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427324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探(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探【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运用 “问题教学法”使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 “把学习当作是人发展的一部分”这一全新的理念贯穿了高中课程改革的始终,它把教学由过去注重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扩展到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应该贯彻这一理

2、念,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并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我们高中思想政治一线教师可以尝试并熟练问题教学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问题”教学法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以及养成心理品质的教学方法。这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从传统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转移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2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教学法要求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有别于传统的先学习知识再应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运用到高

3、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其基本程序是:提供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1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教师应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科学地选择背景材料,合理地提出问题。创设的情境要与教材的重难点知识密切相关,要与社会现实密切相联。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投身于教学活动中,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焕发生机。例如:我在讲“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一课题时,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的颁布,“巢湖水污染的治理”,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等七则材料,然后提出问题:我国有哪些对

4、内、对外职能?上述七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一种国家职能?我国的国家职能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愉快地投入到自学之中。2自学教材内容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因此,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3学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宗旨。为增强自学的效果,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1)通过阅读教材的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能较好地掌握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2)能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3)能独立地提出一定水平、有操作价值的疑问。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不仅能熟悉教材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5、还会产生新的质疑。3鼓励学生质疑南宋陆九渊提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师应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精思善问,形成师生双边心智交流。学生的自由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教师时常会遇到出人意料的问题而难以当场作答,这时切忌以“与本课无关”等借口搪塞敷衍,应本着求实的态度,经查证思考后给予圆满答复。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怯自卑的心理比较严重,此时,教师应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大胆提问,无论问题是对是错,都应赢得教师的微笑与赞许。4帮助学生解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分类整理,分别处理。首先,对于多数学生有兴趣的并且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可以发动全班学生共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群体心理沟通

6、和信息共享,也有利于问题的消化与解决。比如:在讲“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时,多数学生会提出问题:纸币真的没有价值吗?纸币的发行量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那么发行过少会不会导致通货紧缩?对这些问题的共同讨4论和解决,能够使学生受益匪浅。其次,对于部分学生有兴趣且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讨论题目,讨论完毕后派代表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如果有观点相左的情况,也可以把他们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大辩论。教师作为主持人,要引导辩论会走向高潮。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在“人性是否自私”问题上就存在着不同的观点,适宜采用辩论会的形式进行。任

7、何一种教学方法,无论它自身多么完善,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不恰当,同样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针对目前的教学弊端,贯彻问题教学要走出问题教学法的“问题”误区,经过实践,我觉得问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误区之一:由于问题太浅或太难,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 问题浅是指完全无“认知冲突”,无一定程度的“思考困惑”,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则又太难。过分深奥的问题,同样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如同小孩子摘苹果一样,树上的苹果很高,孩子即使跳得再高,离目标也还是很远,那么他就可能会对苹果失去信心。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课,课题

8、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教师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南北朝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请问王籍和王安石的诗那一句更好?应该说将诗歌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使教学语言变得5富有诗意,充满美感,这是值得提倡的。但这个问题一开始就让学生回答就显的太难了。因为这涉及到“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王安石的错误在于是只看到了双方的对立,没有看到双方的统一,因而是闹了大笑话,被黄廷坚戏称为是“点金成铁”。首先应该肯定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在学生对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没有任何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就叫学生回答,就显得太难了,结果也就可想而

9、知了。老师连叫了五六个学生无一能答到点子上,最后只好尴尬收场,自己回答了事。其实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中间或结尾来处理,其结果就截然不同。也许受到第一个问题的影响,后面的问题又有些简单得离奇,都是诸如“什么叫矛盾、什么叫对立、什么叫统一”等在教材上直接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学生甚至都懒于回答。这节课虽然问题很多,但由于问题太浅或太难,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也激活不了学生的思维。误区之二:教师提问过多,又过分关注教学进度,失去了“问题教学”的应有作用,而且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提问、分析、讲解,大量地占去了学生读书、思考、作业以及体验、积累的时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为了强调问题的重

10、要性,不分主次地进行“问题轰炸”,使学生失去了思维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陷入了迷惘和困惑的状态。还以上面那节课为例,事后我统计了一下,教师前后共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减去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真正用于讲授的时间只有十几分钟。而“矛盾的对立统一”这一框的内容特别抽象、深奥,学6生难于理解,有时甚至一节课还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由于问题太多,而且又要关注教学进度,不少教师往往把一长串问题同时抛给学生,很少考虑到解决不同问题的必要背景,也不考虑学生思考问题的心理因素,再加上解决问题的时间不能保证,结果常常致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是夹生的、肤浅的。误区之三:问题的拥有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也主要是教师而

11、不是学生。问题本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问题的提出者或说拥有者理所当然是学生,但目前大多数教师是根据教学参考书,根据自己的理解判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现在的“问题教学”最常见的模式或套路是:教师幻灯出示、书面提出或口头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先派代表交流一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作一番评价或小结。这样一来,课堂表面看起来是以“问题为中心,是学生在自主地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教师课前设计好的。因而这些问题往往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或者所提问题的思维强度太小,没有张力;或者问题的理性色彩太强,难度太大;或者由于学生没有参与教学

12、目标的设置,教和学常常油水分离,教师讲的学生已掌握,学生的疑点教师不涉及。从“满堂灌”到提问教学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相当一部分课堂只将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就整个思维过程看,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者。或者有人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7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看起来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实际上被老师“牵了一回牛鼻子”,课堂的主人仍是教师。有人称之为“问题霸权”。误区之四:唯“标准答案”是从,无视学生思维活跃的现象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政治课除了一些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学习本是具有主观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一味遵崇标准答

13、案、削足适履,只能使学生创造力萎缩,最终将引导学生走向思维僵化。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课,课题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教师在讲完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价值规律能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重新配置” 后,出示了一道讨论题:东北某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农民发展“银狐”饲养业。一开始由于养殖户比较少,产品供不应求,一到收购季节,皮贩子就上门高价收购,获利丰厚。结果,本地和邻县的其他农户也纷纷扩大养殖,短短二年时间,就由奇货可居变成亏本甩卖也无人问津,不少养殖户纷纷宰杀银狐。农户王二家召开家庭会议,商量究竟是杀还是养?如果你是王二的家庭成员,你主张怎么办?并说明理由。应该说这不失为是一道富有创新性和开放性

14、的好题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主张杀,有的学生主张继续养。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主张不仅不杀,而且应该乘机将皮质好的银狐大量低价收购。因为,一方面由于农户大量宰杀,市场将很快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求平衡甚至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低价收购,形成垄断效应,就拥有了定价的主动权。”多么富有创造性和经营头脑的天才设想,下面的老师无不啧啧称赞。8但令人吃惊的一幕出现了,老师对这个学生说:“此时银狐已严重供过于求,宰杀还来不及,你还异想天开要低价收购。”原来“标准答案”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当某种产品供过于求时,应该停产或转产。”呜呼!一个多么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就这样被扼杀了!学习应该有“标准答案

15、”,但一味遵崇“标准答案”,削足适履,只能使学生创造力萎缩,最终将引导学生走向思维僵化。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误区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所提问题应该难易适中,是学生感兴趣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即使这个问题设计得再完美,也不能发挥“问题教学”的作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问题太难或太易,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力求难易适度。 例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难易度适中的问题链,采取逐层递进的办法,一步步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向预定目标前进。第一步以讲故事的形式(古希腊借债人与债主的对话:古希腊有个人借了别人的钱,

16、到期赖帐不还,却说万物在变,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借钱时的我了。债主一气之下,把他痛打了一顿,也说万物在变,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引出静止的话题;第二步设置问题引申出静止的两层含义(“张三坐在教室里听课,他的空间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张三从生到死一直在发生变化,但能不能变成李四?”);第三步再设置问题阐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道理(“既然张三的空间位置相对于教室9没有变,既然张三从生到死始终是张三,而不会变成李四,为什么又说张三是处于相对静止而不是绝对静止状态呢?”) ;接着让大家谈谈对毛主席“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的理解,概括出马克思主义运动观是绝对运动和相当静止结合的结论;最后分组辨认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的两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讲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用)。由于这些问题即有趣又难易适中,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2、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课堂教学提问要讲究艺术,上一节课,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