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理想之历史比较及发展趋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464624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教育理想之历史比较及发展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西教育理想之历史比较及发展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西教育理想之历史比较及发展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西教育理想之历史比较及发展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西教育理想之历史比较及发展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教育理想之历史比较及发展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教育理想之历史比较及发展趋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描述:摘要:中国在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土壤中形成了以国家和社会为本位并强调道德完善的教育理想,而西方则在其以主客二分为主导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的重视智慧、意志独立和个性自由发展的教育理想。西方的教育致力于构建一种精密的理性王国,而中国的教育则倾心于描绘出一种恬淡而闲适的道德与风俗的画卷。教肓理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随着国际交往的进一步发展,中西双方必然会在克服各自教育中的弊端和追求教育完善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使双方的教育在其基本方面渐趋相同。关键词:教育理想;中国教育理想;西方教育理想;相互借鉴教育伴随着人类前进的足迹,穿过了历史的重重迷雾,越过了岁月的

2、风风雨雨,从野蛮洪荒走进了现代文明。随之,教育理想也在变幻的时空中不断地得到了进化与升华,走过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以其原始的方式存在于其一切活动场所和劳动的过程之中,与人的生活同步发展。那时,刚从“人猿相揖别” 历程中走出来的人类的原始初民还不能把自己从原始而混沌的世界中分离出来,尚未形成自己清醒的自我意识,因而也谈不上真正的教育理想。我国的教育思想始于先秦,古希腊则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所处的公元前 6 世纪被称之为是人类的“轴心”时代。人类探询教育理想的历程就是从这个耀眼而辉煌的时期开始的。一、中国教育理想的历史回溯1 内圣外王:中国古代儒家的教育理想我国先秦时期是一

3、个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当时社会上的各家各派都从各自的立场和利益出发提出了各自的治国方略,并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把教育作为他们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最佳途径。所以在那时,教育从一开始就承载着我们的先辈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希望,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儒、墨、道三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从其“仁者爱人” 和“为政以德”等思想出发,提出要培养能经世致用、治国安邦的圣人和君子,从而实现其“天下大同”“ 天下为公” 的政治理想;孟子出于实现其社会长治久安的理想提倡“ 仁政”,倡导“保民而王” ,主张培养具有“富 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

4、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具有大丈夫人格的人;苟子想要培养的则是能推行礼法和长于治国理政的人,即所谓的“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苟子劝学) 的“贤 能之士”。以上主张虽然在具体表述上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却是相同或相似的。儒家的教育理想就是“内圣外王” ,即通 过教育使人具有良好的心性修养以达到施仁政和行德治的目的,从而实现其政治理想。道家代表人物老聃主张通过教育以使人能“见 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十九章) ,从而使社会能重新回到他所说的“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 小国寡民”的状态之中去(老子八十章) 。庄周的人格理想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他所追求的境

5、界是“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道家反对教条和人为,主张应抛却世俗和功利的追求,并强调应顺应人的自然之性,强调应有真善美相统一的完美的人格追求。“人有恒言,皆日 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中国古代社会是在以自给自足为特点的自然经济 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以家族和血缘关系为轴心的“家国同构,君父合一 ”的宗法等级式社会。以 “孝悌”为基础、以“ 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迎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就能在众多的学说和流派之中脱颖而出,就能在朝代国家的政治领域独领风骚达两千年左右。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几经变革,流派纷呈,学说浩繁,以

6、至于其人学精神与其原初状态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背离,但其“ 内圣外王 ”的精髓和重道德 轻功利、重政务轻自然、重整体 轻个体以及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的思想要义却始终是一脉相承的。2 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教育理想时至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把我国的统治者从其“天朝意象” 的美梦中轰醒,“中国向何处去” 这一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沉重的话题严酷地摆 在了饱经忧患和磨难的国人面前,救亡图存、救图强成了时代的主旋律。于是,一批有识之士怀着救国救民的真诚愿望开始学习西方,也开始对教育进行不懈的探讨,以期能实现中国人一直以来所共同向往和致力追求的“大同”理想。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发挥礼运中关于“大同” 的

7、思想,企 图通过施行不分贫富、贵贱和男女的普遍的教育,创建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理想社会。面 临着“ 数千年来未有之变 局” 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的清代洋务派们认识到,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有求实精神并懂洋务的人才是实现“ 自 强”与“ 求富” 的正道。后来的维新派们则认为,学习 “西政”应重于学习“西艺” ,所以对封建专制政体和以科举为取土方式的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维新派人士还视教育为开发民智、培养人才和强盛国家的根本,提出了“欲任天下之事,斤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的口号,勾画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想。到了近代的蔡元

8、培那里,蔡元培则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包办”和“ 尚自然 ”“展个性”等主张,反对文化专制及旧教育对人的摧残,认为应对受教育者施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明确提出了五育并举的主张。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中国,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的悲剧世纪” 的开始,从此中国社会由专制的封建社会进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使这一时期的人们的教育理想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特色。在这一时期,古代社会的那种“重过去轻未来” 和法“先王三代”等一类社会理想的影响 虽然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但它在人 们的追求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已开始呈现出被消解和被超越的趋势。在近代我国的教

9、育中,由于在其中注入了许多有识之士的知识、智慧、科学和理性思维等因素,从而与过去的服务于仁政德治的教育区别了开来。我国的近代教育由于在其中注入了科学、平等、民主和自由等现代观念的因素,因而也使之大大地不同于过去的那种仅追求道德至上的教育。3 教育救国:中国现代的教育理想从“ 五四”运动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和文化运 动开始。到中 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我国的国家和社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卡应地,我们的教育也进入了现代教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陶行知提出了他的关于生活教育的主张:“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

10、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墩育以生活为依托,与中国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方向紧密联系。陶行知在不同的时期又提出了他的关于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和民主教育等主张,其中充分体现了他对我国传统教育的不满、对人民大众的同情与热爱、对儿童的尊重与关怀、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的忧虑。在黄炎培那里,他从当时我国的实业尚不发达以及学校教育严重脱离人们的生活实际的状况出发,倡导建立一种以“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为 目的的教育” ,以期实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目标的 职业教育的主张,体现了

11、他的关于发展社会、完善个人的理想与追求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以及后来的抗日根据地和再往后的解放区,其教育中更是洋溢着服务战争和谋求人民大众解放的鲜明的时代主题。拿苏区来说,当时苏区教育的总任务被确定为是“为着革命 战争的胜利,为着苏维埃政 权的巩固与发展,为着动员民众一切力量加入于伟大的革命斗争,为着创造革命的新时代” 。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提出的要求是,根据一切文化教育事业都应适应战争需要的要求,对一些不必要或不急需的课程应予以废除,应设法创设各种干部学校以培养大批抗日干部,通过开办文化补习学校、开展识字运动和歌咏活动等形式推动民众运动,并通过开办义务小学教育以对后代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到

12、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迅速发展的战争的需要,各解放区都开办了干部学校,以培养战争和解放区建设所需要的干部队伍,同时也对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虽然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与教育诉求中同前一个时期一样,依然回响着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科学与民主理念的体现等已使此时期的教育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面貌。4 教育兴国:中国当代的教育理想刚刚从硝烟与战火中走出的新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物资匮乏,百废待兴,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发展经济,就是要设法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状况。完成这一使命当然离不开教育,新中国终于也得以在一个广阔的舞台上来展示自己的教育理想。

13、早年的毛泽东就把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于教育,希望通过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基层组织三位一体的模范新村这种新的教育方式,打通学校、社会和家庭间的阻隔,实现他一直憧憬着的“大同社会” 里所应有的那种社会境况:没有私产、没有分工、没有等级、没有商品、没有资产阶级法权,社会公共设施齐全、生活集体化、人人都有机会读书学习、人人都参加劳动。他认为,人民公社这种组织方式是建设理想社会和开展理想教育的最佳组织方式,认为在这样一个社教合一的组织形式之下,从事工、农、商、学、兵都可以专于一项,同时也兼学别样,即人人都学军、学工、学农、学政治、学文化,都批判资产阶级。在这种状况之下,就再没有了体脑劳动间的差别和城乡间的

14、对立,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并被引向更为幸福的集体生活之中。“1958 年的 大跃进 是中国试图多快好省地建成社会主 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不成功的尝试。在这其中也包括了教育大革命的尝试,体现了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教育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提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成为我们提高综合国力和实现经济强国宏伟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对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严重的功利化倾向的反思,办一种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确定 为我们新世纪的教育理想,就使长期以来轻视人的我国的教育呈现出了一种“以人为本” 的新的 转向。

15、二、西方的教育理想及其演变1 崇尚理性:古代西方的教育理想在古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当时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活动要求培养出一批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知识广博即“身心既善且美的人” ,所以在其教育实践中就形成了一种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能有全面而和谐的发展的思想。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美德、探求知识及增进人的健康,就是培养人的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四种美德,人的全面而和谐地发展的思想在苏格拉底那里初露端倪。苏格拉底还认为,施以这四种美德的教育,应以理性思维作指导。他认为,人的一切心灵和德行中的善都是知识,即他所说的“美德即知识” 。苏

16、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认为,智慧是人的最高的美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在于使人的灵和智达到完善的境地,并据此构筑了他的以培养其“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的“哲学王”为最高目的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柏拉图的得意门生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理性思维的能力,所以教育就应以培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为根本目的。他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三个部分,并提出应对儿童实施体、德、智、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在古罗马,其教育虽然也有自己的特色,虽然其教育思想来源于他们的教育实践而不像希腊那样关注教育的本质问题,但也受到了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影响。古罗马人提出,教育应适应人的天性的特点,应以培养出道德高尚、能言善辩并具有多方面良好素养的政治者为最高目的。古代西方将理性视为是人的本质,并把理性本身看作是人的最高的善,因而就从理性出发寻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理性人性观的基础上,古代西方的先哲们构建出了他们宏伟的教育的大厦。崇尚理性、追求一种理性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