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启三百年风雅之盛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556310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启三百年风雅之盛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有启三百年风雅之盛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有启三百年风雅之盛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有启三百年风雅之盛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有启三百年风雅之盛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启三百年风雅之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启三百年风雅之盛(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启三百年风雅之盛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公元618-907年)。多数学者将唐诗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指头一百年左右;“唐初”,不可能是一百年,指认为初唐的头一个小阶段,武德、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年间近三十年,比较合理。这三十年真没有其他詩、其他诗人?或是它(他)们都不值一提?不,唐初的詩坛像早春的花园,虽然不是满园春色,繁花似锦,但也有姹紫嫣红,星星点点。唐太宗就是唐初的头号诗人。我这样说,恐怕有许多人不同意,因为过去写文学史谈唐诗,多数人是不提李世民的,就是不把他当诗人看,近一二十年越来越多的论者觉得把他排斥于诗坛之外不合理,褒扬他的论者渐渐多起来了。“头号”,是

2、就他在当时诗坛上的重要性上说的。唐初的诗坛,宫廷诗人是主体,宫廷外,名诗人不多。李世民虽然算不上大家、名家,但他是当时宫廷诗人的核心,宫廷诗人们围绕他展开活动。他的詩在唐初诗人中又是最多的,仅全唐诗所收即多达九十八首,另在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中又补入十首,传世作品逾百篇,这在唐初宫廷诗人中是罕见的。唐太宗这样雅好文学,他身边又汇聚了以十八学士为首的一批文化精英,君臣唱和,写了大量的诗,对繁荣唐诗无疑是开了良好的风气。全唐诗对唐太宗这样评论:“太宗皇帝文笔书法,卓越前古。天才俊逸,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指诗歌)之盛,帝实有以启(推导)之焉。”并把他的组诗帝京篇作为开卷之篇,我们且来读一读第

3、一首:帝京篇(其一)秦川雄帝京,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zh)余。连甍(mng)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意译出来是:秦地八百里平川,雄衬着帝京,函谷关拱卫着皇居。长安城多么壮伟!华丽的殿堂,高起千寻,行宫的外墙,宽广百雉(雉,古时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屋脊相连,遥接云天;楼观飞耸,高凌虚空。呵,那云日竟隐藏在层层的宫阙之后,风烟出没于华丽的花窗之间!大约对盛世的首都,人们往往会倾注极大的热情,我们现代不是有北京颂、北京颂歌等等,大江南北,唱得火热;贞观时期,也有几首歌唱京都的诗:帝京篇,李世民、骆宾王各有一首;卢照邻有长安古意, 王勃有临高台

4、,等等。长安城是世界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宝石,其外郭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垣之一。全城总面积八十四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西安城的十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七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六点二倍,是当时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长安城建筑壮观,街衢整齐,道路宽广砥直,白居易有诗说:“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绿树成行,渠水周流,人烟稠密,百货骈阗。经济文化的繁盛,引起众多邻国的向慕和仿效。城北皇宫辉煌壮丽,高接云天,有着超凡的气派。唐太宗的这首詩,从帝京这一层面宣扬唐帝国的赫赫声威,詩与京城同样富丽、气派。明朝文学家胡震亨说:“唐初文皇帝京篇,文采富足,精彩华丽,最为杰作。诗才

5、自当称雄一世。”客观地说,这首詩当然比不上“枫落吴江冷”绮秀隽永,而且正如一些人所尖锐批评的那样,有模仿痕迹其实,有些“模仿”也无伤大雅,古往今来多少诗文都有袭用的痕迹!胡氏称赞“杰作”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诗的好坏关键在于有无生命、感情的感发。这首诗写于贞观十八年,那正是贞观之治的顶峰时期,辉煌的帝京凝聚了贞观之治的伟大成果,无与伦比。李世民出生入死、宵衣旰食,奋斗了大半辈子,他怎能不对此无比骄傲自豪呢!这诗正是他蹈厉奋发的生命与舒畅涵泳的激情的感发,诗中“雄”、“壮”、“遥接汉”、“迥凌虚”等词,十分精当的表现了这些情感。此诗还有深一层的用意,诗前有“序”说:朕追踪百代帝王之后,向往明达而有才

6、智之先哲。希望能以尧舜之风,荡涤秦汉之弊;用古代圣君那样的雅乐,改变那些靡靡之音(原文: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所以十分重视从经籍与先贤中学习文教武功。建筑物只用来避燥湿,钟磬之类只求能通神明,皆节制于中和,不让自己放纵。所以觉得,小河沟可以悦目,何必到江海之滨呢!麒麟阁可以赏玩,何必远去两陵之间呢!忠良之士可以亲近,何必寻找海上神仙呢!丰镐古都可以游览,何必追求瑶池之上呢!放弃朴实而追求浮华,乱于大道,君子耻之!因此作帝京篇,以表明朕之雅志。组诗共十首,第二首起分别从写“观坟典”、“阅武功”、“悦雅音”、“游丰镐”、“观宴所”、“玩琴书”、“乐象舞”、“远悬圃”等方面的日常生活,着意表现序

7、说之旨,最后一首阐述文治内容与方略。结合当时的历史状况来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荡涤旧弊的情志与励精图治的精神。对唐诗,帝京篇及序有特殊的价值与影响。南北朝以来,靡丽的文风沿袭不断,齐梁及隋朝,更是浮靡、淫放,隋炀帝杨广与其周围的侍臣文人崇尚这样的文风,喜欢写些宫体诗。唐初诗人多数是隋朝旧人,当然是余绪不断。李世民有志于改变这种风气。他标举“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的“雅志”,高扬起唐朝第一面复古革新的大旗,作为开国帝王,影响无可估量。唐诗以后的革新(比如“四杰”、陈子昂的革新)正是沿着这面旗帜指引的方向进行的,这才逐渐纠正了梁陈形式主义诗风,使唐诗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促成了唐诗的高度繁荣。

8、“烂熳之音”主要是指“宫体诗”。什么是“宫体诗”?历来各家的概念不一样。魏征的隋书经籍志 说:“ 梁简文帝在东宫的时候,也爱好诗歌,常常巧制华丽的辞章,写衽席之间的事;雕琢繁缛绮巧的辞藻,极写闺闱内情。后生好事,跟着互相仿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这恐怕是当时甚至于现在多数人对“宫体诗”的看法,即指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詩,不同于一般的宫廷詩。如初宵看婚、巫山高、咏花烛、咏内人昼寝等,都是齐梁遗风的典型例证,正所谓“靡靡之音”。 入唐之后,诗人们对之是什么态度?李世民曾经作过试探:有一次,李世民自己试作了一首宫体诗派人送给大臣、著名诗人虞世南,令他唱和。不一日就收到他的回复。打开一看,不是和诗,而

9、是一份表章。虞世南奏道:“圣上之作十分精巧,只是体式并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盛焉,臣担心此诗一传,便风靡天下。如果形成轻薄浮艳的文风,于国不利。圣上嘱令微臣赓和,臣下未能遵旨,反送来这样狂侼的谏章,臣愿领罪。但从今以后,更有此类詩文,臣当继之以死相谏。请赐不能奉诏。”李世民看了,心里嘀咕道:“这倔老头,难道真不怕死?”第二天见到虞世南,李世民笑对虞世南说:“爱卿不必介意,朕不过试试爱卿而已。”下令赐绢五十匹。几辆驴车驮着绢匹,伊伊呀呀唱向虞府,好不荣耀!过几天,李世民与侍臣谈论此事,李世民说:“朕在空暇时,常与秘书监虞世南商讨古今。朕有一言之善,虞世南无不喜欢;有一言之失,虞世南未尝不怅恨。”

10、接着他讲述了自己“戏作”宫体诗,虞世南准备“以死相谏”之事,说:“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治!”他又向虞世南问道:“朕又有了一首宫体詩,卿能继之以死否?” 虞世南原是隋朝著名诗人,唐初宫廷诗坛代表人物,从前他也写过一些宫体诗。李世民要改变文风当然想摸清入唐之后他还写不写,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作一番调查研究”,进行“火力侦探”,这是很正常的。许多人把李世民“戏作宫体诗”这件事当做沉溺其中的“铁证”,其实是误会了。李世民是建立贞观盛世,使之称雄世界、垂名千古的伟大政治家,如果把他当做不知深浅的浅薄文人,甚至于把他看做贪玩的公子哥儿,以为他沉溺在宫体诗之中不能自拔,兴起时还写淫靡的宫体诗逗着人家玩儿,

11、那是大错了。把这两次的试探都看为是一种政治行为,比较切合实际。他这一问,就会逼虞世南对诗风问题进一步发表自己看法,便于他决策。他本身对宫体诗是完全否定的,而且是从“治天下”的高度来看这件事,态度十分明确。 按照魏征界定的标准,他留世的诗作中也找不到宫体诗。有些文学史、论文说唐太宗“对齐梁文风也很爱好,他自己就带头写淫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文艺的唐太宗,出人意料之外,比炀帝还要热忱(宫体诗)”(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沉溺在这种宫体的诗风里”(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完全是不实之词。查李世民的留世诗作,涉及女性的仅四首,其中两首,赋得樱桃、赋得临池柳,不过是

12、以女性的艳丽与蛾眉来赞喻樱桃的色彩与柳枝的弯曲,谈不上“艳情”,与“淫靡”两字更沾不上边。真正描写女性的是帝京篇其九与采芙蓉这两首,是不是宫体诗呢?我们先看前一首:帝京篇(其九)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飒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注:建章、昭阳殿,汉朝宫殿名。悬圃,即仙圃。很明显,这诗是描写宫女的舞蹈,赞美“妖妍”、“芬芳”等,为的是要表达“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之意,就是组诗“序”中“何必追求瑶池之上”的意思,是一个帝王节用求实、自制自律的表现。诗意是积极向善的,不应看为“艳情”。再看下一首:采芙蓉结伴戏芳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13、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栖鸟还密树,泛流归建章。注:雕航,华丽的船。游莺,飞鸟。惊凫,惊起的水鸟。钏,手镯。棹歌,船歌。栖鸟,歇息的乌鸦。建章,汉朝宫名。不过是写了宫女水上采莲的活动,天清气和,景色怡人,在这优美的大自然的映衬下,人物生动活泼。如果这就是“艳情诗”,那么,各位觉得,偶然来几首有什么不好吗?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给宫体诗加上“污点”、“裸裎狂”、“昏淫”、“无耻”等词,唐太宗这四首诗能归到这一类吗?(就是那首写给虞世南的“戏作宫体诗”,谁也没有看过,是不是闻一多所指的这一类,只有天晓得。“宫体诗”唐朝以来也指一般的宫廷艳情诗,唐太宗的“戏作”能说清是哪类

14、吗?)说李世民有些诗用词浮艳,有齐梁余风,还是比较合乎实际,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李世民也是凡人,不是神仙,不是魔术师,他刚从齐梁风盛的时代走过来,他本人又是宫廷之主,他不可能喝一声“疾”,说一字“变”,就把宫廷余风干干净净地变没了,在他一百零三首诗中只能挑出这么几根似是而非的“骨头”来,应该说他没有偏离“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的“雅志”。其实,他的诗是拓展了宫廷诗的题材的,纪行、述怀、写景咏物、游览狩猎、宴会群臣、怀人酬赠等等内容都有,最值得称道的是纪行、咏怀之作,多是追忆当年戎马征战的豪情胜慨,往往壮怀激烈,雄宏高昂,如一股春风,给诗坛注入生气。其中经破薛举战地最得好评。 贞观二十年(646

15、年)(括号内为公元纪年,下同),李世民亲征辽东,八月回师,经陇州扶风。这是他曾经殊死战斗过的地方。他停下车,俯视原野旧战场,当年激战的痕迹,似乎都被沉沙掩没了,只依稀看到一点军灶残痕 。那原上的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 ,十分明净 ;远处的峰峦有如莲花,薄雾笼罩中,朦朦胧胧。斗转星移,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想想大半生的沙场征战,看看眼前的太平天下,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二十九年前,他在这里与陇西割据势力、“西秦霸王”薛举的战斗,回想起来仍然是壮怀激烈,心潮澎湃。他抚摸着胸膛,努力平抑着自己的情绪,慢慢回忆当时的情景。当时,唐军刚刚占领长安,薛举带领十万之师气势汹汹杀到渭水来,要与李渊争夺江山

16、。这是个决定生死存亡的战略之役。他当时才十九岁,奉父命提戈持节,率师迎战。锋芒所向,有如惊电骤起,其势如长河奔涌,一泻而出。杀得敌人营碎阵卷,有如落星沉落,横云断裂。这一战,薛举气焰收敛不少,李唐势力扩充到陇右一带,关中进一步稳定了。第二年,薛举死了,其子薛仁杲继位,又带兵来犯。李世民继续挂帅迎敌。他避其锋芒,诱敌深入,选择有利战机,三面夹击,杀得敌军丢兵弃甲,全线崩溃。李世民身先士卒,冒险率少量亲兵乘胜追击,直逼薛仁杲城下,竟使薛军溃兵不敢回城集结,随后唐兵大军压境,终于迫降了薛仁杲。这两战,为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昔日的少帅,如今已是坐着华盖之车的帝王了。当时心高志洁,一心要统一中国,结束群雄争斗局面;登基以来宵衣旰食,励精图治,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名字所标示的愿望:济世安民。李世民抚今追昔,扪胸自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