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隐忧及应对

上传人:.*** 文档编号:184104948 上传时间:2021-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隐忧及应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隐忧及应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隐忧及应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隐忧及应对摘要:“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随着高考综合改革在全国范围的稳步推进,新高考生源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继而成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试点省份跟踪评价来看,新高考生源知识结构与学业质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统考+选考”的考试科目设置、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安排、多元招生录取模式等都可能给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带来隐忧,应该引起充分重视与积极应对。关键词:新高考;人才培养;选考制度;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高考改革成效截至目前,浙、沪等首轮试点省份已经有四届新高考学生进入高校,新高考生源的学业发展情况是评价新高考

2、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2020年1月,在前期持续跟踪评价基础上,笔者对试点省份6所高校的93名教师和新高考生源进行访谈,涵盖高校招生部门、教务部门的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学生群体包括2017级、2018级、2019级新高考学生,从他们的视角了解新高考生源学业表现与综合发展情况。研究发现可为包括北京在内的后续改革省份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从总体上来说,新高考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在满足学生兴趣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效果明显,同时新高考实施综合评价招生等多元录取方式,促进高校科学选才,也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专业结构调整。首先,新高考逐步取消录取批次,实施平行志愿录取,增加了

3、学生志愿填报的数量,减少了学生调剂的可能性,高校教师和学生对新高考招生录取政策认可度较高,这也是新高考改革过程中阻力较小的措施。其次,试点省份探索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春季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等多种招生录取方式,实现了从单一评价向多元综合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的转变,满足了普及化阶段高校分类发展的需求。再次,新高考在增加学生和高校双向选择性的同时,也倒逼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内涵建设。最后,新高考促进高校内部招生与培养工作的联动,加强高校与中学的衔接,促进高校招生与培养的一体化衔接,拓展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边界。从学业表现上来看,新高考生源质量因为学校类

4、型、专业、招生模式等差异而有所不同。试点省份高水平大学因为有充足的生源,又可以对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成绩的等级予以限制,可以确保生源质量不降低,省属高校和高职院校部分优势专业生源质量还有所上升。新高考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继而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业表现1,试点省份将学考成绩与招生录取“硬挂钩”也保障了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学科基础,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潜力,学习后劲足2。但是同时,新高考给高校招生与培养带来一些挑战,尤其是学生选考科目与高校专业要求不一致而带来学业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北京等四个省市已按新高考模式招生录取,因为考试科目设置、招生录取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首轮试

5、点省份新高考生源学业发展状况以及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带来的隐忧,在后续改革省份也可能同样存在,应该引起重视与提前应对。新高考生源学业质量隐忧第一,学生功利化选科的隐忧。新高考选考制度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成绩。但也有学者认为新高考学生较少考虑大学专业科目要求,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专业学习基础3。因为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的科学性问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驱赶效应”既对成绩中下的考生不利,也对成绩优秀的考生不利4,带来功利化选科倾向。学生会首先选择容易取得高分的科目而不是感兴趣的科目,试点省份物理选考人数“断崖式”下滑的现象,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跟踪评估发现,没有选考物理、化学

6、或者生物等传统理科科目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专业学习困难,难以适应专业学习要求的学生,有的只能转到文科专业。同时,高校为了确保优质生源的数量与质量,也倾向于放宽专业选考科目限制,一般是二选一、三选一,甚至不设限,这就造成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没有选考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等传统理科科目的现象,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但在严格限制选考科目的情况下,也会带来报考人数下降,学生录取分数线下降。总之,在新高考促进文理融合的改革目标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文不理”,继而带来理工科学生学业困难。尽管部分高校会采取先修课程、微课、加强基础课等多种方式进行补课,但收效甚微,与传统文理分科的学生相比,大学物理课的不及格率增加

7、,学生整体成绩差。学生功利化选科的根本原因是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未能很好地解决不同选考科目之间分数转换的等值性和可比性的问题,很难阻止出现功利选科博弈现象5。从对北京第一届新高考生源的调查来看,学生选科相比首轮试点省份更加理性,物理选科人数下滑的并不凸显,但学生选科存在盲目和随意性,其在高校学业发展状况亟待跟踪评价。第二,学业水平考试降低难度。我国从1990年开始正式确定毕业会考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减少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意图是将衡量高中毕业生全面素质与合格考试,同以升大学为目的的选拔性高考区别开来,在高中合格考试及全面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逐步减少高考科目数量,也有利于高校根据自身特点选拔新生6

8、。新高考在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同时,为了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选择3个科目成绩与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成绩组成考生总成绩7。学业水平考试的质量就成为新高考“统考+选考”科目设置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但从跟踪评价来看,浙江省探索外语与选考科目一年两考,学生会尽早参加选考,如果能够达到高分或者满分,就不再学习这门科目,所谓“早考早了”“考完一门扔掉一门”;上海市将地理和生物科目等级性考试固定在高二进行,多数学生会本着同样的目的选择这两门作为等级性考试科目。尤其是物理、化学等传统理科科目,学生选考后会放弃这门科目的学习,这也造成新高考生源学业困难,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挑战。北京等

9、后续省份等级性科目考试放在高三年级进行,考试成绩当年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合格性水平考试难度降低,而且在北京高考方案中对学生的合格性考试仅以“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就可能存在“放水”的情况,学生进入高校后也会很难适应大学理工科专业学习对学生学科基础的要求。这就有违新高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关联度的改革初衷,应该引起重视。第三,生源质量呈现两极分化。新高考逐步取消录取批次、实施平行志愿招生录取方式,增加学生选择性、专业认同感,继而提升生源质量的同时,也加剧了不同高校同类专业的竞争,使得冷门或者弱势专业产生生源危机,继而影响生源质量和办学质量。同时,新高考选

10、考制度设计及其等级赋分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高考成绩区分度降低。从跟踪评价来看,一方面,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之间录取分差拉大,各专业之间的生源差异比较大,同一所学校有的在二段线以上招生,有些专业在二段线以下二三十分,专业之间的分差比较大;另一方面,即便在高水平大学内部的优质生源也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在参加学校校测环节,或者入学后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考试的时候,学习成绩有较大差距。这给高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都带来极大的困难,因为学生成绩明显的差距,同一个专业混班教学难度大;有的学生基础好,有的学生完全没有基础,无法用同一个卷子考试,教学评价难度大。同时,那些长线、冷门、缺乏特色

11、、培养质量不佳的专业,可能在新高考中面临减招或停招、退出的风险,如何突出特色专业,让学校的特色与优势专业脱颖而出,成为高校招生与培养环节的难题。第四,高职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我国为解决就业难题,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大规模扩招100万人8。当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功不可没,但其也存在隐患。跟踪评价显示,部分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因为报考人数多,生源质量有所上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也高,但同时部分院校表示高职生源有所下降。一方面,高职院校探索多元招生录

12、取模式,试点省份实施统招、单独招生、提前招生、“3+2”、综合评价招生等多种招生模式,学生来源多样,学习基础也不同,生源质量呈现阶梯式分布,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较大挑战。另一方面,学生因为选考科目与所学专业的不匹配,高职院校因为师资等局限,也不可能像高水平大学那样开设“大学物理”等先修课程,或者单独编班进行针对性教学,难以弥补学生因选考科目带来的知识结构不足的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9,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新高考生源质量的下降,势必会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出要求

13、。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应对新高考生源知识结构和生源质量多样化的挑战,尤其是要在招生模式、课程设置、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同时,在当前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下,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如果高校学生学科基础薄弱,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因为“文理融合”的改革初衷而导致“不文不理”的局面,势必将影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新高考生源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都将产生长远影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对策略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新高考背景下,应该重视新高考生源质量的监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从政府、高校、高中、

14、学生、社会等多角度统筹引导学生和学校的理性选择;关键时候高校要有危机意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升办学实力;系统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完善高考制度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促进大中衔接,统筹考虑高中教学与考试、高校招生与培养等环节,建设发展性、开放性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第一,重视新高考生源质量监测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随着高考综合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拓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效将成为影响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新高考生源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全面发展、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发展成效,关系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型人

15、才培养质量,继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应该高度重视新高考生源质量监测,加强高考综合改革跟踪评价研究,研制高考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完善对新高考学生学业表现与综合发展的跟踪评估机制。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立起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机制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第二,深化评价改革,引导学生合理选科。目前,教育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三种途径引导学生合理选科:一是教育部出台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引导高校合理限制选科。二是第三批8省市实施“3+1+2”科目设置,限定物理或者历史作为首选科目。三是启动选考科目保障机制。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功利化选科问题,

16、还是要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政府部门、学校、学生、社会等统筹协调,协同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对高中和高校的外部评价机制,改变以高考升学率、最低录取分数线等为标准的评价导向,引导高中转变育人导向,推动高校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以制度约束和引导个体、学校的理性选择,实现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统一。第三,加强危机意识,推进高校内涵建设。新时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引导高校审时度势,对新高考可能带来的生源质量冲击有充分认识,及早应对,集中精力加强高校内涵建设。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大类招生下的专业分流、转专业等制度建设,处理好宽口径培养与专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质量。二是优化专业结构,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结构体系,突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发展,完善专业准入、调整与退出机制。同时,对国家需求的基础学科和特殊专业要予以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