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创新设计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 实验题20分练(2)

上传人:舍子 文档编号:186450 上传时间:2016-12-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创新设计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 实验题20分练(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创新设计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 实验题20分练(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创新设计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 实验题20分练(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创新设计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 实验题20分练(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创新设计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 实验题20分练(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创新设计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 实验题20分练(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创新设计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 实验题20分练(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2)1.(10 分) 根据要求,完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1)如图 1 甲所示,把白纸固定在木板上后,再把木板竖立在桌面上,用图钉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 A 点,另一端 B 连有两条轻绳,跨过定滑轮后各拴一细绳套,分别挂上3 个钩码和 4 个钩码(每个钩码重 1 N),调整滑轮的位置,稳定后结点 B 位于 O 处,记下_和两条轻绳的方向,取下滑轮及钩码。图 1(2)如图乙所示,取某单位长度表示 1 N,用力的图示作出两条轻绳的拉力 用一个弹簧秤把结点也拉至 O 处,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F_N,取下弹簧秤。(3)在图丙中作出 合力 F 及拉力 F的图示。

2、(4)对比 F 和 F的大小和方向,发现它们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可能的原因是_(填一个原因) 。解析(1)为使两次实验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两次拉橡皮筋,橡皮筋的伸长量应相等,为达到这一目的,开始拉橡皮筋拉到某一位置 O 时,要记录这一位置,只要第二次将橡皮筋拉到同一位置即可。(2)弹簧秤的读数为 。(3)测量值与理论值是存在误差的,因此图中的测量值 F与理论值 F 是不重合的。所作的图示如图所示。(4)本实验中的误差来源主要有测量误差;作图误差;弹簧秤自身重力的影响;滑轮与轻绳之间摩擦力的影响等。答案(1)O 的位置 (2 分)(2) 分) (3)见解析(3 分) (4) 测量存在误差;作图不准

3、;弹簧秤自身存在重力;滑轮与轻绳之间有摩擦等(写出一个即可)(3 分)2.(10 分) 在“测定 2 节干电池组成的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阻 ”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电动势约为 ,内阻小于 )1(量程为 03 内阻 0 )2(量程为 0,内阻 )1(020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10 A)2(0200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1 A)0(990 )某同学发现上述器材中虽然没有电压表,但给出了两个电流表,于是他设计了如图2 甲所示实验电路,在该电路中,为了操作方便且能准确地进行测量,滑动变阻器应选_(填写器材前的字母代号 )。(2)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I

4、 1 为电流表 示数,I 2 为电流表 示数。记录的 5 组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次数 1 2 3 4 5I1/ 乙图 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选择合适的坐标轴刻度和坐标轴起点,在图乙所示的坐标纸上画出 2 图线。(3)根据你绘出的 2 图线,可得被测电池组的电动势 E_V(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内阻 r_(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解析(1)由于电流表 ,电动势约为 ,为了操作方便且能准确地进行测量,滑动变阻器应选 020 的滑动变阻器 2)由于电流表 1从最小值 始增大,所以纵轴起点可以从 于 .5 以纵轴刻度可以每格为 0.1 于 ,所以横轴刻度可以每格为 ,用描点法画出 2图线如图所示。高中物理

5、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3)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 E( 2)rI 1( 变形得 r率 k 103 ,截距r r 0 3 A,则该电源的电动势 E ,内阻 r。1)D(2 分)(2)见解析图(3 分) (3)空 5 分)3.(10 分) 现要验证“当合外力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 ”这一物理规律。给定的器材如下:一倾角可以调节的长斜面(如图 3 甲所示) 、小车(假设小车的质量为M,未具体测出)、计时器、米尺、弹簧秤,还有钩码若干。实验步骤如下 (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重力加速度为 g),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所缺的内容:图 3(1)按图甲安装好实验器材。(2)用弹簧秤沿斜面向上拉小车

6、保持静止,测出此时的拉力 F。(3)让小车自斜面上方一固定点 静止开始下滑到斜面底端 下所用的时间 t,用米尺测量 间的距离 s,从运动学角度得小车的加速度 a_。(4)已知 间的距离 s,实验时在小车中加钩码,所加钩码总质量为 m,要保持小车与钩码的合外力 F 不变,可采用如下方法:用弹簧秤沿着斜面拉着小车,将斜面的_,直到弹簧秤的读数为_为止。(5)多次增加钩码,然后重复步骤(4)。在小车与钩码的合外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利用(3)和(4)的测量和计算结果,可得钩码总质量 m 与小车从 间 t 的关系式为m_。(6)利用实验中所测得的数据作出了如图乙所示的 mt 2 图象,若该图象的斜率为

7、k,图象在纵轴上截距的绝对值为 b,那么根据该图象求得小车的质量 M_,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大小为 F_。(用 k、b 和 s 表示,用其他物理量表示均不给分 )解析(3)由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有 s 加速度为 a 。12 2)由平衡条件得 F ,可见在小车中增加钩码的同时为保持小车所受的合外(m M)调整斜面的高度,将斜面的高度降低,直到弹簧秤的读数为 F 为止。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5)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mM) a(mM) ,2m 。)由 m M 可知,图象在纵轴上截距的绝对值表示小车的质量,因此小车的质b。图象的斜率为 k ,故小车所受的合外力为 F23) (2

8、 分)(4) 高度适当降低 (1 分)F(1 分) (5) M(2 分) (6)b(2 分) 2 分)4.(10 分) 2015福建理综,19(2)某学习小组探究一小电珠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大小,实验器材如图 4 甲所示,现已完成部分导线的连接。实验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左到右移动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从零开始逐渐增大,请按此要求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甲实物接线图中完成余下导线的连接;图 4某次测量,电流表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_A;该小组描绘出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丙所示,根据图线判断,将_只相同的小电珠并联后,直接与电动势为 3 V、内阻为 1 的电源组成闭合回路,可使小电珠的总功高

9、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其总功率的值约为_W(保留两位小数) 。解析实物接线图见答案;由图知电流表量程为 ,所以读数为 ;电源内阻为 1 ,所以当外电路总电阻等于电源内阻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即小电珠的总功率最大,此时外电路电压等于内电压等于 ,由图丙知当小电珠电压等于 时电流约为 ,此时电阻约为 R 4 ,并联后的总电阻为 1 ,所 个小电珠并联,小电珠消耗的总功率约为 P W。连线如图(2 分) 分) 4(2 分) 分)5.(10 分) (2015盐城市高三第三次模拟 )为测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将木板倾斜,木块以不同的初速度沿木板向上滑到最高点后再返回,用光电门测量木块来

10、回的速度,用刻度尺测量从光电门向上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确定木块向上运动的最大高度,让木块推动轻质卡到最高点,记录这个位置,实验装置如图 5 所示。图 5(1)本实验中,下列操作合理的是_。)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遮光条的宽度,如图 6 所示读数为_ 6图 7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3)改变木块的初速度,测量出它向上运动的最大距离与木块来回经过光电门时速度的平方差,结果如下表所示,试在图 7 坐标纸上作出 v2t 的图象。经测量木板倾角的余弦值为 力加速度取 gm/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序号 1 2 3 4 5x/m m2s2 ) )由于轻质卡的影响,使得测量

11、的结果_( 填“偏大”或“偏小”)。解析(1)遮光条宽度与时间的比值是木块的平均速度,可以认为是木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遮光条宽度越小,平均速度越接近瞬时速度,实验误差越小,因此遮光条的宽度应尽量小些,故 A 正确;实验时轻质卡应与木块一起向上运动,实验前将轻质卡与木块靠在一起,故 B 错误;当木板倾角大于某一值时,木块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木块到达最高点后可以反向下滑,否则木块到达最高点后将静止,实验不能成功,所以为了实验成功,木块的倾角必须大于某一值,故 C 正确;木块向上运动的最大距离为光电门与轻质卡所能达到的最高点间的距离,选项 D 正确。(2)该螺旋测微器固定刻度读数为 3.5 动刻度读数为 螺旋测微器读数为 3)x 图象见答案。对木块来回经过光电门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可得2x 整理可得 v v 2v 24x,即以速度的平方差 2 12 20 20以 x 为横轴,则图象为倾斜直线,斜率为 4,由图象求得斜率为 ,故有 1416(4)由于轻质卡阻碍了木块向上的运动,故使得 的测量值偏大。答案(1) 分)(2) 分) (3)如图所示(2 分) 分)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