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考纲整理历史知识回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655102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按照考纲整理历史知识回扣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按照考纲整理历史知识回扣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按照考纲整理历史知识回扣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按照考纲整理历史知识回扣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按照考纲整理历史知识回扣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按照考纲整理历史知识回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按照考纲整理历史知识回扣(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按照 2014 考纲要点、必 须强记知识回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权利与义务:周天子要对诸侯诏赐册命,授民、授土、授职,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对卿大夫再进行分封。为周天

2、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作用:巩固了统治,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扩大了疆域,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崩溃:受封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逐渐走向破坏,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条件:秦灭六国,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内容: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 ,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九卿” ,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地方行政郡县制度,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

3、。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 2000 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专制权威容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导致秦的灭亡。(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A.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史称 “汉承秦制” 。汉武帝时形成“中朝” ,是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 ,东汉光武帝正式设立尚书台,取代三公。B.隋唐:三省六部制结构: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 、门下省(封驳审议)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作用: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C.宋元:宋朝:中书门

4、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二者合称“二府”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政治制度A、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成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B、隋朝:州县两级。2C、唐朝:地方制度同隋。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D、北宋: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

5、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地方分路、州、县三级。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 、 “冗兵” 、 “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E、元代: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清朝:设立军机处。时间:雍正年间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

6、要标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消极: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人治传统,易出现政治腐败。皇权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文化专制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原始农业)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土地制度A、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土地归

7、氏族公社所有。B、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C、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认识: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政权的安定;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

8、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手工业的发展基本史实A、冶金业:青铜制造:夏商周: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司母戊鼎) 。战国秦汉:青铜器造型趋向灵便轻巧,纹饰趋于简单,广泛采用鎏金、镶嵌等装饰工艺。冶铁:春秋: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两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东汉杜诗发明水3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发明灌钢法。两宋:北宋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普遍用焦炭炼铁。B、纺织业: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已经养蚕缫丝。战国:锦、绢、罗、纱等多种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9、。汉代:开辟丝绸之路。唐代:缂丝技艺。棉织业: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清,苏州、杭州是丝织业中心。民营私织业兴盛。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C、陶瓷业: 制陶业: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制瓷业: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里红-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珐琅彩。经营形态:A、家庭手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小农的家庭手工业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B、官营手工业:由官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

10、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兴起,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特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领先世界;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官营、私营、家庭 三种形态并存;明中叶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关系;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对应;手工业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3)商业的发展概貌A、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 B、周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C、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D、秦汉: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有利于商业

11、发展。汉代,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E、隋唐: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凿,密切了南北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长安、洛阳、扬州闻名中外。出现了柜坊( 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 和飞钱 (汇票);海外贸易兴盛;城市里坊市分开。F、宋元:对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农村中出现草市;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出现晓市、夜市。元代纸币广泛流通。G、明清:工商业市镇繁荣;商业资本活跃,白银广泛使用;农产品商品化;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如徽商、晋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

12、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产生:明中期以后、纺织业、江南一些地区。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4区增多了。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上封建制度腐朽没落。具体原因:自

13、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占主导地位;官府的沉重剥削,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政府固守“重本抑末”政策,限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 。“重农抑商” 政策史实: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依然坚持抑商政策。评价: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海禁”政策原因:根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客观上是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史实:海禁:明初,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危及明朝统治。明太祖下

14、令海禁。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并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具体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是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意识文化:学术下移, “学在民间” ,出现私人讲学。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A、儒家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思想:“仁”、 “礼、 “为政以德” (含民本思想) 、社会改

15、良。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 、 “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孟子:儒家学派的奠基人。 “仁政”(核心) 、 “民贵君轻” 、 “性善说”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荀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唯物主义) 、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B、道家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

16、天命论”、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主“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是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逍遥” (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从自然。C、法家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严刑峻法;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 1000 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D、墨家墨子:“兼爱” 、 “非攻” 、 “尚力” 、 “节俭” 。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百家争鸣局面的意义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推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