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464569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王千庄小学 刘亚倩“什么是数学?”-“远远看去,仿佛一个有符号、数字、概念、命题编织的抽象王国。然而,真正走进去,你才发现,原来那竟是一个充满想象、激情、诗意的广袤天地。”这是张齐华老师给出的解。走进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一书,我们会不断产生追问:“数学是什么?数学课堂可以给孩子留下什么?”这样读着,想着,我们仿佛也随着张老师成长的路径,在枯燥的符号、数字、概念、命题间找到那一份份诗意,找到数学课堂最为真切的解读。一、触摸课堂-他遇到了“伯乐” “从最初课堂上蹒跚学步的丑小鸭,到如今众多数学教师心目中追随的数学王子,我了解了张齐华的成长历程。有人惊叹于他教学技艺的高速

2、攀升,有人折服于他对数学课堂的深刻见解,亦有人陶醉于他对数学课堂的诗化演绎,而我却看到了他 因为热爱、执着和超越,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王国里演绎精彩自我的真实历程。”新书的扉页,我们读到了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写的序他徜徉在数学教学的艺术王国。是的,1997 年工作的张齐华老师,从他触摸课堂开始,这一路走来,他遇到的“伯乐”就是张兴华老师。“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牙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圆的认识从华丽繁复到质朴简约,从交换律的艰难深涩到平均数的柔和圆润,从每次的单兵作战到师徒同台演绎的可能性当我们领略张齐华老师课堂上每一处精彩时,可知他为了课堂多少次辗转难眠

3、,翻遍了多少教学资料,开展了多少次教学调查!当时只道是寻常!今天,当我们研读这篇序言时,也就不难想象张齐华为何能渐渐地把不停的翻动书页变成一种对生命的迷恋!二、潜心课堂-他挑战了“机遇”“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虽然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因为勤于阅读,张老师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因为有了这样的勇气,他勇敢地挑战着课堂。新书中的“课堂打磨篇”,从六个典型的课例,揭开了张老师的课堂从青涩懵懂到不断走向成功的密码。最为熟悉的圆的认识,作者用了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由外而内的一次华丽转向,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2003 年,凭

4、借着唯美的音乐、颇引人眼球的画面、色彩以及极富抒情与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张齐华执教的圆的认识一举获得了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给听课的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特级教师徐斌评价说:“这是一个行云流水般的数学课堂 ”还有许多教师用“一节美丽的好课”“怦然心动”“绚烂、惊艳”来评价。这样的数学课,似乎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台。可喜的是,在鲜花和掌声面前,张老师没有丢失自己,在师傅和朋友的建议和质疑中,他对该课进行了理论反思和实践重构。五年后,当他再次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全新的设计,朴素之美,简约之美,同样深深打动着每一个听课的教师。“所有的课堂细节都折射出了明亮的、晶莹的光辉”“一堂纯

5、粹而丰富的好课”“这样的数学课堂意境堪称圆满”人们如此评价说。“与其向着数学以外的花花世界去寻找课堂的精彩纷呈,不如从纯粹的数学内部找寻数学内在的精神力量”“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张齐华的座右铭,更是他每一堂课留给大家的清晰印象。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我们会对他向着数学纵深处开掘的“交换律”、从统计的角度重新审视的“平均数”、力求破解数学知识内在结构的“认识整万数”、基于教材理解后的教学突破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把握数学内容本质内涵的“分数的意义”给予全新的关注。数学,该不该向着纵深处开掘?,我为什么重上“平均数”?,备课,要学会向他人借智慧 张老师的疑虑之处,或许也是我们备课时的困顿

6、之处。为了研究数学课,他能从课堂的一段小插曲重新调整习题的设计,他能从儿子分巧克力的题材想到“分数的初步认识”问题的设计,还能从电视广告中获得灵感他经常告诉自己:好课,要从把握数学本质开始。只有尊重儿童,才能真正行走在儿童经验世界的边缘。今天看来,磨课过程中所尝到的甜酸苦辣,也是不断累积的一笔巨大的经验和财富,每一次课题研究中的焦灼和痛苦,换来的恰是他对数学以及数学教学更为清晰的质的飞跃与攀升!“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正是一次次的潜心研究,一次次地抵达,一次次地出发,张老师拥有了探索的勇气、创新的勇气,他不断挑战着赢得的“机遇”,从容地行走在通往智慧的旅途上。三、润泽课堂-他注册了“文化

7、”“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张齐华的数学课堂里,我们会发现他独特的课堂追求-那就是站在文化的视角,充分展现数学的意趣与价值。仔细品析一咏三叹,且行且思关于“数学文化”的三次探索、实践与思考,作者为我们破解了他十多年来真实的文化之旅。如果说多年前关于圆的认识的“踌躇满志”,作者还停留在用数学课堂外在的“丰富与充盈”来理解与展示数学文化,那么,峰回路转的轴对称图形一课,作者已经将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对话和思辨获得知识的辩证思考,对思维全面性和深刻性的丰富体验上,让学生于无声处获得一种数学的真理感,数学思考的内在美。而执教“因

8、数与倍数”一课,张老师的内心更为敞亮起来。他摆脱了“图形与空间”领域,将触角伸向“数与代数”,自觉跳出了“数学+文化”的窠臼,积极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提升,引领学生领略数学数学的理性力量,从更为开阔、全面、辩证的视角理解并建构数学文化课堂,丰富了数学文化的内涵,为今天我们开展数学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那些所谓的公开课,实际上首先是一种原则的坚守,然后让这种坚守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亮相。”“只有滴水穿石的坚守,日积月累,才能水滴石穿。”诚哉斯言!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张老师正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课堂,用“数学文化”润泽着课堂。新书的“技艺解读篇”还为我们展示了众多特级教师、

9、数学教育专家及一线老师给予张老师数学文化的认同与赞赏。“文化”者,“文而化之”也。数学是一种文化吗?倘若是,作为文化的她,以什么去“化”,又能在朴素的课堂里,“化”些什么?如何去“化”?带着对数学文化的一种敬畏之心,张齐华默默地坚守着、实践着。从数学,原来还可以这样表达给出自己的观点,到数学教育的文化之旅迈开前行的脚步,从用文化润泽课堂亮出自己的口号,到作为文化的数学及其教学数学文化,如何走向日常的数学课堂的深入思考,再到数学文化与素养:两个高度相关的问题的生动诠释,他用自己的言行,时刻给我们惊醒:数学文化,应该从理念走向行动!行文至此,倘若再次追问:“数学是什么?”“数学课堂可以给孩子留下什么”,我想因为有了张老师的引领,我们眼前的数字、符号、概念等等都赋予了新的“精神元素”,彰显着数学的文化魅力,弥漫诗意的人性光辉,变得灵动与飘逸。“研究源于阅读,收于实践。”“行动造就本质,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课堂,是我们需要用心经营的地方”-这,也许就是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留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和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