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县2006年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655128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阜宁县2006年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阜宁县2006年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阜宁县2006年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阜宁县2006年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阜宁县2006年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阜宁县2006年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阜宁县2006年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阜宁县 2006年春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初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共 12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二题号 一 (一) (二) (三) (四) 三总分得分一、 (30 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虬(qi)枝 宽宥(yu) 三棱(ln)镜 仙露琼(jn)浆B案牍(d) 陌(m)头 一石(sh)米 裸(lu)子植物C桑梓(z) 渊薮 (su) 契诃(h)夫 人溺己溺(n)D充塞(si) 跻(j) 身 咖(k)啡馆 卷帙(zh)浩繁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B每当北

2、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反。 C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D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位它。3、填入下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1)和风吹送, 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 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2)很显然,这个窗户 着一座公园,公园里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3)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 。A掀 仰视 拍案叫绝 B翻 仰视 叹为观止C掀 俯瞰 拍案叫绝 D翻 俯瞰 叹为观止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

3、是 ( )A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B近年来在基因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C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D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过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5、下列句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1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A B C D6、名著、名旬填空。(10 分) 、(1)某剧院前贴出一张海报,上写“豹子头刊金印后,野猪林伏洒家前。 ”据此可猜测这场戏与水浒传中 和 两位英

4、雄有关。(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雍也)(3)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4)有的人中的“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两句诗化用了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两句诗: , 。(5)李商隐无题中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诗是: , 。(6)学了叶这个专题,你搜集古诗词中描写有关“叶”的名句了吗?请写出两句来。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5 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首联、颔联 、颈

5、联、尾联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2 分)(2)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3 分)画面: 含义: 8、阅读下面有关资料,你从中发现了什么?(2 分)1949 年,我国人口为 54 亿,到 2000 年则增长为 1295 亿。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 20。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旱、涝等灾害频繁发生。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林海

6、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答: 9、请用“月亮” “树影” “蛙声”三个词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运用联想和想象,语言连贯。(3 分) 二、(50 分)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 1013 题。(11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

7、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问,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 分) ( )A走送之 走马观花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C既加冠 既来之,则安之D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 敝帚自珍 ll、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

8、的一项是(2 分) (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B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骈死于槽枥之间D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译文: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文: 13、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不仅写出了宋濂求学的勤奋,也写出了宋濂求学的艰难。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其求学之苦。(不少于三点)(3 分)答: (二)阅读关注你身边的湿度 ,完成 1417 题。(12 分)所谓湿度,是指空气和某些物质中所含水分的多少。科学研究表明,湿度跟人体的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人体是含有水分的

9、有机体,液体占体重的 60一 70,通过热代谢和水盐代谢维持平衡,体内一旦失水,生命则难以维系。湿度不适中或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即可导致生病,对此,祖国传统医学称为“湿邪” 。 临床医生们发现。在天气潮湿的季节中,人极易患头痛、胃溃疡、皮疹和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等。湿度过高会使人感到憋闷不爽,夏天“三伏”时节,由于高温、高湿、低气压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蒸发,因而使人感到烦躁、疲倦、食欲不振,容易诱发胃肠炎、痢疾等病、甚至会导致某些行为改变。日常生活中,涉水淋雨、久卧湿地或居室潮湿的情况下,空气湿度大,对于老弱病残者都会招致疾病。湿度过低对人体也不利。干燥的空气容易夺走人体的水分

10、,使粘膜变干,出现口渴、声哑等现象,严重时会出现鼻腔出血、嘴唇开裂。空气干燥还会使表皮细胞脱水,角化加快,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因此变得粗糙起皱、开裂,有关学者认为这便是我国北方干燥地区妇女的皮肤不如江南一带女性的皮肤那么细腻光洁的主要原因。另外,湿度过低不仅使流感病毒和致病力很强的革兰氏阳性菌繁殖速度加快,而且易随粉尘一起扩散,导致各种传染病发病率显著增高,哮喘、支气管炎的发作次数明显增加,这一点在低湿的冬季尤为突出。由此可见,时刻关注身边湿度的变化,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常用湿拖把拖地,或在室内洒些清水,将湿毛巾搭在暖气片上,可起到一定的加湿作用;要降低湿

11、热的憋闷不爽感,可用湿水沭浴、喝凉茶或在通风处休息一会。有条件的家庭可在居室内安装加湿器或去湿机等新型家电产品,改善小范围的湿度条件。 (摘自穿越时空)14、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2 分)答: 。15、概述段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关系。(4 分)答: 16、试说第段划线句的作用?(3 分)答: 17、从第段来看,北方干燥地区妇女的皮肤不如江南一带女性皮肤细腻光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 分)答: (三)阅读感激:情感的升华 ,完成 1820 题。(11 分)冰河感激春风,才有一泻千里的气势;绿荷感激夏雨,才有卓然独立的高洁;禾苗感激爱土,才有饱满充实的成熟;腊梅感激寒雪,才有独立绽放的铮铮铁骨。一

12、个人学会感激,才会有一颗善美的心灵。学会感激,就是学会体会人间的真情。感激父母。父亲像巍峨高山,双肩挑起家庭沉甸甸的期盼;母亲如潺潺溪流,心灵的甘泉时时滋润子女美好的幢憬。感激朋友。成功时,朋友送你一束盛开的鲜花;失败时,他们伸出温暖的手为你撑起一片晴天。感激老师。三尺讲台,老师用睿智的目光引导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邀游;一方斗室,老师用渊博的知识帮助我们劈波斩浪。学会感激。就是了解人生的丰富体验。感激成功。她让我们骄傲地自立,还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全新意境。感激失败。对于失败我们无法逃避,只有失败,才可能锻造出不屈的精神气象。因为失败不仅是教训,它还可以催逼我们更加成熟,更加无坚不摧。学会感激,就是去感悟人性的善良。公交车上,李素丽的善言让旅客感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