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本化策略及案例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564621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本化策略及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本化策略及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本化策略及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本化策略及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本化策略及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本化策略及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本化策略及案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本化策略实验点校:开发区、照旺庄、柏林庄4.1、生本化的教学过程预设。主要围绕除了课程内容之外的其他与学生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支点架构、时空设置、组织形式与教学方式选择、课堂布施等四个方面,探讨课堂元素的有机化问题,尤其是按照“遵循学科教学理念、尊重学科教学规律,在有效学科教学活动中合情合理地介入差异教学元素”的学科化实施思路,以分层走班、分类复式、分组合作、点式关照四种课堂型态及其教学策略的实践建构为主要抓手,不断丰富课堂的结构性内涵,譬如莱州朱桥中心小学的语文分类复式教学尝试、梁郭完小的班内走位合作教学等等,(案例如下)既有理论支撑,更具有实践可行性,就是对四种差异教学课堂范

2、型研究的积极深化。“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设计莱州市朱桥镇中心小学 张海燕一、教材简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精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第 1 课时。二、教学目标(一)最近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3-4 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二)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时第三单元“

3、父母之爱”专题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一部分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第 1 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三)学情分析我们班 40 多个孩

4、子在阅读“天性”方面,大致展现出了三种普遍的思维类型:思维敏捷型、思维一般型、思维困顿型。经过三年级的过渡学习和四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他们基本能通过预习来自主解决生字的读音,读通课文,能够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等方式理解生词的意思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他们在阅读方面的基本情况或者“共性” 。另外,根据我对班内这些孩子的阅读经历和阅读能力的了解,他们通常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类如李启迪、李坤瑜、栾斌超、李佳旻、王佳慧等大部分孩子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并逐渐养成静读批注的读书习惯,另一类如杨铭、李晓凤等将近 10%的孩子很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而是其他方式把所思所感体现出来。如果从

5、个体加工信息的不同风格的角度讲,前者属于言传型,后者属于意会型。这是他们在阅读方面的显著差异。(四)经验剖析阅读时极具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及感受。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一般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以一种学习方式阅读,通常是引导学生围绕每组课文的阅读方法渗透点,采用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让他们以在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阅读学习中体悟到的阅读方法为辐射,以灵活的方式感悟、理解语言文字。比如,以前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考虑到课文前半部分(童年故事部分)是具体事例的记叙,具有情景性和情节性,四年级学生在理解方面没有太大难度,我就引导他们自定阅读方式,以各自不同的阅读理解风格,比如自读自

6、悟之后,进行小组交流、班内展示,以此感受和体会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性的爱,父亲的充满理性的爱。对于课文后半部分(长大后的认识部分)尤其是含义较深、具有哲理的句子,我一般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比如:找出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先试着自己感悟,再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效果都比较理想。(五)课时目标从重点句入手悟情悟理,是本组课文的阅读方法渗透点。在本组课文整体导读课(对整组课文进行了初读感知)以及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莱州市教研室提出的精度课文的两课时建构:整体体验(理解文本,体悟情思)和综合实践(揣摩体悟、阅读拓展、实践习练读写方法) ,本课第 1 课时为“整体体验” ,即

7、抓住对人物语言心理描写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和体悟“不同的评价都饱含着爱”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悟”呢?综合上述最近的课标,以及教材、学情、自我经验,我确定了本课时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父母分别是怎样评价的以及“我”的不同反应,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其间,依据班内学生所拥有的两种不同的阅读感悟风格,引导他们以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进行,通过“分类复式”教学,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读” ,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现” ,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感动” 。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得意扬扬” “誉写” “一如既往” “歧途” “谨慎”等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内容,并在小

8、组交流中深化理解。2、找出描写父母亲语言动作的语句和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重点词句,自读自悟父母分别是怎样评价的以及“我”的不同心理反应。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化对爱的体悟。可选择的自读自悟方式:可以使边读边做批注,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也可以是通过朗读体悟,以准确的语气、神情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三、资源重组教材文本、学生各自的生活经历、小诗一首、自读课文无言的爱 。四、学习基础整体导读:在本组课文学习伊始,通过整体导读课,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初读感知。课题预习:借助

9、工具书或依据初读,弄清了生词的读音和意思,扫清了文字障碍。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整体感知1、谈话导入。同学们,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父母之爱”专题的学习。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历来为人赞颂。游子吟这首诗你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你还度过哪些表达父母之爱的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会让对父母之爱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请跟老师一起来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随指画。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以了解课前预习程度。3、让学生在读文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得很感人,读完后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大致写了哪些内容?(

10、二)品评语句,悟情悟理1、交代学习任务:巴迪小时候写的一首诗,妈妈说精彩极了,爸爸说糟糕透了,同一首诗,他们居然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静心阅读课文,揣摩剖析父母两种不同的爱。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方法、方式、程序) - (1)方法:找出能够体现父母的爱的关键句,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把自己当做文章中的“我” ,设身处地来想象体会“我”的感受。(2)方式:可以再文章的旁白处简要地记录下来(批注) 。如果你确实感觉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体会有困难,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揣摩。(3)程序先自己品读,然后再组内、班内交流展示。2、学生选择适合的方式自读自悟(或揣摩着批注 - 提倡多数学生

11、,或反复朗读体会 - 允许个别学生) 。之后,让学生以各自的方式(说,读)自由交流各自的理解(注重关照到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做批注的直接说体会,实在说不出来的通过入境入情的朗读来传递自己的体会) 。3、让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理解起来感觉有困难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读。比如:我从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也好, “糟糕透了”也好, 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 发点 - 那就是 爱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 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 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12、。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通过感情朗读的方式把父母的爱以及“我”的感受准确、尽情地表达出来。(三)延伸阅读,升华情感1、拓展阅读:老师有一首小诗推荐给大家。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对于父爱和母爱,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课件出示:希望父母的爱像一杯浓茶, /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如果说母爱是船,/ 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那么父爱 就是一片海, /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如果说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那么父亲的厚爱,/ 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让我们用心感受爱,理解爱,/让我们在温柔的呼唤中成长,/ 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学生或朗读,或谈感受。六、评

13、价设计通过教学活动(一) ,检测课时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二) ,检测课时目标 2 和 3。通过教学活动(一) (二) (三) ,检测课时目标 4。附: 语文阅读课分类复式教学的可行试验-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设计解析莱州市教学研究室 彭慧分类复式差异教学是否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或者“理想共产主义”?除了可以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运用之外,其他学科是否也适用?除了分类组合实施外,可不可以是分类但是分散实施的?我想,张海燕老师依据学习风格理论在语文精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第 1 课时)中进行的分类复式教学“试验” ,足以回答上述几点实践疑问。一 理念指导语文新课标强调,阅

14、读是个性化行为。那么,这里的个性化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除了结果(所思所悟所感)可以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外,是否可以理解成将阅读的“过程与方法”完全地放开,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愿意采用什么方法、愿意采取怎样的方式阅读就怎样?在我个人看来,语文阅读教学还是要突出一个最基本的“读” ,强调每个学段有所侧重地培养(体悟、习练) “读”的方法,读思结合、以读促思,在读中悟情悟理,通过主体阅读,发展语感和思维。也就是说,任何其他方法都不可以替代最基本的方法“读” 。当然,“读”的方法是以合适的文本来承载的,是具体化的,是按照学段有所侧重、循序设计的,比如:有的文本侧重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悟,有的文本侧重于让学

15、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来读悟,有的文本侧重于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来读悟,等等。至于“读”的方式,比如,则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风格来自主确定,所以我认为阅读时“个性化行为”所指,就应该是指“读”的方式而非方法。简言之,每一组课文的阅读方法培养(体悟、习练) “点”是规定唯一的,即这一点是由相关课程标准尤其是学段化读写教学重点所决定的,而阅读方式可以是弹性多远的,并且这种弹性多元是分类进行的,这一点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来确定的。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分类复式教学方式的基本考虑。比如说本课时精读课来说,其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找出能够体现父母的爱的关键词句,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

16、的语句,把自己当做文章中的“我” ,设身处地来想象体会“我”的感受。这一方法需要所有学生都来体验、历练,至于阅读感悟的不同方式,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自主确定。当然,分类复式方式仅仅是作为一个合理的差异教学元素有机地介入在有效的语文精读课文教学过程(模式)之中,以更加优化精读课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过程。二 特点简析本课时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遵循学科教学理念、尊重学科教学规律,在有效学科教学活动中合情合理地介入差异教学元素”的学科化差异教学逻辑。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贯彻了语文课程教学理念。紧扣本组课文的读写训练重点,根据莱州市教研室提出的精读课文第 1 课时“整体体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从重点句入手,设身处地地悟情悟理。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读”的本位本色(静读、朗读,全文整读、细节品读) ,强调了“读”的主体归属(学生自读自悟) ,渗透了“读”的方法导引(学习方法、方式、程序的引导,开放但有具体指导,让学生有的放矢、方法得当地读) ,尊重了“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