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558157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历史认识: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于沛研究历史认识的理论与方法,离不开对认识主体,以及主体意识的探讨。那种认为承认或强调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就是在无限夸大认识主体的精神或意志的作用,是在宣扬历史唯心主义,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承认主体意识,而在于如何认识主体意识,如何评价主体意识,以及在历史认识的实践中,如何正确地发挥主体意识的积极作用,即历史认识主体的创造性问题。一历史学家因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立场、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和性格气质不同,所以表现出不同的主体意识, 2这里应该强调的是历史学家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特征、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的

2、内容对他所产生的种种影响,会在各个方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历史认识的过程中自然也不会例外。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卡尔说:“我们一生下来,这个世界就开始在我们身上起作用,把我们从纯粹的生物单位转变成社会单位” 。因此, “在研究历史之前,应该先研究历史学家。在研究一个历史学家之前,应该先研究他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历史学家是单独的个人,同时又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 。 3这就是说,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虽然是通过个人表现出来的,但却有明显的社会意义,从而使主体意识有更丰富和更深刻的内容。在分析和认识主体意识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它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这样可帮助人们透过表象认识问题的本质。历史认识是

3、社会认识的一部分,历史认识主体是社会历史主体的一部分。这是我们进行历史认识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所以被忽略,或被否认,可以找出许多原因,而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忽略或否认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在历史矛盾运动过程中积极的、能动的创造性作用。例如,在如何认识“历史规律”的问题上可以清2 参见李振宏著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第 138146 页。3 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第 29、44 页。2楚地看到这一点。一些人认为“历史规律”可以自发地实现,人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他们机械地、教条主义地理解“历史进程是

4、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 “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 1 他们盲目地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实际并不是这样,在他们看来, “自然历史过程” 应理解成为“自发的”历史过程,这显然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相悖。长期以来,传统的观点片面认识“自然历史过程” ,将着眼点在自然运动过程和社会历史运动过程的共通性,强调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而忽略了人创造历史的主体在历史规律中的作用。因看不到人和规律之间的特殊的辨证关系,忽略人的“自我意识过程”和“自主创造过程” ,而盲目地认为历史规律可以自发地、自然地实现。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是 19 世纪机械唯

5、物主义的残余。这种貌似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还授西方理论家以把柄,例如,英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历史主义的贫困 、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著作中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历史宿命论” ,是“难以置信的智力狂妄” ;攻击历史规律性的论述是“形而上学的教条或宗教式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人类历史规律时,是从研究具体史实入手的。人类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但是,历史规律不是外在力量的赐予,不是先定的,而是产生和实现于人的社会实践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强调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 2因此,这个过程同时也表现为人们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选择性的不断的实

6、践过程,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3我们不应割裂这种统一性。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水平直接决定着历史研究的水平,甚至决定着历史认识的路径和方向。近代以来的中外史学发展史表明,影响历史科学进步的因素很多,如社会的进步、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科学的发展等。这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就历史科学自身来讲,主要表现为历史观念的进步和历史学思想的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历史认识主体意识的提高,因为历史观的转化或更迭不是自发完成的,需要历史学家自觉的接受与运用;史学思想的发展也是建立在历史学家艰苦的理论探索和理论概括的基础之上。在中外历史研究中,历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43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7、第 2 卷,第 208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第 1 版序言:“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T 23、C12) 。关于这句话,还有如下三种译法:其一、郭大力、王亚南译:“我的观点是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个自然史过程” (资本论第 1 卷,第页,人民出版社,1963) 。其二、中央编译局根据马克思本人修订的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翻译的译文:“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程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 。 (资本论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其三、中央编译局重译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

8、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101102 页,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634 页。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8 页。3史研究视野的扩大,历史研究选题的开拓,新的研究方法以及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广泛采用、历史学新的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以及对已经研究过的问题的进一步深化等等,无一不是与历史认识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历史意识的加强,首先表现为历史学家思想上的不断解放,以及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主动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在现实的历史科学研究中,应该如何加强主体意识呢?首先,应该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

9、本原理,使之成为认识社会历史现象的锐利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多次申明, “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 ,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 “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 。 1但是,一些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加分析地用现成的公式来图解历史,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变成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教条。这些人把扭曲的、变形的“唯物史观”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败坏了唯物史观的声誉,并在历史研究中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列宁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

10、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他还严厉地批判了实际生活中的教条主义者,他说:“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 。 2历史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种指导决不是“教义” ,不是束缚人的头脑或使人变成懒汉的“教条” ,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 3企图用现成的公式来研究历史的人,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主体意识的,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了这些“公式” ,就可以放弃艰苦的史

11、料发掘、整理与考证;就可以不从实际出发,不对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艰苦的理论探讨,仅仅满足于一知半解就做出这样或那样的结论,其结果是导致历史研究中的概念化、简单化、教条主义盛行,由于这一切是在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发生的,所以严重地败坏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声誉。在这种情况下,讲主体意识,特别是讲加强历史研究中的主体意识,往往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通过政治批判代替学术讨论,严重地阻碍了历史科学的健康发展。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63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481、688 页。2 列宁全集第 4 卷,第 161 页;列宁全集第 3 卷,第 13 页。3 马克

12、思恩格斯全集第 39 卷,第 406 页。4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放的科学体系,它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整个人类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僵化的教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当代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的理论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回答,唯物史观需要面对现实,回答这些发展变化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不断丰富自己的概念、理论、方法和范畴。加强主体意识,首先就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变动中的世界现实出发去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使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活力,永葆青春,唯物史观也

13、如此。因此在历史研究中,我们应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自觉地回答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历史认识过程中,历史学家历史认识主体要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不仅仅是在编撰历史,而且是在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在创造历史,何况“编撰”也不是消极的整理或反映,其实质也是以发挥主体意识为前提的一种积极的创造。在历史研究中,现在常常谈到学术研究的“国际化”问题,以及与国际史坛“接轨”的问题。今天的中国史学已经结束了自我封闭的局面,成为世界史学的一部分,而且在国际史坛日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 “国际化”从来不是和“民族化”对立起来的。当代中国历史科学走向世界,国际化,不脱离世界史

14、学发展的主潮,但这并不排除它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史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秀传统。如果认为“国际化”和“接轨” ,就是执意将当代中国史学完全融入西方的史学之中,那是绝大多数史学工作者所不能接受的,而且这实际上也是办不到的。极少数人数典忘祖,错误地认为“惟西方史学为史学” ,西方史学代表了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史学发展的唯一方向,因此主张中国史学“全盘西化” ,并努力实践之。当然,这也是一种“主体意识” ,是历史认识主体的一种“创造性” ,但是,这和我们所说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大相径庭。我们强调发挥“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的目的,是更加接近客观存在的历史真理,而中国历史研究“全盘西化

15、”的任何努力,则会更加远离客观存在的历史真理。因为我们的历史研究应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并以此出发来认识人类历史进程,对某些规律性的现象和重大理论问题做出判断和阐释。很难想象,在“西化”了的、脱离中国史学传统和现实的、他人的理论框架和话语系统中,能够充分地表达我们自己的历史思想和观点。其次,加强主体意识,要有强烈的史学理论创新的欲望和行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就科学研究来说,创新是科学的本质。近代以来的中外史学发展史使人们认识到,没有史学理论的创新,就没有历史学的进步。史学理论的创新5从本质上说是时代的呼唤,反映了社会发展与历史学学术发展的要求,即它要有必要

16、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学术发展的环境。但是,即使上述条件都具备了,却缺少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没有历史认识主体积极主动精神的发挥,那也是不可能有史学理论创新的。由此不难看出,只有不断加强主体意识,才能适应现代历史科学发展的要求。历史科学的进步以史学理论的创新为前提,史学理论的创新则以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为基础。没有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就没有史学理论的创新。例如,近年有不少部世界通史已经出版或正在准备出版。在撰写世界通史时,省力气的办法是照抄照搬外国人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或者在此基础上简单地修修补补。这样做的结果便出现了明明是中国人撰写的作品,却在反复重复外国人的观点,甚至是早已被实践证实是错误的观点。让这类食洋不化的“专著”充斥学术的殿堂,是无益于中国历史科学的发展的。任何一部有生命力的世界通史 ,首先必须是属于一个民族的世界通史 ;同时还是这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即时代的世界通史 。因此,我们撰写世界通史要体现出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