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二中学马成利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要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466095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二中学马成利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二中学马成利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二中学马成利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二中学马成利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二中学马成利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二中学马成利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二中学马成利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要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专题类复习 第一部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考点: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夏商西周的更替;分封制; 司母戊鼎 政治一.夏:公元前 2070 年, 禹建立, 定都阳城; 重要君主:启,桀(暴君). 亡于:公元前 1600 年1.夏建立的意义: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2.世袭制: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开始于启继承父位;意义: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国家机器:政府机构,军队,监狱,刑法.实质:国家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二.商:公元前 1600 年, 汤建立, 定都亳;重要君主:盘庚, 纣 (暴君). 亡于:公元前 1046 年1.盘庚迁殷:原因:水患,政治动

2、乱.意义:商迅速发展,其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的大国.2.牧野之战: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攻入商都,商朝灭亡.三.西周:公元前 1046 年, 武王建立. 定都镐京或镐;重要君主:周文王. 亡于(北方少数民族犬戎):公元前 771 年( 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1. 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内容:a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b.在被分封地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c.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意义:扩大和加强了统治,使其成为强盛的国家;但后期造成诸侯国分裂割据.-在课本 P242.等级制度: 原因:

3、随分封制的产生而产生。内容:P24“金字塔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前四个是统治阶级;后二个是被统治阶级)3.国人暴动:公元前 841 年平民不满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暴动,周厉王被赶走.(成语:道路以目、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国人- 平民.经济1.农业:夏商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五谷已齐备,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手工业:青铜铸造业:a 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末 b.夏朝增多 c.商朝灿烂 d 西周种类更加丰富。特点:规模大,工艺精,品种多 商朝时期 (灿烂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作品:A、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中原地区 ) ; B、西南成都平原“三星堆” 文化: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

4、神树夏商西周时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很发达.3.夏、商、西周时期,用奴隶做祭祀和殉葬品,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命运十分悲惨。第二部分 随生产力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东周(公元前 770-公元前 221) 时代特征:诸侯混战割据 考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都江堰;商鞅变法一.春秋: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 (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实质:土地,人口)1.齐桓公(齐国): 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a 发展生产;b 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c 以“尊王攘夷 ”为号召。葵丘会盟确立霸权齐桓公成为春秋

5、第一位霸主.2.晋文公(晋国): 晋文公改革:a 整顿内政 ;b 发展生产;c 训练军队晋楚的城濮之战晋大胜确立霸权.3.楚庄王(楚国) 二. 战国: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221 年.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 战国七雄: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1.三家分晋(韩赵魏),田氏代齐 2.重大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减灶计)-魏(庞涓)vs 齐(孙膑); 长平之战( 公元前 260)-赵( 赵括)vs 秦( 白起 )这一时期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意义: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3.商鞅变法: 背景:随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私田的出现,奴

6、隶主变成地主,奴隶变成农民,主仆关系变成租佃关系 (a.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扩大于战国,西汉时普及;b.牛耕:出现于春秋末,推广于战国,意义:农业史的一次革命;c.都江堰:战国时期蜀守李冰建于岷江上为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生产力发展目的: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主持者:商鞅;支持者:秦孝公;时间:公元前 356 年.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耕;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奖战;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使秦成为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7、为统一全国奠定物质基础.封建制的确立:各国纷纷变法,地主阶级统治取代奴隶主阶级统治;社会主要矛盾: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5.大变革时代和封建制的确立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三春秋战国混战纷争的影响:给社会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弊)形成了较大疆域的国家孕育着祖国的统一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利) 第三部分 第一个统一的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秦)考点: 秦统一时间;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长城;秦始皇的历史作用;陈胜、吴广起义;一.秦:(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7 年)时代特征: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秦的建立:时间:公元前 221 年.建立者:赢政都城:咸

8、阳建立过程:公元前 230 年公元前 221 年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影响:结束混战割据,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2.秦统一全国原因:民族融合和各地域联系的加强社会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物质基础;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个人基础长平之战,东方六国无力抵抗3.秦的巩固统一:背景:统治疆域的扩大东起东海,西到陇西,北起长城一带,南达南海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身统治措施:a.政治:确立皇帝制(皇权至上,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军事) 地方,推行郡县制,分为郡;作用:创立一套封建

9、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一直沿用 2000 多年对我国历史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b.经济文化: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度量衡统一文字为小篆作用: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思想: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除医药、占卜、种植) 作用: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d.军事:派蒙恬北击匈奴取河套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南征百越修灵渠(沟通长江珠江水系,促进中原和岭南的交往) 作用:开发了边疆,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意义:就是巩固统一措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作用总和4.郡县制:产生于战国,推广于秦朝;是一种管理地方的制度。郡县制

10、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5.秦始皇评价:(思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好的一面)君主(列出所学史实) ;也有残暴的一面(列出所学史实) ; 总体功大于过。6.秦朝对中国历史作用:a.结束长期以来的诸侯割据,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b.它创立的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沿袭 2000 多年,影响深远;c.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d.为后世留下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7.分析修长城的历史影响:a.积极:保证边疆安定,维护

11、祖国统一,留下了体现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性的长城;b.消极:修长城劳民伤财,不利于汉匈的正常交往8.秦的灭亡:时间:公元前 207 年。原因:秦的暴政(根本)a.徭役繁重b.赋税沉重 c.刑罚残酷 d.统治黑暗;天灾大雨,陈胜吴广起义(直接原因) 。经过:公元前 207 年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打败秦军(决定性)-巨鹿之战;同时刘邦起义军进入咸阳-秦灭亡。9.大泽乡起义:时间公元前 209 年。经过:900 多人去渔阳戍守长城到大泽乡遇大雨误期,误期要置死罪,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在陈建立张楚政权但不久被秦镇压。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后人不

12、断反抗残暴统治。10.巨鹿之战:时间:公元前 207 年。交战双方:项羽 VS 秦军。结果:项羽起义军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打败秦军(决定性) ;同时刘邦起义军进入咸阳-秦灭亡。牢记:是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最后推翻了秦朝的统治。11.楚汉相争:(公元前 206公元前 202)垓下之战:公元前 202 年刘邦在垓下大败项羽,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性质:是一场争夺帝位的战争12.历史上的暴君: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等13.关于农民起义的规律总结:原因:A.人祸:统治腐朽(统治内部和统治与被统治者)-政治;赋税徭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经济.B.天灾:干旱洪水和疾病.人祸是根本原因,天灾是直接原因.意义:体现

13、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出现生产关系的调整缓和了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四部分 封建社会高速发展的(汉朝)西汉 东汉汉(公元前 202 年-公元 220 年)考点:汉武帝大一;统汉武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评价汉武帝一. 西汉(公元前 2029 年) 封建社会不断发展1.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 202 年创立者:刘邦(汉高祖) 都城:长安建立过程:见楚汉相争2.王莽篡汉:时间:公元 9 年篡夺者:王莽(外戚) 建立:新政权,后被农民起义推翻3.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文景时期):背景:a.经济萧条,国家贫困;b.吸取秦

14、亡的教训具体措施:a.注重农业生产;b.轻徭薄赋;c.士兵归田,招抚流民,释放奴婢。作用:利于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基础休养生息政策体现的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 。.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时期):背景:a.经济萧条,国家贫困;b.吸取秦亡的教训;c.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策:a.以德化民;b.鼓励耕作,劝课农桑;c.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文景之治的表现:社会安定,百姓富裕。意义: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物质基础。5.大一统(汉武帝时期):背景:a.诸侯国实力强大;b.各家学派纷纷指责中央政府;c.商贾膨胀,土地兼并;d.匈奴不断威胁。条件:

15、a.国力的强盛;b.武帝的雄才大略。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a.政治上: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统一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商人,增加财政收入,实现经济上大一统) ;d.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基本解决匈奴问题,安定了北部边郡)e 外交上:张骞出使西域意义: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是西汉时期最高学府太学的教材(儒家著作) .汉匈关系:匈奴族是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随后进入鼎盛。 (分为四个时期)汉初:a.政策:被迫和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