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古的新观点_之四_从甲骨文_省略__戍_戌等皆为木石复合工具与兵器_陈明远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557406 上传时间:2017-09-06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考古的新观点_之四_从甲骨文_省略__戍_戌等皆为木石复合工具与兵器_陈明远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考古的新观点_之四_从甲骨文_省略__戍_戌等皆为木石复合工具与兵器_陈明远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考古的新观点_之四_从甲骨文_省略__戍_戌等皆为木石复合工具与兵器_陈明远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考古的新观点_之四_从甲骨文_省略__戍_戌等皆为木石复合工具与兵器_陈明远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考古的新观点_之四_从甲骨文_省略__戍_戌等皆为木石复合工具与兵器_陈明远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考古的新观点_之四_从甲骨文_省略__戍_戌等皆为木石复合工具与兵器_陈明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考古的新观点_之四_从甲骨文_省略__戍_戌等皆为木石复合工具与兵器_陈明远(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5从甲骨文和系统论的角度看木石复合工具 斤、斧、王、士、戉、戊、戍、戌等皆为木石复合工具与兵器陈明远1金岷彬(B.Jinmin)2(1中国 北京100086 ; 2美国 普林斯顿)黑猩猩和猿人可以用单个的石头或木头制造工具,但是不会把石质和木质结合起来而制造、使用复合工具。由此,是否能制造工具,并不成为人与动物的分界线;能将不同器质的材料复合化,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制造和使用复合工具,才是现代人(晚期智人即新人)区别于猿人的分界线。从现代系统论的角度看来,木-石复合工具的特点之一,为取长补短的“元素复合性”,即将不同材质元素(木质和石质以及其他)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出新的效能;特点之二为

2、“结构复杂性”,历史考古的新观点(之四)【内容摘要】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木-石复合工具”的新概念。两百年来“石器时代”这个片面的说法,容易导致人们忽视木制和木- 石复合工具在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作用。甲骨文是具有特殊考古作用的“文字化石”,甲骨文反映的史前一系列劳动工具和武器及其进化过程,雄辩地证实了史前“木-石时代”的长期客观存在。本文运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依据众多古文字学者对甲骨文、金文的释读,以及本文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着重讨论、考释“斤、斧、王、士、戉、戊、戍、戌”等甲骨文字。【关 键 词】 木-石器时代;斤;斧;王;士;戉;戊;戍; 戌;干;戈;兵。【作者简介】 陈明远,人文学者,主要

3、从事历史考古、比较社会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现居中国北京。金岷彬,旅美学者,主要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现居美国普林斯顿。便于装柄、穿绳、粘合、榫卯、连接,不断扩展功能;特点之三为“多样实用性”,方便携带和保存、维修,多方利用;特点之四为“外观审美性”,体现出对形象、色彩、装饰的初步认识,等等。石刀、石斧、石矛、投石索、石投枪、石箭矢等,都恰到好处地将石质利器匹配了木质长柄、短把、各种支杆、绳索等;弓矢除了簇(箭头)为石质以外,弓、弦、柄皆为各种性能的木制或骨制;史前狩猎或格斗的武器干、戈、戟、盾,各自逐步适应专门的需要而成为木-石复合工具。本文运用系统论原理,简述木-石复社会科学论坛 2014/

4、4 学术论衡36社会科学论坛 2014/4 学术论衡石器文物中,最常见的两种磨制石器,是“石斧”和所谓“石锛”。磨制石斧和“石锛”(本文正名为“石斤”),乃是木-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数量最多的石质刃器,是最重要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1。然而这个“石锛”的命名,却是很成问题的。在历史考古学界,通常认为“石斧”和“石锛(锛子、锛头)”的区别在于:石斧是两面刃、木柄与刃缘平行,而“石锛”是一面刃、木柄与刃缘垂直。斧的英文是Axe,“锛头、锛子”的英文是Adz,adze ;“斧”字是中文里自古就有的;然而,“锛”字却是近代新造的词语,日常生活里并不很通用。只有木工将它俗称为“锛头、锛子”。甲骨文、金文、篆文

5、、隶书里面都没有“锛”字。笔者认为“锛”字的原义在甲骨文里就大量存在。这个原生态的古字就是“斤”。 甲骨文斤、父、斧的字源本文论述:初期甲骨文里,原生态的 “斤、父”等“字根”字形构造的基本元素。1.“斤”的字源解读。甲骨文斤 、 像有柄的刃具。金文 、 变形较大,未标明锋刃。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说文云:“斤,斫(zhu)木也。象形。凡斤之屬皆从斤。”就是说“斧”字亦从斤。“斧”的初文是“父”字,意为男性所用。甲骨文的“斤”,是象形字。像一把曲柄的锐器(所谓横刃锛头)之形,锐器上的箭头表示它的锋利。斤的本义即指远古一种初生态的简单工具。古汉字中,凡从“斤”的字都与锐器(刃合工具的“元素复合性”

6、和“结构复杂性”等概念。例如:远古由石质刃具和木质手柄复合的石斤、石斧、石戉等,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来,1 +大于,组成有机的整体复合系统,它并非各元素(木-石构件)的简单相加,而是能够发挥各元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无的整体功能。结构的复杂性,指的是在木-石复合加工的双方:木柄(以及绳索、矢杆、弓弦等等)一方和石刃(以及箭头、矛尖、石刀、石叉等等)一方,都要考虑跟对方结合的便利和牢靠,而促使自身结构因素的进化。百年通行的“石器时代说”,虽不断有所进展,但只是把“打制”还是“磨制”这一项作为划分“旧石器”与“新石器”的标志;过去仅仅着眼于残存的石质骨架骷髅,就好比解剖人体只看到一部分外壳,而没有看到身

7、躯、皮肉和神经系统等等,不成其为复合的有机体。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来,如果只片面强调石器本身加工的一面,而不联系到相关元素(手柄、绳索、粘胶、支杆等等)的加工、与柄-刃体复合技术的许多复杂问题,以致失去了认识的完整性和深刻性。这是在史前史认识过程中的一大偏差和失误,必须纠正。为石斤、石斧正名我们不仅从考古遗迹而且从远古文字(特别是甲骨文)遗迹里面,也可以窥见木-石复合工具的种种特征,挖掘出史前真相。我国现代考古学在全国各地出土的37具)及其作用有关,如:斧、新、薪、断、析、折、斫、斩、所、忻、斯等。2.“父”的字源解读。甲骨文父 或或 ,表示手执刀刃(即斧头),“父”是“斧”的初文。“父”或写为

8、= + ( 指事符号 表示刃)。甲骨文和金文的“父”字,是手与“斤”的组合,是会意字,后来借用“斧”的音f表示父的读音,且表明持斧者往往是男性,以“父”作声旁。“父”又是古人对有地位男子(如家长)的尊称。说文曰:“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 诗大雅曰: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礼记曲礼曰:生曰父,死曰考。 3.“斧”的字源解读。甲骨文斧 =(斤)+ (父),甲骨文斧还有一个象形字 (斧头的图像)。本义:砍伐器。金文 调整左右顺序,并将甲骨文的“斤” 写成 。篆文 将金文的“斤” 写成 。说文云:“斧,斫也。从斤父声。”成为形声字。现代字典解释为:斧,砍木头用的短柄宽刃刀。字形采用“斤”作边旁

9、。华夏最古老的文学诗经里面也常见“斧”字,如诗豳风伐柯云:“伐柯如何?非斧不克。”诗豳风七月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诗齐风南山云:“析薪如何?匪斧不克。”“斤”作为古代常用的劳动工具,是原生态的单面刃、柄与刃缘垂直;而“斧”则为次生的两面刃、柄与刃缘平行。也就是说:在初民造字的顺序看来,先有“斤”然后才有“斧”。在古文字学中,“斤”是原生字,斧从“斤”衍生而来。说文斤部曰:“斤,斫木也。”徐灏笺:“斧斤同物,斤小于斧。”王筠句读:“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镢相似。”所谓“斤刃横”即是斤的锋刃与柄垂直,那就是类似近代木匠使用的“锛头、锛子”这种工具;所谓“斧刃纵”即是斧的锋刃与柄平行。庄子

10、徐无鬼云:“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庄子在囿云:“於是手釿锯制焉。”陆德明释文:“釿,本亦作斤。”集韵曰:“釿与斤同。”孟子梁惠王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淮南子说林曰:“林木茂而斧斤入。”是说斤、斧都具有砍伐林木的功能。庄子所用著名成语“运斤如风”正是说明了“斤”的刃缘柄与呈十字交叉形,是横向垂直的。斧和斤(斫、斨同音,皆应读zhu)原先是狩猎和战斗的武器,后来,主要用作伐木砍柴、斨材的工具。斤、斧本来是同类器物。差别在于:一是尺寸大小:“斧斤同类物,斤小于斧。”二是开刃方向:“斤之刃横,斧之刃纵。”由上述原因,我们建议对于考古出土的“石锛”应该恢复它的古名、本名

11、,就是原生态长期存在的“斤”。出土文物与民族学调查对于“斤、父、斧”的确证斤和斧是由木-石器时代的长身圆头砍砸器、刮削器演变而来,是在远古各文化遗址发现最多、最普遍的工具,考古发掘出的原始遗址里,几乎没有不出土石斤与石斧的,特别在早、中期的遗址。早期的从甲骨文和系统论的角度看木石复合工具38社会科学论坛 2014/4 学术论衡石斤、石斧和砍砸器一样,都是直接手握使用,因而又称为“手斧”,以后才演化为装木柄使用。20世纪70年代初,江苏省溧阳沙河乡遗址发现的三件带木柄石斧和石斤(锛)、吴县澄湖发现的一件带木柄石斧2和浙江湖州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带木柄石斤(锛)3,都验证了上述说法。流传至近代的木工

12、具里,斤(锛子、锛头)的操作形式,就像使用锄头那样。1974年2月在广东五桂山镇鲤鱼山遗址考古时,出土一件石斧石质部分长约12厘米,中宽7厘米,顶部宽3厘米,斜长7.5厘米,厚2厘米,重325克。石质刃部磨制,斜面打制,是一件手握式打磨石斧、砂石制砍砸器。另一件木石器时代的磨光石斧,1987年广西城北镇新头源村村民挖屋基时出土,石质部分长12.6厘米,上宽4厘米,下宽6厘米,厚3厘米,重376克。刃口磨制,是青石质斧头状砍砸器,石质部分保存完整。理应还装有木柄,但历经千万年早已腐朽不存。斤(今作锛子、锛头)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房梁屋檩榫卯的开坯加工里,在独木舟的开坯加工里,施力者站在木料上,横

13、刃的砍削工具更能充分发力工作。发展到战国秦汉以后的斤(锛子、锛头)是木柄套嵌金属铁刃口,否则整体的铁身锛子是很沉重的。从操作姿势来看,伐倒树木,无论是砍伐直立态干还是躺态树干上的枝丫,用斧(左右挥动)顺手些;而剔除树干上的枝丫,用“斤”上下挥动顺手些。千百年来我国木匠使用的“锛子、锛头”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削平木料的工具。柄与刃具相垂直呈丁字形,刃具扁而宽,使用时向下向里用力。”而这个解释,正跟庄子徐无鬼所说的“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相符合。千百年以来“运斤成风”早已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熟语(但“斤”字在日常生活里却演变为一个重量的单位,反而失去了它的本意。)斤和斧的

14、作用,在近代民族学调查中也得到旁证。独龙族的主要工具就是斤和斧,运用斤、斧砍伐树木,是其刀耕火种过程里最重要的环节4。珞巴族的火耕作业亦以斧和斤为主,主要功用是砍伐树木5。民 族学调查中,也发现了石斧和石斤的木柄方式有交叉,装柄形式多样,意味着木-石器的功能多样。甲骨文反映的斤斧手柄甲骨文中的丙字,原为天干十日中的第三位,本意为“石洞穴”,反映了远古先民“穴居”的生活。由此,甲骨文“丙”字常与“穴”字相互混淆1.“丙”的字源解读。甲骨文丙 ,形象类似“穴”,表示用来安装木柄的石器孔洞。本义:石器孔里的木柄。有甲骨文 在“ 穴 ” (孔洞)上方加一横一 ,表示穿在石器孔洞里的木棍。金文 在甲骨文

15、字形 基础上有所变形 。篆 文 承续金文字形。当“丙”的“石器39手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木”另造“柄”代替。 由此可见,公元100年东汉许慎说文曰:“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丙承乙,象人肩。”的说法,完全是凭借玄想、不符合客观事实、牵强附会的误解。东汉说文距离殷商一千五百年,发生这样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今人万不可再以讹传讹了。 2.“穴”的字源解读。穴,甲骨文穴= (石)+ (石),本义:岩石中的洞窟。篆文 写成屋形,表示远古先民以穴为屋。在殷商象形文字,“石穴”和“装木柄的石器洞”有相通之处。3.“柄”的字源解读。为区分“丙”字所指的不同

16、意义,后期甲骨文出现了柄= (木质)+ (穴,石质穿孔),表示木石复合工具的“把柄”。篆文 调整成左右结构。说文曰:“柄,柯也。从木,丙声。”广雅曰:“柯,柄也。”仪礼大射礼曰:“有柄。”后来青铜器铭文又出现一个“柯”字如下:4.“柯”的字源解读。金文柯 = (于)+ (木),説文曰:“柯,斧柄也。从木,可声。”安装木柄的石斧、石斤出土情况石斧(也有人称之为石铲,不确),基本形制是扁平长方形,双面刃呈直、弧线形,通体磨光。斧体有从厚向薄变化的趋势,出土时在石斧顶部常见到凹槽、横脊、圆孔、段、肩等等,这些特征,都是为装柄而设置的。石器装柄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创造,但人类取得这项创造并不容易。斧柄对原始人类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困难的发明。早期考古学对斧柄、斤柄的考察非常欠缺,更多的是关注石斧石斤(锛)本身。在有些墓的随葬品出土时,位于石斧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