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_社会管理第一资源_道德建设第一要义_六位特约研究员谈增强社会诚信

上传人:n****s 文档编号:18715738 上传时间:2017-09-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6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诚信_社会管理第一资源_道德建设第一要义_六位特约研究员谈增强社会诚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诚信_社会管理第一资源_道德建设第一要义_六位特约研究员谈增强社会诚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诚信_社会管理第一资源_道德建设第一要义_六位特约研究员谈增强社会诚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诚信_社会管理第一资源_道德建设第一要义_六位特约研究员谈增强社会诚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诚信_社会管理第一资源_道德建设第一要义_六位特约研究员谈增强社会诚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诚信_社会管理第一资源_道德建设第一要义_六位特约研究员谈增强社会诚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诚信_社会管理第一资源_道德建设第一要义_六位特约研究员谈增强社会诚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2011年第4期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诚信:社会管理第一资源,道德建设第一要义专 题社会诚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风向标1. 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它的缺失会造成哪些危害?郭建宁: 2007年南京的“彭宇”案震动了全国,产生了极大的道德冲击。近几年来,老人摔到路边,行人因怕“讹”上而不敢施救,结果导致老人身亡的事情屡屡见诸报端,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这样的伦理困境和道德危机,表明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社会生活不可回避、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诚信是做人的道德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很快,人们在肯定经济奇迹、经济

2、腾飞的同时,也对诚信建设、道德重塑、价值追求、人文修养方面的不适应格外担心,甚至忧心忡忡。如果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一方面却是道德失范、价值迷失、文化失衡,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会减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也不可能持续。从危害来看,诚信危机加剧社会公信力的下滑。社会公信力是维系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准绳,近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公众事件,从“华南虎照”到“躲猫猫”,从“开胸验肺”到“钓鱼式执法”,以及数不胜数的“被”,说到底,都是对社会公信力的挑战。这是一个十分严重嘉宾:韩 震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郭建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竹立家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教授 王树荫

3、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 全林远 国防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冯仕政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六位特约研究员谈增强社会诚信在近日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同志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八点意见,其中提到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政府而言,诚信是治国安邦的执政基石;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家形象。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社会诚信缺失、信用缺失和信用危机现象,积极推进社会诚信建设成为改善和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

4、的一项紧迫需求。为此,我们组织了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的六位特约研究员,围绕“增强社会诚信,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这个话题进行讨论。本刊记者 吕其庆10 2011年第 4期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题的问题,因为它会影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道德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决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冯仕政: 诚信的缺失,一是会使社会秩序变得脆弱,容易失衡。社会秩序,说到底是个人之间、组织之间或个人与组织之间各种微观社会交往的总和。诚信的缺失,使每个人都只相信自己而时刻提防他人。当过度的自我防卫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整个社会就变得非常敏感,容易受一些偶发的、突发的甚至臆想的因素影

5、响,并且容易做出过激反应,从而使整个社会秩序失衡,难以维持常态。二是增高社会交往成本,妨碍经济和社会发展。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依赖于有序的、活跃的、尽可能低成本的社会交往。诚信的缺失,不仅会在生产成本之外,增加有关各方之间相互侦察、防范、监督的成本,而且可能导致社会交往失序,或使有关交往方由于担心受骗而不愿主动开展交往和业务。如此种种,无疑会妨碍社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三是引发严重的心理焦虑,伤害幸福感。诚信的缺失不仅会使社会成员为了防止上当受骗而心理上高度紧张,而且缺乏安全感和团体感,感到十分孤独。这些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焦虑。心理上高度焦虑,自然谈不上有什么

6、幸福感。王树荫: 古往今来,诚信一直都是华夏民族的崇高追求。“民无信则不立,商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不威”。社会诚信,是确立健康互信的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基本准则,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持和制度保障。社会诚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风向标和指示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诚信缺失也不是社会主义。政务诚信是现代社会诚信的基石2. 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曾对我国社会诚信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国人对中国社会诚信的满意度在逐年向好。相对企业和个人信用,政府信用更受民众的关注,为什么政府的诚信行为

7、更受关注?全林远: 一个国家的诚信结构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政务诚信是先导,商务诚信是重点,社会诚信是基础。政务诚信乃治国理政之本,商务诚信、社会诚信惟政务诚信是瞻。从社会发展环境视角看,可以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公共管理时代。整个社会对公共机构、公共权力、公共利益、公共精神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而当前我国政务诚信水平与公众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政务失信,轻则伤害民心,降低政府公信力;重则导致群众与政府间的对立,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近年来,我们党提出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大力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但是有些地方群体性矛盾仍有发

8、生,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联名信访和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等时有发生。出现这些事件很大程度在于一些公共部门在工作中的言而无信、行为缺失,这种政务失信的行为造成了群众“信访”不信法。总的来说,要让政务诚信成为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的标杆,以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带出明理诚信的民风社风。政务诚信是确立现代社会诚信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诚信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和价值更为凸显。竹立家: 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可以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说起,几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使我们这个民族形成了鲜明的心理特征,经济上的自然经济传统、政治上的官僚体制、意识形态上的儒家学说,形成了国

9、家社会治理的“经典三角模式”,构建了稳定的民族“心理结构”,夯实了中华民族“大一统”局面的政治道德和社会心理基础。我们的文明,既表现为一种“原生文明”,又表现为一种“世俗文明”,这在世界几大“宗教传统”显著的文明体系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传统中国的治国之道,对养成老百姓诚信价值的“教化”从来都是以世俗的“道德性”教条为主,而不是像世界其他主要民族以“宗教戒律”或制度规范为主;道德诚信行为的标准“参照物”是现世的人。当今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形成的“道德心理习惯”没有变,道德上“以官为师”的心态没有变,老百姓的道德取向、“集体偏好”或“学习榜112011年第

10、4期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 题样”是那些掌握权力的“圣贤”之人。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积淀深厚的大国,社会倡导的主流道德价值能否实现,能否真正起到以德治国和“化育万民”的作用,官员阶层的“公正廉明”是关键。某种程度上说,在中国,官员的“道德高度”就是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政治制度就是社会秩序。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政治社会发展史最为深切的历史感悟,也是古人所说的“治大国者先治吏”的深刻历史内涵,要说中国社会的“治理特色”,“吏治则国治”是特色之一。因此我认为官德是社会诚信的基础。失信多发归因于市场经济信息不对称3. 当前,社会失信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有发生,是不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诚信的弱化?王树荫

11、: 社会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离不开名、利二字。名利驱使、名利使然。政府失信、企业失信、个人失信都有名利问题。商人出自利益造假、卖假,大学生抄袭、作弊,知识分子、大学教授剽窃、弄虚作假背后也有名利动因。唐骏的学历造假事件、河北大学校长学术抄袭事件、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造假骗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等都是追名逐利、利令智昏。社会诚信缺失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原因。当前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及其体制不完善,法律执行、制度落实和政府调节不到位,但并不能说市场经济是诚信缺失的唯一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假、大、空”满天飞,政治诚信、道德诚信仍然是个严重问题。但可以坚信的一点是,只有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和社会进

12、步,才能消除缺德失信现象,才能结出诚实守信的文明之果。全林远: 任何一个社会乃至一个社会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失信现象,信用缺失并不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有现象。但在我国的现阶段,失信现象之所以非常普遍,主要归因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信息不对称和法制不健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各种计划的控制之下进行的,资源的配置也是根据计划指标的安排来垂直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是垂直进行的,不需要信用关系来调节人们之间的经济行为,交易意义上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缺失。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要通过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易来进行,信息主要是在各个交易主体之间横向传递。同时市场

13、上的信息量空前增大,且瞬息万变。与此同时,由于市场机制远未完善,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这就使得市场交易主体之间,例如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所了解的信息不对称,这就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能。而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又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或即使受到惩罚,失信者因此而付出的成本也远远小于其因失信而得到的收益。这种失信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性就使得失信从可能转化为现实。信任秩序转型:从人格型信任到系统型信任4.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进入了社会矛盾的高发期。面

14、对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客观现实,应如何认识社会诚信弱化的深层原因?冯仕政: 关于诚信弱化的成因,当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道德论”,认为诚信弱化是因为社会成员道德滑坡造成的。一种是“制度论”,认为是社会在防范、监督和惩罚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跟不上造成的。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我这里提出第三种观点“转型论”,主要是从社会结构转型的角度来分析“诚信危机”。所谓“转型论”,就是说,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变,中国社会的信任面临结构性转变从传统的“人格型信任”向现代的“系统型信任”转变。这个转型过程巨大而深刻,涉及文化、价值、心理、行为、制度、规范等多个方面,因此是十分艰难的。当前的“诚信危

15、机”正是这种艰难性的表现之一。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社会高度不分化,生产和生活基本上自给自足,交往范围很窄,社会流动很小,大量接触的都是朝夕相处的人,相互了解的机会很多,所以大量形成的是人格型信任。而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高度分化,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接触大量陌生人;社会流动性非常强,人与人之间交12 2011年第 4期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题往非常片面和短暂,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机会去了解别人的整个人格,于是只能以人工构造的制度体系为基础来立信和授信。基于转型论,我认为,当前社会出现的诚信弱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社会结构转型造成的,即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信用的需求空前增加,与此同时,从传统人

16、格型信任向现代系统型信任的转型却很艰难,旧的人际关系网络为立信和授信基础的人格型信任体系已经瓦解,而新的以某种抽象的制度规则为立信和授信基础的系统型信任仍未建立起来,于是整个社会的立信和授信过程发生较为严重的混乱。由于这种混乱,从立信这一方来说,一些个人和组织于是浑水摸鱼、不讲信用,或者不知道根据什么规则、怎么根据规则来建立信用;从授信这方面来说,也存在一个不知道应该相信什么、根据什么相信的问题。由此可见,诚信危机不全然是道德危机,其中既有道德败坏造成的危机,也有由于系统规则不健全或对其不了解而造成的危机。全林远: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期,经济的转轨会使社会呈现出结构性的变化,并对社会诚信状况产生重要影响,这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社会道德秩序失衡。经济转轨时期,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和道德秩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与其相适应的道德秩序日渐瓦解,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其相适应的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尚在建设中,但远未最终确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新旧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