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3“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9066319 上传时间:2017-09-05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3“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3“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3“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3“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3“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3“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3“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第23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出现:(1)背景。经济上:_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_瓦解。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上:出现_,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井田制,分封制,私人讲学,思想解放运动,【名师指津】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这些变化都是由社会大变革引起的,即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故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

2、”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2.早期儒学:,以德治民,至圣,仁政,仁义,人之性恶,蔚然大,宗,性本善,【名师指津】2.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2)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3.道家:(1)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提出“_”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2)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_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4.法家:韩非子。(1)地位:战国末期_的集大成者。(2)主张

3、:君主要_,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道,无为而,治,相对,法家学派,以法治国,【图示记忆】中国古代三种治国思想及其演变示意图,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道家“_”思想不能满足统治需要。(2)董仲舒把_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无为而治,道家、法家,2.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1)提出“_”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_”学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董仲舒)(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_”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春秋大一统,天

4、人感应,三纲五常,【名师指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1)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加强统治。(2)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图示记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3.汉武帝推广儒学:(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_,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2)教育: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中央兴办_,儒学垄断教育;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间独尊的地位。4.影响:(1)汉代:扭转内外松弛的局面,巩固君权,维护

5、统治。(2)后世: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逐渐成为_的主流。,国家大政,儒家经典,太学,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史论要旨】(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2)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形成。(3)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传统儒学,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本课小结】,重难点一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料探究】1.孔子的儒学思想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孔

6、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人。易中天先秦诸子的救世之策,【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孔子的“救世之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救国思想在当时的处境。提示:(1)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2)处境:当时的社会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儒家思想不适合各国统治者富国强兵,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故孔子的救国思想在当时受到冷落。,2.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及内涵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探究】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提示: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

7、“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3.儒、道、法三家主张及背景(2012天津文综T12)“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探究】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提示:(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2)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史论总结】一、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代表阶级,二、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要注意的是,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

8、。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名家评史】【观点】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在他坚持统治者有统治权力的同时,他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作者主要论述了孔子的思想。(1)孔子思想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具有保守性。(2)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原创

9、例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他的思想是()A.为政以德B.加强刑罚C.有教无类D.以法治国【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孔子主张以“德”治理国家,以礼教化百姓,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观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解读】本段材料体现了著

10、名学者易中天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看法。(1)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的反映,众多学派涌现,互相辩论、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百家争鸣”的治国主张辩论,总体主要有三大之争:儒墨、儒道、儒法之争。其核心是儒家,说明了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但争鸣的结果是法家获得了统治者的青睐。,重难点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史料探究】1.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论化。皇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

11、孔学“政治化”和皇权“理论化”的具体表现。提示:(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2.新儒学的思想特征和影响(2012天津文综T1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探究】依据材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提示:(1)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汉武帝“独尊儒术”五年春,置五经

12、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提示:(1)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2)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史论总结】一、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糅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2)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实现“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

13、权以神权色彩。,(3)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使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 (4)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5)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维护现实统治。,2.影响: (1)“大一统”是符合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符合时代潮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3)“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二、汉

14、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

15、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名家评史】【观点】汉武帝和秦始皇都致力于从思想上统一中国,但武帝所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比秦始皇所采纳李斯的建议要温和得多。秦朝对各种哲学思想流派的方针是一律禁绝,造成思想界的真空。汉武帝则是在百家中扶植儒家,使它成为正统。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作者认为: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它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要高明。,【原创例证】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那么汉武帝成功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用儒学家参政设立五经博士A.B.C.D.【解析】选D。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学家参政,设立五经博士,并且兴办太学。故都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