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六聚落与城市化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902818 上传时间:2017-07-16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5.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六聚落与城市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2017年整理】六聚落与城市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2017年整理】六聚落与城市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2017年整理】六聚落与城市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2017年整理】六聚落与城市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六聚落与城市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六聚落与城市化(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第三节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 聚落=房屋+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生活设施与生产设施 后汉书:或久无害,稍筑居室,遂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可以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一、城市【概念】城市作为人口的集中地,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转化的场所,是复杂的社会经济产物,因而不同学科对城市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地理学家认为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作用】中心-区域生产、生活中心,管理

2、与服务的中心, 区域创新中心。【特点】集约性和高效性,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城市的分类】(1)依据地理环境 平原城市、山地城市、高原城市、海滨城市、 湖滨城市、沿河城市、森林城市、沙漠城市和矿山城市(2)依据城市空间形态 团状城市 带状城市 组群式城市 星状城市 一城多镇,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城市的分类】(3)依据城市职能(地理学中最为重要)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美,1921),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3)依据城市职能(地理学中最为重要)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 (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二、集镇【概念】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

3、过渡性聚落。 一般是对建制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 在我国,除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及其他设镇地点外,县以下的多数乡行政中心,具有一定的商业服务和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并有相应的腹地支持,习惯上均称为集镇。没有行政含义,也没有确定的人口标准。,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集镇的分类】(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生产效率高, 有富余劳动力地区,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工业为主。(2)集市 乡村地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村落、道路、田野等)。 经济水平低,交易物资多为农副产品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具、农药及日常生活用品。形成因素:位置、交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习惯等。特点

4、:定期或不定期交易。 经济水平低、消费人口少、消费能力有限,时间间隔性。,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三、乡村 乡村聚落分类最常见的为依据形态分类。,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三、乡村 乡村聚落分类最常见的为依据形态分类。(1)一般类型的乡村密集型农村聚落 大多出现在人口密集的旱作农业地区,如我国华北和东北。 不规则密集, 农业历史长, 缺乏指导。,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三、乡村 乡村聚落分类最常见的为依据形态分类。分散型农村聚落 分布于地形条件不好的地区,如山区; 或特殊生产地区,如水稻种植区。,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三、乡村 乡村聚落分类最常见的为依据形态分类。半集聚型农村聚落 介于

5、上述两种类型之间。典型:山区小村。耕地少,供水受限。会向密集型发展。(2)活动型村落 一般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和少数山区。 随季节变化、或生产、生活条件变化而改变居住地。规模小。,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三、乡村(3)特殊类型 美国单户型:土地私有制。 集体农场型:前苏联、东欧和以色列,我国东北、新疆等地。 土地公有制下政府组织的农业移民,经过规划、配套齐全, 社会组织程度高。 经营性农场: 生活服务设施差,社会组织程度低。,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四、城镇标准(1)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按人口集聚规模划分城市:目前多数国家以100010000人为临界值,联合国则以2500人以

6、上为标准。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埃及,蒙古。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冈比亚;按居民点人口数量和非农人口比重划分城市:俄罗斯;按居民点人口数量和职业构成划分城市:印度。,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四、城镇标准(1)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按服务设施情况划分城市按建筑物聚集程度划分城市 如法国规定“居民居住地性户毗邻或相距不超过200M”的地区才能作为城市。日本规定某地的住房60%以上位于建成区才能作为城市。,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四、城镇标准(2) 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城市范畴】城市和城镇,合称市镇【乡村范畴】集镇和村庄【划分依据】集聚地的人口规模、职业构成和行政地位与行

7、政范围。建国以来,设置市的标准基本没变,设置镇的标准经历了几次变化。,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四、城镇标准(2) 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城市A 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B 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联合国将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下限,10万人作为划定大城市的下限,100万人作为划定特大城市的下限。, 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198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

8、不满50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 这部规划法已于2008年1月1日废止,而同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没有设定城市规模的条文。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尚未从立法的层面对大中小等城市规模概念进行定义。, 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2010年,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中小城市绿皮书依据目前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对划分界定大中小城市提出了新标准: 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 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 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9、 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2) 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镇(1984年11月)A 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B 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行业的人口合计超过2 000人的,可以建镇;C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以比照第二条适当放宽;D 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两项总数虽不足2 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城市是人类群居活动的高级形式,其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10、英国、美国、德国与法国等西方国家的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里。,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tse) : “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 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什么叫做城镇化?,边陲小镇老深圳全貌 (1982),流光溢彩的深圳(2000年),老东门(1981),新东门(2000)深圳主要商业中心,1978年的“莲塘”是碧绿的农田、宁静的村庄,今天已是高楼林立的繁华工业区,深圳三十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1.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2.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3.农村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4.农业经济转化为现代城市经济5.农村文

11、化转化为城市文化,归纳总结,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urbanization)【概念】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是区域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阶段划分】形式城市化(外延)城市数量增多和规模增大 功能城市化(内涵) 城市特征强化、城市现代化,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二、城市化的进程1 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城心地区的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 城心地区是指城市商业服务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城市中

12、心区。特征:高度集约化 表现:高地价、高密度、高能量、高效益、立体化,思考:高度集约化的城心地区城市化在实践中有什么利处和不足?,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思考:高度集约化的城心地区城市化在实践中有什么利处和不足?,利处 节省用地,缩短上班距离,节约能源 防止城市无限蔓延,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不足 拥挤、压抑。,上海南京路稠密而庞大的人群,香港高密度集约化发展的经验,良好的规划与设计,从有限空间创造更多空间; 建筑科技;交通管理;大型物业发展;公众教育。,香港高密度集约化发展的经验,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二、城市化的进程1 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地域变动幅度较小,速度和

13、缓,是传递城市各种“流”的过渡地带。 表现:充分利用和初步改造Eg.见缝插针地建住宅、小型工厂和小面积改造等。,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二、城市化的进程2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外围市区是指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即城乡结合部或城市边缘区。特征:内部市区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外移。 表现:城市生长最明显、最迅速的区域。 平面扩张。,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2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触角,动力。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城市内部空间和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工业项目的外迁。 配套设施和功能的外迁。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原因】城市人口增多、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工业等配套。【形式

14、】分散庭院布局、集中居住区布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边缘区出现了规模巨大的购物中心,汽车商场等。,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3 郊区的城市化 郊区是广大农村中受城市影响最为密切的地区。特点:土地利用集约化【过程】作物商品化:大田作物改为蔬菜、花卉、瓜果、庭院林木等。 劳动商品化:青年城市求职,务农成为兼业。 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改城市用地,不再从事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网络化 城乡系统的形成,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4 逆城市化【定义】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原因】(1)人们追求田园式的居住环境;(2)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选址的限制减少;(3)工业企业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4 逆城市化 19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 针对大城市发展开始趋缓的这种现象,美国地理学者布赖恩JL贝里,于1976年首先提出了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的概念。“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