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4导学案14课教师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562693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必修4导学案14课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必修4导学案14课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必修4导学案14课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必修4导学案14课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4导学案14课教师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翻译下面句子,并指出画线词的活用情况。1、无乃尔是 过与。 (过:名词作动词,责备)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使归附)3、 既来之,则 安之。 (安,使动用法,使 安定)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2、翻译下面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1、 “求!无乃尔是过与?(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 “过尔” ,责备你)2、问何以战?(问凭什么去打仗。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凭什么)3、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4、虎兕出于柙

2、,龟玉毁于椟中(“于柙” “于椟”做动词“出” 、 “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5、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却在国家里谋划策动战争, “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状语,翻译时放在前面)7、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句,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 ;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8、何以伐为?(何 为,表示反问语气,即 “为什么呢?”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又如“何以见放为?;夫子何命焉为?” )3、指出下列成语使用当否1、 “你负伤了,伤势严重,需要好好治疗修养,不要惦

3、记前线的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就在这里住一段时间,既来之,则安之。 ”可他却说, “日寇大举侵华,我们真是祸起萧墙啊。我们国家分崩离析,山河破碎,我怎能躺在这里陈力就列呢?” 第一个使用正确, “既来之,则安之” ,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第二个使用错误。 “祸起萧墙”指祸端从内部发生。第三个使用正确, “分崩离析”是指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崩溃瓦解。第四个使用错误。 “陈力就列”意思是能施展才华就居其位,任其职。4、请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内容1、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的理由有哪些,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主张?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即颛臾在鲁国

4、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 ,即颛臾的地理位置对鲁国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 ,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2、孔子用哪些内容批评冉有、季路失职?一是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二是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三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孔子对内对外的治国主张和策略是怎样的?请先概述,后引用内容说明。对内孔子主张公平分配,上下和谐,维护社会安定。这些主张体现了孔子以德治国,

5、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5、请从写法和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本文特色,并对文中体现的孔子治国思想发表看法,作出现代评价。此文在内容上属于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驳斥冉有、季路支持季氏讨伐颛臾的错误,先运用历史材料,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后用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 , “是社稷之臣” ;再用名人名言,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文中还用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

6、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 “何以伐为?” “则将焉用彼相矣? ”“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孔子认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要靠修文德,即讲求礼乐的文教和仁义之政的德政,而不能动干戈。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不修文德,不努力使百姓均贫富,和而安。而是谋动干戈,这样只能使国家分崩离析。因而讨伐颛臾实行武力吞并之举是害国害民之策。孔子这一主张对我们今天仍有现实借鉴意义。我们国家现在的内外政策是,对内讲求社会和谐,上下一心。关注国计民生,缩小社会分配的差距,维护社会的稳定,这是我们国家当前的重要治国之策。对外遵循和平共处原则,反对使用武力,我们中国历来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另外,孔子还倡导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尽职尽责,失职就要追究的吏治规则,反对表里不一的态度。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为人正直、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所以,孔子的治国思想以及为人品质,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值得好好继承发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