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649296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二: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一、考点说明二、常见题型题型一:意象题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1、什么是意象?(见金榜)2、积累一些特殊的意象,领悟其象征意义 (见印发的复习材料)3、通过意象特点准确把握诗人寄寓的情感 每拿到一首诗。都要先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诗中的景与情属于哪种组合方式?这四步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其中的关键是意象特点的把握,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通往作者情感世界的路径。 客观物象本来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对其“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的主观情感。而诗人“着我之色”往

2、往体现在某些景物描写的修饰语上,正是这些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我们如能注意相关的修饰语,准确理解其表达作用,对正确解读诗歌将会事半功倍。 (1)把握意象前的形容词 很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中写到的景物:藤、树、鸦、桥、道、风、马,然后再找出这些物象之前的修饰语:枯、老、昏、小、古、西、瘦,如此一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藤是干枯、毫无生气的,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噪鸦,桥是少人经过的孤桥。道是荒凉废弃的古道,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落照图,作者那份凄凉悲苦的心境也就不难把握了。又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修饰“山”的“万仞”和修饰“城”的“孤”字,似乎让人看到在苍茫

3、天地之间,在群山包围之中,彳亍着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写尽了环境之孤苦,戍边将士内心的凄凉由此便可直接抵达人心。 (2)关注描写色彩的词语 意象色彩的冷暖也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说来,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则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满山枫叶火红,漫江碧水清澈,再加上白帆点点,整个画面色彩绚丽,对比强烈,由此即可感知作者内心的乐观与昂扬。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采用极为明快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烂,使情感表达得透亮而热烈。王维田园乐中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更是绘形绘色:雨后那深红浅红的花瓣色

4、泽柔和可爱,雨中碧绿的柳丝笼罩在一片若有若无的烟云中,袅娜迷人,有如一幅工笔彩绘的图画,而诗人那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安详恬淡的心境也就跃然而出。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3)重视描写动态的词语 诗句中,某字因用得贴切、精彩而使全句生辉者,谓之“诗眼”。如果我们稍加留意的话,不难发现,在古诗词中充当诗眼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动词。如韩愈的名句“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字,就把暮春时节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韦应物滁州西涧 “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则通过搁浅在岸边的小船描绘出了一幅悠闲落寞的景象,透过

5、一个“横”字,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诗人无奈无言而忧伤的情怀。又如李煜的乌夜啼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清秋”当然是“锁”不住的,但作者“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失去了自由被拘囚于这深院的作者眼中,秋不正如自己只能常常埋藏于内心的万般愁绪一样,被牢牢地深锁于这小小院落之中吗? (4)注意诗中表示数量的词 诗人有时会在诗句中运用一些表示数量的词,这些词除了表示数目之外,通过诗人的精巧构思、妙手点拨,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字具有了奇妙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把握意象的一个方向。如岑参山房春事二首的“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三两家”把昔盛今衰、兴亡无常的感慨包含于其中。齐已早梅的“前村

6、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一枝”,可谓点睛之笔,生动而准确地点出了梅中之早梅的超越领先的不凡神韵。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虚写的约数,两两相对,突出了眼中所见之景:“七八个”稀疏的星星挂在天边, “两三点”晶莹的雨珠洒在山前,极富表现力地描绘了夏夜乡村清新幽美的景色,传递了作者轻松喜悦之情。 此外,还有一些拟声词、重叠词等,如“唧唧复唧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对强化诗意的表达和增强语言的韵律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阅读时也应该是我们关注的要点。 4、典型示例金榜第 62 页 应考策略题二 山居秋暝链接高考 1:(2

7、010 年天津卷)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 分)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司空曙 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1) 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1)暮春 飞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意象) ”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 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 “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

8、“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链接高考 2:(2010 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送人归京师陈与义门 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 马,犹有 归时一段愁。【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 分)答:_【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5、实战演练:课时提能演练四 2(1)题型二:意境题1、什么是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

9、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客观形象+主观感受 +交融统一2、常见提问方式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意

10、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5、典型示例:西楼 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 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壮阔雄伟的气势。(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从而表现了诗人不畏风雨的开阔胸襟和万丈豪情。

11、(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6、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新晴野望 王维新晴原野 旷, 极目无氛垢。郭门临 渡头, 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请简析这首诗的意境以及作者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答案:(1)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空气明净清新,原野格外空旷,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 (2)营造了清幽秀丽、明朗清新的意境, (3)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7、掌握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情、景结构关系辨 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

12、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

13、,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二、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所谓 “以景结情”是指以“ 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明)夏完淳即事 :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

14、千古恨,一片月临城。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而篇末“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上述诗词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三、融情于景(移情入景),情景合一 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

15、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史上不乏融情于景,达到情景合一,水乳交融境界的佳构妙篇。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融情入景的例子,不局限于通篇的情景合一,更多的是一句之中的情景合一。如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脉脉无语之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并非花鸟不可爱,只是诗人忧国忧民,所以说“花溅泪”、“鸟惊心”。“感时”、“恨别”是写情。一句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又如宋之问度大庾岭:“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诗人用南飞雁比喻自己流放岭南的心情,用岭上梅花抒发自己的乡思。又如李白太原早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上句写远在边城太原作客的心境,下句写思念新居安陆的情怀。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就能各自领略到创作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