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主干知识要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651355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历史主干知识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必修一历史主干知识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必修一历史主干知识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必修一历史主干知识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必修一历史主干知识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历史主干知识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历史主干知识要点(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必修一主干知识列举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分封制(1)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维护奴隶制政权。(2)基本内容:对象: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亲族、功臣、姻亲等,成为诸侯。主体:同姓亲族(3)影响:积极:通过分封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疆域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公主的地位;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局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逐步瓦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权威削弱,国家分裂。2西周宗法制的基本内容(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权力、财产和土地,以维护分封制。(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正室

2、的第一个儿子)(3)内容: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血缘关系的亲疏)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4)影响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同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二、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1皇帝制度的创立特点:皇权至高无上. 其表现是皇权至高无上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三公九卿制(中央制度)(1)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2)御史大夫:负责监察(3)太尉:军务。特点:三公相互牵制,从而集权于皇帝,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3郡县制(地

3、方制度)与分封制最大的区别:郡县的长官有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历史影响积极方面:中央集权制度取代分封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消极方面:(1)易形成暴政(2)形成思想专制,摧残文化。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汉初地方制度: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结果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强干弱枝。设立刺史监察高官。2、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封驳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既

4、相互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加强了皇权。小结: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包含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发展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战胜相权。 (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管理地方。3.宋朝中央:二府“中书门下” (行政)和枢密院(军政),三司(财政)地方: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评价:积极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到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消极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造成了“三冗”的国家财政危机。3元朝中央制度:中书一省制地方制度

5、:行省制度(1)基本内容:元朝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2)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现代省制的开端。4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先秦时期:世官制(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察举制(汉武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3)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2、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明成祖(永乐帝)朱棣设立。职责:皇帝顾问,后有“票拟” 。内阁的设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3、清朝的军机处:(1)时间:清雍正年间(雍正皇帝)设立(2)

6、职权:跪受笔录,上传下达。(3)作用: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4、影响(1)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消极性:皇权的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民主思想的传播,阻碍近代科技的产生,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雅典民主政治1民主制的形成条件 (1)地理环境:海洋文明为民主政治的形成提供了自然条件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山多耕地少,海岸曲折,绿岛相连,港

7、湾众多。(2)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环境。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歌邦长期独立自治。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将城邦政体分为若干类型。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最为流行。2.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基本史实(1)梭伦改革: 公元前 6 世纪初,雅典国家形成之初主要内容经济上: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政治上:按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组成“四百人会议”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作用: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2)克利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 6 世纪末内容: “陶片放逐法”意义: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3伯里克利时期:公元前 5 世纪中期,雅典民主制度发展到“黄金时代”,顶

8、峰。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体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民主政体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民众法庭是司法机关。4、对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评价消极:民主范围: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民主性质: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轮番而治抽签选举造成民主权力的滥用。积极: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二、罗马法1十二铜表法背景:共

9、和国的诞生,人民的长期斗争,保民官的强烈要求。内容:民法、刑法、诉讼程序,习惯法的汇编。评价:积极: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局限:没给平民带来好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2.查士丁尼法典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意义:有力的维护罗马帝国的稳定;标志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3.阿奎利亚法内容:针对公民财产受侵犯的赔偿条款。意义:现代民事侵法权的开端。 4.评价:积极: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节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对后世具有深远的意义。为西

10、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采用,近代欧洲大多数国家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法律,直到今天古罗马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和“不告不理”和“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仍然被现代人受益。局限: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工具。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1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标志:1688 年“光荣革命”2政体建立标志 权利法案(1)时间:1689 年(2)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军权。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标志:1721 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原则: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4.特点: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是元

11、首,担任仪式性角色。首相是国家行政首长,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国家政治生活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对议会不对国王负责。5.完善条件: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经过:1832 年议会改革 二美国的总统共和制1.政体: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21787 年宪法(标志着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1)地位: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标志着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2)主要内容:确立美国联邦体制: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在不违背联邦宪法前提下,制定地方法规,享有一定自治权。中央集权与各州分权相结合。中央机构实现“三权分立”:立法权属于国会,行

12、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三者互相制约。宪法坚持人民主权的原则:总统和议员有选举产生。(3)作用:是近代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标志着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私有制国家性质(国体) 资产阶级专政司法 独立理论基础 启蒙思想相同点组织原则 权力机构分权与制衡政 体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 国王;世袭 总统;间接选举;有任期国家元首地位 国家象征,“统而不治”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军权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

13、统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 总统任命,议会通过不同点国家元首、议会、政府关系政府(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元首负责,政府(内阁)对总统负责,内阁、总统不对议会负责,对议会负责 三、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1.法国政体:共和制建立标志:1875 年宪法的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民主共和政体):(1)1875 年宪法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2)立法权属议会2德国政体:君主立宪制建立前提:1864 年到 1870 年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1)宪法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2)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

14、及主宰议会等大权。(3)宰相只对皇帝负责(4)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影响: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国家,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在帝国延续,最终把德国拖进一战。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一、1840 年至 1900 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鸦片战争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是其导火线和直接原因。概况:18401842 年英国发动,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 1842 年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赔款 2100 万银元。 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

15、、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影响: 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主权丧失,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 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18561860 年英法联军发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58 年订立天津条约1860 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订立,战争结束。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清政府权力机构变化,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3.甲午中日战争 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略概况:18941895 年日本发动,强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白银 2 亿两;开放重庆

16、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影响: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大举外债;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如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概况:19001901 年德、奥、美、法、英、意、日、俄等八国发动。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地位:1901 年,中国近代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内容:清政府向各国赔偿 4.5 亿两白银,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