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659064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大一统的汉朝公开课说课稿邵文杰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 。这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三课时。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有所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们就侧重讲“西汉” , “兴衰”就侧重讲“兴” 。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

3、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对比秦始皇的“统一”和汉武帝的“大一统”两者之间有何差异,并且分析其中原因。 教学方法分析(一)教法策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与导学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方法结合的方式,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利用小游戏,扮演历史人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结合史实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及意义。2.根据

4、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的需要组织小游戏,以便学生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和理解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保证课堂的趣味性。3.利用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站、展示与本课有关图片内容。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说明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一个趣味性、自主性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和老师充分互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课堂设计(一)这节课设计的理论依据:1.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建课堂生态平衡,优化课堂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状态,促使课堂本

5、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发挥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3.将“教教材”的观念转化为“用教材教” 。将教材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辅助性工具去对待,打破将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原始理念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结合生活对教材进行联想和补充,拓宽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二)教学实施过程1、导入(5 分钟)师:汉高祖刘邦艰苦创业之后,他及他的继承者面临着更艰难的守业问题。如何来更好地守业?他们又是怎样做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问题。 (出示课题)说明本课的导入使用的是情境导入法。这样导入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本课的学习气氛,学生与本课内容从思想和情感上产生碰撞与共鸣。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本课形成一种期

6、待,从而以饱满的精神进入对本课的学习。2、新课(18 分钟)先学:(一)出示学习目标(课件)(二)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用 10 分钟的时间自学课本内容,并将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出标记,自学前带着以下问题自学:1、汉朝刚建立是国情如何?如果你是刘邦,面对现实,应该采取什么措施?2、文帝、景帝又采取了那些措施呢?作用如何?3、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是什么?措施有哪些?4、为何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儒术”还是孔子的儒术吗?5、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如何?6、东汉成立的时间?为何灭亡?自学完成后,由学生自己选择回答。后教:(1)文景之治(板书标题)学生自学并讨论: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

7、形势?(多媒体图片)师:文帝、景帝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 过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我们来认识一下汉武帝。 (多媒体图片)(2)汉武帝的大一统(板书标题)学生自学并讨论: 看书并结合自己所熟知的有关汉武帝的历史小故事思考汉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汉武帝为什么够实现大一统 ?(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从学生回答中提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多媒体)说明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结合已学过知识进行思考,并利用熟知的历史小故事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的学习方法便是教会

8、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让他们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积累学习的方法。小品:学生先在小组内分别扮演汉武帝、董仲舒及道家、法家代表人物,再推荐小组表演。师:从他们的表演中,你知道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吗?汉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教育的呢?(视频)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说明利用小游戏活泼课堂的气氛,并且老师也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知。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着、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学生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这样便发挥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同时,顾前面的知识,同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加对本课汉武帝“

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印象。小结: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且在其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扮演了十分正统、重要的角色。 (多媒体)动脑筋: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 。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重在学生理解汉武帝对董仲舒的重视和尊敬)过渡: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3)东汉的统治(板书标题)学生自学。你能行:你能给大家讲讲东汉发展的历程吗?小结:东汉出现了

10、“光武中兴”的局面。后来,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农民战争爆发,东汉名存实亡。(三)小结:(据板书)我们了解了汉朝由“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大一统” ,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再到“光武中兴”直至东汉名存实亡的百余年历史,你有什么收获?(国内稳定、和平便国兴,若国内混沌、昏暗不堪则国亡)(四)课堂小练习(10 分钟)(四)自学检测(课件展示)1、西汉时期,把田税定位十五税一和三十税一的皇帝分别是( D)A、汉文帝 汉景帝 B、汉文帝 汉武帝 C、汉高祖 汉文帝 D、汉高祖 汉景帝2、自从电视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的了解,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来源于(

11、)、法家学说 、道家学说 、儒家学说 、墨家学说3、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D )A、社会比较安定 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惩处贪官污吏 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4、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C)A、中央集权加强 B、土地兼并严重C、外戚、宦官交替转权 D、社会经济破坏5、思考讨论: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的功劳有哪些相似之处?谁的功劳更大?(A、他们都为国家统一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影响到了中国 2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各个领域,汉武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大一统” ,开创了汉朝乃至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鼎盛局面,因此,他们的功劳难分大小。B、他们在历史上都是有功也有过,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说明这个小练习的确定主要是巩固这课的小知识。以达到学与练的结合,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在上完这节课的独特体验。也完成了我所设置的情感目标。(五)教师总结: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时代,如果吏治不清,政治黑暗,社会就会不稳定,经济也不会发展,从今天我们学习的东汉王朝的兴与衰中了解到,皇帝明智,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就会出现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反之,则会使朝代灭亡。任何朝代的兴衰都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你找到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