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复习《核心素养下的地理- 高考备考》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84204945 上传时间:2021-06-18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复习《核心素养下的地理- 高考备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复习《核心素养下的地理- 高考备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复习《核心素养下的地理- 高考备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复习《核心素养下的地理- 高考备考》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复习《核心素养下的地理- 高考备考》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复习《核心素养下的地理- 高考备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复习《核心素养下的地理- 高考备考》(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心素养下的地理 高考备考,青龙教师发展中心 张万义 2017年12月12日,例谈不同区域尺度下地理问题的处理,肖营子高中张铁,关于2016年高考地理,37题学生答题情况分析,2016年命题特点,知识点考查整体呈现:重点性 广泛性 抽查性 反复性,考点考查方式逐渐呈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区域认知即人们出于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来加以认识的过程。人们通过分析区位条件、总结区域特征,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比较和揭示区域差异与地域分异规律,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探讨区域协作和交流的机制,促进区域的发展

2、。,宏观扫描整体(大尺度):区域内部一致性、一般性;区内的差异,微观小尺度局部聚焦: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地形的形态,不同尺度下的区域,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宏观和微观辩证的角度分析高考地理:也就是从宏观角度分析整个题意、题干,在答题过程中遵循一般答题规律,分析区域总体概况;从微观角度,具体理解分析题意,理清答题思路,整理答题语言,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结合考查的地区的实际状况进行具体分析解答。,不同区域尺度下地理问题的处理,抛砖引玉,一、宏观与微观的辩证:,我们在高考复习的时候往往强调“一般规律”“总体而言”,以方便高考时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有时会出现所考查的知识

3、点是由材料和具体问题分析而来,呈现具体化和局部化,并且局部的细节往往会和整体规律背道而驰。如我国西北地区整体缺少水资源,而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却是因为其水资源优势而发展起来。所以我们在答题时候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局部细致分析、认真理解题意,组织答题语言进行答题。,例(2016天津文综,3)读下图,回答。,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此题为天津2016年高考试题,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北京、天津为自主命题卷,往往对全国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所以我们要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其次,本题考察的是人口问题考点,人口考点在全国卷单独出现的频率较小,但往往作为客观题的部分答案出现,所以

4、仍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试卷简析,从宏观角度而言,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应为较高人口增长率,但微观具体来说,我国为较为特殊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增长率为较低(大约0.9%) 所以本题答案为D。 就本题而言,如果将我国更换为其它普通发展中国家,就应该选择较高人口增长率。人口特点的考点:发展中国家往往为较高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速度快,面临人口过多的社会问题,同时人口素质较低;发达国家人口素质高、增长速度慢,面临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而中国虽为发展中国家,但人口特点却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自然增长率低,同时人口素质仍然较低。,试题分析,答题总结,此题在运用宏观与微观角度分析时,

5、大的宏观尺度与小的微观尺度考察点正好相反,所以在分析高考习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考察的具体问题,从具体问题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来正确理解题意,理清答题思路,进行答题。,二、宏观中的微观:,在分析高考题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大的角度,大的的答题方向,知道区域的一般规律和区域的总体特征。有时对考查的重点进行分析时,会发现题中的局部细节或具体知识点,也会遵从一般规律和总体特征。那么我们在分析题意的时候,就应该从整体角度出发,分析主要考点,以节省答题时间,主观降低试卷难度。,例:(2016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A B C D 2沿甲乙方向,气

6、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2016年江苏仍为自主命题省份试卷,其试卷往往呈现出与全国卷的明显不同,尤其是在基础知识的考察方面,往往考察的较为细致。,试卷简析,本题考察的是城市与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点。 1题、基于城市功能分区考察城市相关区域的分布,考察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地图的一定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关理解能力。我们学习城市功能分区时候,曾经学习过一般城市中分布最多往往为住宅区,所以在此图中分布最广泛的地区,即为住宅区。 2题、结合地形、城市功能分区等因素分析区域内的温度分布。在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地区分布非常少,且位于区域功能分区的中间位置,应该为中心商务区,温度是最

7、高的; 地区以东,逐渐远离城市,温度逐渐降低;同时最西侧为山地地形,温度最低,附和题意的为C。,试题分析,答题总结,在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题中所考察的都基本知识点,以及基于基本知识点的基本能力考察。所以我们在分析此题时,就应该从我们所了解的基础知识分析,不必要细微细致的分析题的细节部分,只需遵从一般设定即可,即从宏观角度出发,直接概括微观。,三、宏观与微观的相辅相成:,高考习题中,有许多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分析较难的高考题时,我们就不能片面的从一般规律或整体出发,也不能片面从细节出发、具体问题出发而是要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要将具体问题置于一般规律,既要分析局部问题,也要将局部置于整体之

8、下。将整体性和局部性,一般性和特殊性都运用到答题中,进行全面分析,力求答全答好。,例:(2014课标,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下图)。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

9、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此题为2014全国I卷第37题,主观材料分析题。全国卷在高考地理各省市份中,属于较高难度的,并且使我们的高考命题卷,所以在研究高考习题时,我们要认真分析和研究。,试卷简析,1题在分析的时候,若按一般规律而言,我们应先分析所考查区域的位置,然后进一步分析气候、地形、水源和资源等条件,总结出答案。但这样势必会造成丢分,而且我们强调全国卷难度属于较高的,所以我们在这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结合本地区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尤其是本地区的突出特点“三洲五海之地”“石油资源宝库”。那么在答题时候,就应以战略位置和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

10、用为主,即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广阔以及沿海交通便利;同时分析出本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带来充足的外汇资金丰富 。进一步结合本地区磷酸盐资源特点,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从而完成基本答题。,试题分析,2题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这一小题的难度明显减小,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先从整体角度出发,可以很明确的分析出本地区沙漠气候、所以淡水资源缺乏、环境恶劣,以及本地区大部分国家都为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较低,技术落后;开发历史晚、工业基础薄弱 ;再进一步结合具体题意分析,本地区地处内陆沙漠地区,交通不便,同时人烟稀少,缺少劳动力。 3题为开放式试题,难度进一步降低,

11、但此题想得到满分,是有一定难度的。开放性试题难度低,就低在试题往往并不是唯一答案,往往具有相辩证的答案,答题时只要从某一角度出发,对自己的选择进行理由陈述,就能得分。此题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应首先明确磷酸盐工业会造成大气污染、土地污染和水污染等。但对甲乙地区的影响却大大不同,这里甲地位于沙漠内部,人口密度小、工业基础薄弱,生态脆弱,所以在甲地建厂会破坏本地区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但本地区人口稀少,污染物有较大的储存空间。而乙地沿海,工业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污染物能得到一定的处理,但是必会造成海洋污染;以及沿海人口密集,大量工业污染会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影响。,试题分析,答题总结,我们在分析高考题时、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高考题时,一定要先了解所考查的区域的整体特征,进一步分析局部细节特征;先认知本区域的一般规律,一般性,再进一步分小区域的特殊性,从宏观和微观双角度,相结合角度分析试题。并且认真深层次挖掘题干,题式材料,充分发掘可利用资源,综合整体答题。,总而言之,我们在分析高考习题的时候,既要有问题总体的把握,整体的了解,一般性的分析,也要有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对局部的细致了解以及对特殊性的仔细分析。综合宏观与微观,合理利用宏观与微观,用以分析,解决问题。,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