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之十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529065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之十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之十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之十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之十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之十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之十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之十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十三)(命题:高三备课组 时间:90 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支持。在这种形势下,列宁反对提出打倒临时政府的口号,也不主张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主张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要从上到下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 。这表明列宁 A.支持在俄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B.能从俄国国内形势的实际出发制订革命策略C.认为俄国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D.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本质2.列宁晚年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

2、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这一“不同的办法”是A.进行全面的改革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苏维埃政权3.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 ”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 ,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 ”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 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 4.1920

3、年夏秋,斯摩棱斯克实行了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 。据 10 月份汇报可知,这里的粮食征收从 9 月 1 日开始,到 10 月 1 日就完成了任务,而其他地区几乎要拖延一整年时间。这一政策的实施A.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 B.说明余粮收集制已经完成历史使命C.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D.说明国家已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5.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6.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

4、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7.1921 年后,苏俄实行粮食税,允许自由贸易,推行按劳取酬,这一系列做法和 1934 年后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A.政策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 B.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不同C.政策实行后的结果不同 D.政策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8.苏联消息报政治评论员鲍文认为:“所有这些变形的兵营式共产主义的特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之奋斗的自治社会主义和社会解放的理想

5、是格格不入的。 ”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兵营式共产主义”促进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兵营式共产主义”的特点主要指的是权力的集中 自治和社会解放是马、恩等设想社会的特点之一 “兵营式共产主义”违背了马、恩等设想的社会主义 A. B. C. D.9.有学者说, “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 ”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是A.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 B.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C.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 D.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10.赫鲁晓夫上台后,饰演斯大林的电影演员格洛瓦尼被清除出银幕,凡有他扮演斯大林镜头的胶片

6、都遭到剪除。格洛瓦尼在凄凉的晚年曾问自己,也问他人:“演斯大林就这样,要是演希特勒又会怎样呢?”这一现象表明A.全面否定斯大林渗透到社会的其他领域 B.这是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彻底改革的需要 C.该演员的命运是推行民主化改革的结果 D.艺术领域的个人崇拜需要政治方式清除11.有学者称:“赫鲁晓夫的改革事业正是被复活了的斯大林主义所埋葬。 ”下列改革内容中,与“复活了的斯大林主义”相吻合的是 A.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B.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C.用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D.承认物质利益以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1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

7、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13.“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 70 年的历史,并且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 。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

8、.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14.有学者认为:“这个强大国家的命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苏联这座大厦是建立在不坚固和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其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缺陷。如果基础被冲毁或削弱,如果承重结构被侵蚀和破坏,那么无论看起来多么坚实和宏伟的建筑都会倒塌,1991 年正是发生了这样的剧变。 ”该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A.经济体系尚不完善 B.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C.过于倚重军事力量 D.西方和平演变影响巨大15.右下图为 1956-1985 年苏联国民收人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国民收入增长率出现第一个阶段性低点,主要在于气候原因造成粮食歉收 国民

9、收入增长率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改革措施有关 国民收人增长率从整体看呈下降趋势 戈尔巴乔夫上台前的苏联正陷人严重的经济危机A. B. C. D.16.右下图漫画中的人物分别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合的是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 17.亚蒙哈默是美国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而在苏联和中国,他却是家喻户晓的“红色资本家” ,他曾经去了

10、苏联,在苏联建立了铅笔生产厂,把美国成功的管理经验传授给这家工厂。这段材料可以说明A.列宁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 B.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C.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 D.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成功之处18.1933 年的罗斯福新政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这印证了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B.“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是自由经济最可怕的事情”C.“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就是全部由国家投资”D.“政府应该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直接干预”19.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经济思想,它们A.通过制定指令性计划发展经济 B.

11、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对干预经济在认识上看法相同 D.看似互相矛盾但目的一致20.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的机制,主要表现在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 改革社会制度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政府对经济加强宏观管理A. B. C. D.21.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 ”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 B.计划经济体制是各国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C.计划经济体制曾在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D.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曾经并正在发挥作用22.1935 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

12、苏联后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 ”“消极的东西”主要含义是A.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 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3.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4.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 30 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 30 多年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A.政府的宏观调控

13、能力丧失 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C.城乡差别的消失 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25.阅读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两国粮食产量呈现新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苏联人口出生率锐减,劳动力的缺乏影响了粮食产量 B.中国劳动力充裕、科技迅速发展,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C.苏联领导人更换频繁,政局不稳导致经济政策缺乏连贯性D.中国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苏联经济改革步履艰难,收效甚微历史周考答题卷(十三)班级: 姓名: 得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50 分)26.(20 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714 年至

14、 1820 年间,英国有超 过 600 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英国自耕农被大批大批逐出家园使得关心社会的个别人极为恐惧,他们直言不讳地起来反对 。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 劳动力, 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 19 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为了摆脱危机和保障工业化计划的实现,1929 年秋天,斯大林选择了加速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希望通过集体化达到增加 产量,尤其是保 证 收购的目的。斯大林提出, 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 须通过“ 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这是“一种类似贡款的东西”?从以后的实践看,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民的粗暴剥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