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提升作业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9066531 上传时间:2017-11-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提升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提升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提升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提升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提升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提升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提升作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全程复习方略】2016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提升作业(45 分钟100 分)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48 分)1.(汉) 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下列有关汉代农业与铁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汉代B.铁器的使用使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C.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D.汉代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铁制农具【解析】选 C。材料显示出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故选 C。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A。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出现在

2、铁器的使用之前,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其他材质农具使用情况,排除 D。2.魏晋南北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形成耕耙耱技术,耙用于碎土,耱 用于平整土地,从而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耕耙耱技术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A.小规模经营 B.简单的性别分工C.自给自足 D.精耕细作【解析】选 D。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耕作技术,不能看出规模大小,A 错误;材料中不能看出男女分工,B 错误;自给自足是指生产的产品供自己消费,材料未体现,C 错误;精耕细作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一定的劳动力,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产量,D 正确。【拓展延伸】精耕细作在明清时期的表现(1)作物熟制

3、:北方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一年两熟制。 (2)作物品种:大量农作物新品种被培育出来,由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 (3)专业化程度: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4)农学著作:出现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3.(2015吉林摸底)在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该表可以说明()上游 中游 下游西汉 15.3 10.1 13.6东汉 16.0 14.2 12.4- 2 -唐代 13.99 9.81 15.87北宋 21.4 13.8 23.6南宋 27.2 14.8 22.7明代 11.1 24.2 93.6清代 65.6 132.8 326.

4、8历代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千米)根据侯家驹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改编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B.长 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C.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全面衰落D.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过程【解析】选 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明朝时期,我国经济继续发展,而我国政治重心是向东移、向北移的过程,排除 C、D。A 符合所学,但题干只涉及长江流域(南方) ,并不能体现南北方的比较,所以也不可选。【拓展延伸】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2)古代经济重心南

5、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4.(2015湖北重点高中联考)829 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 ”该记载()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解析】选 B。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水车,没有涉及政治制度,A 项错误;日本记载唐代

6、农业灌溉工具水车的用途,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B 项正确;唐代时期中国经济水平高于日本,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D 项错误。5.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说:“四季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 3 -而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曰,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 ”他强调的是()A.农业生产要把握好农时B.农事安排要注意地域的不同C.农业生产要改进耕作技术D.农作物高产要提高土地肥力【解析】选 A。题干材料强调农业生产要不违农时,故 A 正确;地域差异、耕作技术与沤肥技术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故 B、C、D 错误。6.吕氏春秋上农载:“

7、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解析】选 C。材料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两大特点,男耕女织和辛苦劳作,个体分工只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并非因由,A 错误。小农经济形态存在于整个古代社会,并未受社会制度变革的影响,B 错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小农经济和铁器牛耕在古代中国始终相 随,C 正确。D 因果颠倒,排除。7.(2015湖南师大附中月考)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贳贷(借贷)行贾遍郡国。邹、鲁

8、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由此判断此时()A.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B.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达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解析】选 B。由材料中“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并引领一批“去文学而趋利者” ,可以看出当时冶铁技术的发达程度。8.杜甫有“锦官城外柏森森”诗句,锦官,三国蜀汉王朝时已设有此官并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故成都又别称“锦官城” 。下列关于古代锦官和蜀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蜀锦主要用于宫廷和皇室用品B.蜀锦主要是面向市场生产C.锦官主要是监督蜀锦的生产D.蜀锦代表了当时四川手工业生产最高水平【解析】选 B。由“设有此官并建立

9、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可见蜀锦生产为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主- 4 -要生产宫廷和皇室用品,不面向市场生产,A 正确,B 错误,故 B 符合题意。C 在材料中有提及,正确。明朝之前官营手工业长期代表中国手工业的最高水平,D 正确。9.(2015贵阳摸底)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A.杜诗发明鼓风冶铁工具 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选 C。杜诗生活在东汉,与汉武帝后冶铁炼钢技术普及无关,A 项错误;铁农具与题干无关,B项错误;汉武帝时将铁业收归官办,

10、推广冶铸技术,C 项正确;民营手工业缺乏先进技术,不能是冶炼技术迅速推广的原因,D 项错误。【加固训练】 (2014株洲质检)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 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 ”作者主张()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重农 抑商政策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解析】选 C。材料主要讲汉朝桑弘羊反对废除盐铁官营政策,故选 C。 “自由放任” “重农” ”关注民生”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A、B、D。10.麻曾是中国古代重要

11、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解析】选 C。明代时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故选 C。到了明代,民营手工业逐渐占主导,排除 A。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是在鸦片战争后,B 错误。明代丝织业快速发展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D。【拓展延伸】棉织品取代丝织品和麻织品成为主要衣料的原因(1)植棉所需劳动量少,价格低廉。 (2)棉织品比丝织品坚韧耐穿。 (3)

12、棉织品的制造相比麻 织品,不需要脱胶工艺,减少了生产成本。- 5 -11.( 2015南昌模拟)明朝时有人说: “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 ”宣德十年(1435年) ,命全面停罢金、银、铜、铁官矿,令民自采炼。这表明()A.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官营手工业管理方式落后【解析】选 D。 “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 ,同一个矿,官办总是失败,民营却可获利,原因在于官营手工业管理方式落后,因此明朝政府通过招商引入民间资本,D 正确。12.明清史志资料显示: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 。苏州府

13、“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 ;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由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江南市镇经济繁荣 纺织业显著发展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A. B.C. D.【解析】选 C。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俱以蚕桑为业” “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可以得出正确;“计日受值”反映了出现具有雇佣性质的资本主义萌芽,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材料也无从体现,错误,C 符合题意。【拓展延伸】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1)生产领域: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

14、机工就是雇佣工人,两者之间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即商品货币关系。广东的冶铁和铁器制造业中,也出现雇佣关系。 (2)流通领域:在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包买商雇佣居民编织暑袜,计件付给工资,形成雇佣关系。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52 分)13.(2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6 -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三自耕农是

15、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9 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8 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 (9 分)【解析】第(1)题通过材料一中农夫的“耕稼树艺” 、妇人的“纺绩织纴”等信息可以得出特征。第(2)题需要总结农

16、民一年四季中的繁重劳役。第(3)题要结合小农经济本身的特征及封建政权的统治需要来回答,应表述准确,逻辑严谨。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 (9 分)(2)赋税过重,徭役频繁,重大疾病,水旱灾害,高利贷盘剥。 (8 分)(3)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兴衰和国家的安危。 (9 分)14.(2015南阳模拟) (2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 (秦国) “用溉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 。 (魏国改革家)李悝说:“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 文明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