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557976 上传时间:2017-09-0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3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冶金教育2012年第5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张晶(武汉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81)摘 要: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所积淀的丰厚精神宝藏,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应以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为语境,活化传统德育资源,塑造民族共同价值观,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与方法。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承:创新基金项目:2011年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CGZll05);2011年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1X073);201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2、(2011S014)胡锦涛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五千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留下了极为丰硕的文化遗产。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复制,也不能是对西方文化的简单移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借鉴与创新研究,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实践诉求。一、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的历史

3、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2历史所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精神载体,是创建先进文化的基石。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同样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同样府该采取辩证分析的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人类社会发展所积累的传统文化,记载了内涵丰富的人文特质与精神内涵,在这种历史更迭变换进程之间,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和根据时代特征进行创新是现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题。建国之初,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了系统总结从孔子到孙中山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任务,提出了“古为今用”等科学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原则。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也坚信,没有前人或今

4、人的实践经验,就不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31江泽民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思想,强调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大力繁荣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要求,也是保证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大计”,141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思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勤劳和智慧的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成果,记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社会历史人文发展进程,是在当前社会发展时期的塑造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的基石,也是当代广大青年学子在成长阶段树立正确世界观与人生

5、观,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胡锦涛明确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第69页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闭这是胡锦涛立足新的国情,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发展,指出了继承优秀传统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资源,是当前思想政治教

6、育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有基于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土壤,吸取一切有价值的成果、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才能不断得到发展。二、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沿袭与基本精神中国传统社会在以“德治”为主导的思想下绵延近两千年,重视德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数千年来,正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和道德风范。从先秦至明清之际是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产生、发展和走向衰落的时期,在这期间内,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各种德育思想辩证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古代德育思想的基本脉络。这一历史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6】。(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萌芽阶段。在这一个时期,中国原始部落及

7、人们面对自然世界的种种挑战,在群体生活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氏族部落的生存模式。随着历史与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奴隶制社会开始出现,“阶级”这一社会概念悄然诞生。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与保障贵族阶级、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诞生了社会宗法伦理的观念。如姬旦将这些思想观念与政治统治思想相互融合,明确提出了一些道德范式,如敬德保民和“友”“孝”“惠”等。这些基本的社会规范与道德标准还相对稚嫩,并没有形成一种完整、严谨的社会道德规范与意识理论体系。正是这些几乎处在萌芽阶段的思想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孑L盂及苟子的儒家德育思想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使他们得以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以德治

8、国”的德育实践模式。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把“仁”“义”结合起来,提出“五伦之教”,将“教以人伦”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苟子则以性恶论为基础,“仁礼”结合,提出了“化性起伪”,把“教化”作为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战国第70页至西汉初成书的礼记大学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发展。至此,儒家德育思想在德育地位、作用、内容、原则和方法等方面都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作为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德育思想,儒家学说奠定了封建地主阶级德育观的基础,这也看做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萌芽阶段的开始。(二)汉唐时期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德育

9、思想的发展阶段。这时期的德育思想有三大特色。一是董仲舒推行阴阳之变,综合名、法,不废黄老,以阴阳五行与“天入合一”为理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思想核心,为维护社会统治者利益提出了新儒学的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把这种具备了革新思想的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统治者治国的正统德育思想,全面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把儒家思想封为名教。二是当时在所谓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之外,被视为异端的学者如东汉王允、魏晋嵇康、隋唐时期的韩愈等,也都在发掘先秦时期遗留的学术思想。如颜之推的“家教”思想,韩愈的“道统论”思想体系等。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隋唐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兴,这两者很快被儒家思想吸

10、取、利用,不仅儒道互补,并吸收了佛家思想的部分内容,逐渐创立了更新一层的儒学思想体系。这种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发展为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文化基石。(三)宋明时期宋明时期是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完善阶段。在这个历史时期,开始形成了中国理学思想。中国的社会进入到封建时期,地主与贵族阶级开始注重对人民思想上的控制与统治。为了巩固国家管理与政权,理学思想开始从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中分别吸取了有利于当时统治阶级的人文思想,对儒家学说的修身观、义理观赋予了叛的内涵,提出了以“理”为世界本源和道德本体的思想,以附和贵族与地主利益的道德观念作为最高法则,使其更为直接的为统治阶级B艮务。理学思想逐渐由萌芽走向

11、形成和发展,并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它的形成代表着中国早期德育思想的完善,也有相当多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它的发展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形中国冶金教育2012年第5期态,阻碍了社会思想有新发展的可能,反而使社会矛盾愈加深刻。(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走向衰落的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社会的发展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再适应先进的生产力。内忧外患,中国社会已经承受不起各种矛盾的激化,封建社会虽然仍在勉强维系,但是已经阻止不了新思想的发展。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新的德育思想被逐渐引入中国社会。新一代教育家、思想家如王夫之、黄宗羲等开始直面抨击程朱理学,批判其“存天理,灭人欲

12、”的禁欲主义,揭露其“以理杀人”的实质,提倡功利主义。同时,他们还提出了朴素的平等观念,主张个性独立、言论自由,倡导以身任天下的人生观。这些思想已经有了资产阶级的萌芽,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启蒙作用,但是也无法改变当时整体社会思想的旧格局。中国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过程而形成。传统德育思想存在着两重特性,这就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批判地继承,认真地借鉴和吸取现代化建设成果,在选择、融合、吸收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此,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3、的同时,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番提炼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将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创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以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为语境,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问题,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的新发展。(一)活化传统德育资源,塑造民族共同价值观纵观当今世界,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各国更加注意审视人类实践的伦理学前提,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理论取向也随之发展。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里所指出的:“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德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r7】中国传统文化包罗

14、万象、文化根基极为深厚,所涉及到的思想范畴涵盖面极广,并且自身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也发生着变化,其自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寻求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于当前社会发展的精神内涵,与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相结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当今世界各国更加注重挖掘民族文化遗产,进行道德重建,克服个人利己主义及文化相对主义。许多西方学者在反思西方文化的局限性时曾大声呼吁“光明白东方来”,并开始探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亚洲价值观在推动地区繁荣和进步中起到的规范作用。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共同价值白皮书提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

15、同存异,协调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价值观。81他们把儒家精神加以现代意义上的转换与升华,形成了完整的民族道德价值体系。近年来,中国一些地方也进行了类似的探索,要求将具有一定导向意义的道德价值转化为人们处世立身的生活实践。比如,在湖北省随州政府立项扶持的反腐倡廉千字文动画片,将传统文化中提取的精髓用动画片的形式表达,反映了新时期德育理论思维构建过程中产生的对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认同意识和创新性探索。(二)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都有不同,即使是孔孟的儒家学说,老庄的道家学说,在历经数朝数代的沿革与发展过程中

16、也都在不断的发展、丰富。现今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物质文明的同时,更需要精神文明的思想支撑和动力支持,与时俱进准确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客观规律与积极的主观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不断完善和丰富,更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化合作不断加强的契机,积极开拓思想,吸取先进的教育理第71页念,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目标、教育形式。也就是说,不仅仅要学习儒家学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修之道,更要学习由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宗旨贯穿深人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由此,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落到实处,取得更多成果。(三)注重实效性,创新教育方式与方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仅迎来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众多成果,而且在文化思想领域,一大批优秀学者开始一场全面的探索与研究。以甘阳、为代表的中青年学者开始认真思索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与出路,研究这一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有效路径,高校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