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与现代人生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659170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6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成语与现代人生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经典成语与现代人生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经典成语与现代人生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经典成语与现代人生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经典成语与现代人生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典成语与现代人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成语与现代人生(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典成语与现代人生 一、汉语成语的概念界定 辞海为成语下的定义是,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习用的固定词组。 二、汉语成语与我们人生观的的联系 三、成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观念。 (一)关于诚信的理解。 1.爱情成语故事中的诚信观念和民族文化 2.诚信的文化心态。 四、成语故事中所体现的人际交往原则。 *保持适当的独立和自由 1.相濡以沫 2.事君数,斯辱焉;朋友数,斯疏焉。论语.里仁 111 成语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汉英词典翻译成语为set phraseI ,idiom。 成语概述 11 2 Id

2、iom 我们再研究一下idiom 的含义,看看它与成语对应的程度。 11 3的解释是把Idiom分为两义:(1): 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殊之点;(2)连串之词表示整体意义而不表各词单个意义者),比如说give way(退让;不能支持),多数人认为以上两义中只有第二义相当于成语。 成 语 概 述 11 4 英语idiom强调的是语言的特殊用法,也就是强调习语性,而汉语成语则比较强调言简意赅。强调出处和定型。有些四字词组只有字面意义如。欢欣鼓舞”、“力不从心”、“时不我待”,从idiom标准来看就不太符合。成语概述 12 谚语、俗语与proverb 12 1 谚语 现代汉语词典对谚语

3、的解释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成语概述 12 谚语、俗语与proverb 马国凡成语一书对俗语与成语(指四字词组)区别分析如下: (一)成语书面语性强,谚语口语性 (二)成语比谚语的结构更定型化。 (三)成语在语言的运用中相当于词,谚语多数可以独立成句,或独立于句子之外。 (四)成语多表示一般概念,谚语多表示判断和推理。成语概述 1 22 俗语 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对俗语的一般解释是通俗流行之语或约定俗成广泛通行之语。 马国凡成语认为俗语包括谚语在内,也包括歇后语,因此俗语意义最为广泛。谚语与成语的差别也适用于俗语和成语。 Arthur HSmith在pro

4、verbs and Common Sayings from the Chinese一书中认为英语的Proverb就是汉语的俗语(su-yu)或俗话(suhua)。他认为Chinese proverbs可以包括下面这些内容,成语概述 可以包括下面这些内容, (一)引语,或经典著作中引语的简写 (二)诗句 (三)对联句 (四)合有典故的俗语 (五)地区性或地方性有关地名人名的俗语 (六)双关语或谐音双关语(主要指歇后语) (七)不属于以上各类的其他俗语成语概述 1.3.1 汉语成语的范围 一般认为汉语的成语就是指四字词组,这是狭义的解释。有入认为必须是以单音节构成成分为主,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马国

5、凡成语提到对成语有一种广义的解释,那就是把谚语、俗语等等部包括在内。 凡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定型词组,已经约定俗成,被书面语所接受了的,就是成语。 成语概述 4 1 成语理解上的困难 4 1l 这里说的成语指狭义的成语。 喜欢用catch a crab和骑马找马来作例。 4 12 成语用隐喻的情况比较多。 4 13 成语力求言简意赅。 4 14哲学文化背景对成语的影响。 (五)汉语成语的分类 1、来源于寓言故事, 神话传说的成语。是用比喻的办法 ,表现一个深刻的哲理,一段寓言往往是一个故事,用简洁、固定的词组概括其寓意便成为成语。比如,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如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 、自相矛盾来源于韩非

6、子 难势,狐假虎威战国策等。来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鸡犬升天来源于神仙经。愚公移山来源于列子汤问等。 2、来源于宗教经典作品的成语。“ 宗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宗教文化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思想行为 ,积淀在人们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 ”。 我们汉语的成语有许多来源于儒家、佛家、道家的作品,中国是多宗教国家,汉语成语也受多种宗教思想的影响。想来源于儒家和道教作品中的:知足常乐、适可而止、大智若愚、望洋兴叹、过犹不及等。来源于佛教作品的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借花献佛、回光返照、一尘不染等。(五)汉语成语的分类 3、来自于著名作家作品名句的成语。如“怀璧其罪 ”出自左传醒公十年,后

7、以怀璧其罪,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遭受谗害。自强不息(用为指奋发图强之义)来源于 周易 乾( 卷一) ; 4、来源于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的成语。比“如约法三章 ”指凡事先讲规则,要大家共同遵守,源出史记高祖本记和资治通鉴 ,指汉高祖刘邦打进秦国都城咸阳后,听从张良劝告,与诸县的文武官员、和豪杰约法三章,并得到当地百姓拥护的故事。又如“江郎才尽”出自于南史江淹传。1.成语故事的民族文化性 1.1汉语成语从形式看,以汉语成语以四字格为其基本形式,崇尚偶数。据许肇本的统计, 在不下万条的成语中,四个字的就占了97 %强。对四字格的偏爱,体现了汉民族追求和谐,崇尚对偶的审美观。 1.2从文化的载体,语言本

8、身发展演变的历史纵向来看,成语是语言发展演变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可以说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在汉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特征。时不我待 但求无过三番五次。1.成语故事的民族文化性 1.3从内容上看,汉语成语反映了汉文化的精神取向和物质基础。这既包括审美情趣、态度价值观、科学艺术等精神文化,又包括生活方式、军事技术等物质文化。比如说群体和谐性思维,成语还显示了民族智慧等。炉火纯青,老马识途。 1.4从来源上看,成语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1.5体现了古代礼仪常识。等级身份的差别,古代礼仪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等差,这也是礼与俗的主要区别之一。 1.人性的张扬 1.1人

9、性: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1.人性的张扬 1.2.人性张扬与个性的张扬 个性:个性也叫人格。人格该词来自于拉丁语,原意是“面具” 。综合各种定义后,心理学界倾向于将个性看成是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表现为一个人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1.人性的张扬 1.3人性张扬是讲究尊重人的尊严和需求,而个性张扬则是激励人的斗志,鼓励人克服困难积极进取。1.人性的张扬 1.4 A. “班门弄斧”的价值 唐柳宗元王

10、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郢, 指郢人;楚国郢都的巧匠。强颜 ,犹厚颜,不知羞耻意。有时用“班门弄斧”亦带有自谦意,如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曰:“昨在真定, 有诗七八首, 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1.人性的张扬 1.4 A. “班门弄斧”的价值 传统的诠释: 明代进士梅之焕来到李白墓前看到历朝历代的题诗无数,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打油诗, 诗曰:“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在诗仙坟前写诗,也不好好掂量掂量。1.人性的张扬 1.4 “班门弄斧”的价值 作家金庸的智慧与自谦 :班门弄斧 ,兰亭挥毫,草堂赋诗,北大讲学 弄斧敢于到“班门”

11、 首先须有高远的志向。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该力求出其类而拔其萃。而出类拔萃的人才只有在高水平、高层次、高难度的激烈竞争中,才能脱颖而出。1.人性的张扬 1.4 弄斧敢于到“班门” 弄斧敢于到“班门”,其次须有勇敢的精神。不敢与 一流的高手较量,则永远成不了一流。既不能、说什么也不敢到“班门”,也不能、还没到“班门”就自己先矮三分。怕被别人耻笑,怕丢了既得的名声, 怕有损现有的“羽毛”, 怕这怕那,畏首畏尾,这样的人是很难成就杰出的事业的。1.人性的张扬 1.4 弄斧敢于到“班门” 弄斧敢于到“班门”,再次须有壮阔的襟怀。一方面不能心胸狭窄, 谁比自己有本事就忌妒谁,本事

12、越大,忌妒越强;另一方面要敢于自以为非,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决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集众家之长 ,成一家之大。1.人性的张扬 1.4 弄斧敢于到“班门” 弄斧敢于到“班门”,最后还须有聪明的头脑和善于取舍的智慧。在敢于同高手切磋技艺的同时,还必须在较量中发现对方的精到的关键之所在,找出自己的弱点,用心体验,真诚汲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更可攻石。左传中的成语典故 三. 源于左传之典的意义变化情况 1.意义基本没有变化。 如前所述的第一种取典形式下的典故,大多 忠实于原文含义。 2.意义有变化转移的 语出 成公七年 “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 死”的 “疲于奔命”按原文记载含义为固奉命

13、奔 走而筋疲力尽。后世也常用来指事情繁多,忙不 过来。2.人生的态度 2.2固守“安贫乐道”干事业的误读 “安贫乐道”,出自后汉书韦彪传:“建武末,举孝廉,除郎中,以病免,复归教授。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仰慕之。”“安贫乐道”的字面含义,就是指一个人在贫穷的境地中,却能泰然处之,不会因为贫穷而郁郁寡欢,牢骚满腹,对生活失去热情,而是依然坚持自己的一贯信念,并以此为乐。2.人生的态度 2.3“贪生怕死”是人的权利 贪生怕死 是个贬义词,出自汉书文三王传 其实,“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而“本能”只能升华或超越;若与人的“本能”作对,企图抹杀它,比如否定人的利己本能搞“斗私批修”或“大公无

14、私”注定是要失败的。2.人生的态度 2.4量力而行 出处 左传昭公十五年 :“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能改变与不能改变的:羊羔的故事、逆流而上的鱼) 思想改造的艰难性 “一夜可以造就上千个暴发户,一个贵族却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查尔斯的婚礼2.成语中的哲学观念 2.1传统的哲学观念 2.1.1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四项基本观念,即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其中,“天人合一”是最基本的。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们分别依次阐述这四项基本观念与汉语成语的关系。2.1.1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1.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由来己久,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新石器时代,天人合一观念的萌芽时期。(原始的旱地和水区农业,狩猎业已经成熟) 2.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成熟于商、周(易经)、春秋战国时期。 3.天人合一”观念正式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观点,是在汉代哲学及宋代哲学中。2.1.2“天人合一”与“战胜自然” 1.所谓“天人合一”,并不是说天与人完全没有区别,而是说天与人虽有区别,也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即天与人是有别而又统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