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三新高考地区模拟试题历史综合题汇编练习 (三)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84604760 上传时间:2021-06-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高三新高考地区模拟试题历史综合题汇编练习 (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各地高三新高考地区模拟试题历史综合题汇编练习 (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各地高三新高考地区模拟试题历史综合题汇编练习 (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各地高三新高考地区模拟试题历史综合题汇编练习 (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各地高三新高考地区模拟试题历史综合题汇编练习 (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三新高考地区模拟试题历史综合题汇编练习 (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三新高考地区模拟试题历史综合题汇编练习 (三)(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届全国各地高三新高考地区模拟试题历史综合题汇编练习(三)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时期,商业管理已经成为国家行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西周城市总体上为前朝后市的格局,据周礼.匠人记载,西周城的后边部分往往设有市场,并规定凡是官办的商业市场,均设置有专职官员负责商业管理事宜。市场管理的总负责人叫司市,全面负责所辖市场的刑、政、教、治、量度及禁令,司市只要在市场入口处悬挂旌旗就表明可以开市,参市交易者从规定的入口进入市场,入口处由胥手持长鞭把守,其他管理官员则各司其职。开市后,首先要检查货物是否以假冒真,货物价格制订是否合规,贾师还要根据官府的需要制订商品价格,调节商品流通。

2、西周政府对商业的干预使其商业发展状况逐步顺应了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发展水平。摘编自李佩等探源西周时期的商业管理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百工、商贾反抗官府,“百工叛”的现象不断出现,“百工之丧职秩者”的现象较为突出。据记载,春秋时期,齐国致力于“通工商之业,使鱼盐之利”,郑国规定只要商人对国家忠诚,国家就不干涉,卫文公制定的“务财、训农、通商、惠工”的政策,也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战国策魏一载魏国“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管子八观也称当时有“粟行于五百里”者,战国时期,横贯东西和纵贯南北的水陆交通线业已形成。国语周语记载,当时“黄金为上币,铜铁为下币”,“商贾可以富家,技艺足以糊口”,而“用贫求富

3、,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人们纷纷通财鬻货,自此,谋利之风席卷整个社会。摘编自李生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商业管理的主要制度及其具体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答案】(1)主要制度:工商食官。具体措施:在特定区域设置市场;设立管理机构和官员;制定商业交易规则;实行商品定价制度。(2)表现:地域性大商人不断出现;商业都市较为普遍;流通范围日益扩大。原因:工商食官政策瓦解;各诸侯国的政策激励;水路交通网络的形成;金属货币的广泛使用;经商谋利之风的盛行。2商品经济发展与社会阶层关系变迁材料一

4、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材料

5、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及作用。(2)根据材料二

6、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产权制度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科举制度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作用: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依靠力量;推动了国家改革和社会治理水平的发展。(2)特点: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出现雇佣劳动;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影响:冲击着自然经济;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3国家治理思想传承与发展材料一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以发展实业为己任,勤读细思,多方考察,于1917年2月起开始着手

7、撰写实业计划一书,直至1920年7月才最终完稿。孙中山在此书中指出:“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挟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为实业之利器。”关于写作此书的缘由,孙中山说:“中国今日但是节制资本,仍恐不足以解决民生问题。必要加以制造国家资本,方可解决之。其计划已祥于建国方略第二卷之物质建设又名曰实业计划。”改编自林家有等孙中山评传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

8、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据毛泽东选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业计划的侧重点,并分析实业计划写作的国内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共同目标,并评价毛泽东提出的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

9、张。【答案】(1)侧重点:将发展交通运输业置于发展实业的首位。国内背景: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思潮深入发展;袁世凯死后,国内军阀割据,政局动荡。(2)共同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国。评价: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瑞兽葡萄镜是唐代著名的高浮雕铜镜,也被称为海兽葡萄镜,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出现。其形制以圆形为主,少量呈方形和菱花形。由瑞兽纹样和葡萄纹样两种纹样组合而成;瑞

10、普葡萄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圆钮,分成内外两区,内区主要为少量瑞兽环绕镜钮奔腾,瑞兽之间为葡萄的枝叶果实,外区主要为呈缠绕状态的葡萄藤蔓。第二种为典型的瑞兽葡萄镜,多兽钮,内区数只瑞兽竞相嬉戏,攀援葡萄枝蔓,画面虽被分成内外两区,但内区的葡萄枝蔓沿着中央的分割圈一直延伸到外区,外区的葡萄蔓枝间也穿插分布着一些花鸟走兽之类的纹饰。瑞兽葡萄镜有着多迷之镜凝结了欧亚大陆文明之镜的名号。它的纹饰结合体现了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加之博古图里称之为海马葡萄镜,更是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这些纹饰是如何发展的?有何寓意?它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怎样的地位?成了唐镜中研究最多的课题。摘编自董俊凯等从瑞兽葡

11、萄镜中看唐代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二 观察如图,并阅读下面简介。名称八瑞兽葡萄铜镜尺寸直径24.8厘米,缘厚2.2厘米,重3372克年代盛唐出土地点宜阳县收藏单位洛阳博物馆(1)根据材料一,概述瑞兽葡萄镜在唐朝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概述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义。(2)以上两则史料的类型分别是什么?若探究瑞兽葡萄镜在东西方的交流互动,还需收集哪些材料?【答案】(1)背景唐代政治经济高度发展,丝绸之路的完善,中西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同西域各国的合作往来日益深化,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双管齐下。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速。意义瑞兽葡萄镜体现了唐代的繁荣昌盛,同时也体现了唐代中西方的频繁交流;使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得到

12、加强和丰富。(2)材料一为文献史料,材料二为实物史料。中外公私文书档案、个人著述与书信、报刊等。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3年11月,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定生产粮食的农民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购粮种、收购价格和计划收购的分配数量将余粮售给国家,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以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在墙市对机关、团体、学校、企业等的人员,可通过其组织进行供应;对一般市民,可发购粮证.凭证购买或暂凭户口簿购买,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

13、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不久,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有资料显示,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进入21世纪之后,一些省区借助城镇化的东风,开始不断推出户口迁移新政策,这些户籍新政的普遍特点是放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赵文远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新中国初期和新时期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原因。

1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认识。【答案】(1)19531957年;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确立;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农业集体化运动。新时期乡镇工商业蓬勃兴起;经济体制转轨;城镇化的影响。(2)经济模式是户口迁移的基础,现代中国的户口迁移制度变迁与经济因素有着比较明显的联系。改革开放之前,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一些建设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经济发展缓慢,长期被粮食问题困扰着,因此控制城市人口这根弦时刻绷得很紧,户口迁移政策长期没有变化,农村人口被牢牢地限制在农村。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城乡经济繁荣,给予了户口迁移变

15、动的机会。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计划经济是造成户口迁移壁垒的根本原因。6(古代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自从孔子开创以人为本的儒家,中国的思想家们,有延续,也有对立,百家争鸣,各擅胜场。秦政之时,独重法家,其他学派无不遭受压制。汉兴之初,人主与民休息,黄老之学是主流,百家也渐有传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学,又压抑了其他学派。一般历史,大致都如此谈。然而,如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秦汉时代毋宁是经历了一次全盘整合;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综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摘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士大夫不再专擅学术与文化活动,于是明代后半期的文学、戏剧、艺术诸方面,也出现了浪漫精神的风气。戏剧方面,自从元曲兴起,中国的舞台艺术进入成熟阶段。明代南曲渐盛,多为民间传奇戏,却各地有各地的地方戏。明代中叶,昆曲兴起,经过魏良辅的改革,吸收南北曲艺长处,甚至引入江南民歌小调,又经江南文人学士的帮助,昆曲遂一跃而为戏剧主流。摘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代各思想流派“经历了一次全盘整合”的含义以及这一整合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代后半期文学、戏剧方面出现浪漫精神风气的代表作品,概括昆曲一跃成为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