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挡设计说明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84101527 上传时间:2021-06-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支挡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支挡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支挡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支挡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支挡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支挡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挡设计说明(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支挡工程2.1设计依据、采用的技术规范、标准及对上阶段的回复2.1.1设计依据(1)我院与甲方签订的本工程设计合同;(2)万州区龙宝组团管理单元(万州经开区高峰园檬子、石梁片) 控制性详细规划;(3)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资料;(4)本项目地勘报告(5)甲方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及要求;(6)我方现场探勘资料及收集的其他资料;(7)本工程其他各专业施工图设计文件。2.1.2采用的技术规范、标准(1)公路挡土墙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2)重力式挡土墙(一般地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17J008(3)建筑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

2、015年版)(5)建办质201831号文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6)渝建安发201927号文重庆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总站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2019年版)的通知等国家和地区现行的相关规范。2.1.3技术标准(1)边坡工程使用性质:永久边坡。(2)设计安全等级:一级(3)设计工况:暴雨工况。(4)结构重要性系数:1.1,安全系数永久边坡取1.35.(5)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中的规定,万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3、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规范划分,拟建建筑属标准设防类,抗震设防建议按6度设防。设计宜采用动态设计法,施工时加强监测,设计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及监测报告合理优化,动态设计,以确保坡体的稳定。本工程采用信息法施工。2.1.4对上阶段的回复2021年3月,重庆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召开“万州经开区长江水岸融合提升项目之杨柳村至石梁村村级道路工程高边坡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会(意见扫描详见附件),会议原则上通过了本项目的高边坡专项方案设计,并形成意见建议如下:1、 复核边坡岩土参数和稳定性。回复:同意意见,

4、结合审定版地勘,复核岩土参数和稳定性。2、 核实道路边坡与周边建筑用地关系。回复:已核实,高边坡段道路左侧为规划企业用地,道路右侧为绿化用地。3、 完善设计图说及方案比选;完善边坡施工顺序、方法和工艺,以及监测及安全防护措施等;完善边坡截排水系统综合设计。回复:同意意见,在下阶段设计中补充对应内容。4、强调执行“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加强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回复:同意意见,在说明在补充上述内容。3工程地质条件3.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拟建道路位于万州经开区高峰生态工业园檬子片区,场地内有施工便道道路可直达场地,交通方便。勘察区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里程桩号 K1+980拟建道路终点段,现状存

5、在一人工陡边坡,高差在10.0037.00m,坡度一般在4060,坡顶北侧为原始自然斜坡,坡度一般在1025。需注意:根据调查,在拟建道路里程桩号K1+940K1+960段,存在一条已建市政高压燃气管线穿越拟建道路,管线埋置深度约在0.52m。管线位置走向详见勘察平面图。拟建道路施工需注意对管线的迁建与保护工作。3.2 气象、水文勘察区属亚热带山区型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日照偏少,雨量充沛、雨热同步,同时具有春雨较早、夏长多伏旱、多秋雨、冬暖少霜雪、多云雾特点。全年无霜期320天以上。多年平均气温18.1,最低气温-3.7(1983年1月6日),最高气温42.1(20

6、06年8月15日),气温垂直分带显著,长江河谷一带较周围气温高出13。根据万州气象站1965年以来的资料统计,区内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191.3mm,历年最大月降水量711.8mm(1982年7月),最大日降雨量243.3mm(2007年7月16日),最长连续降雨16日(1982年7月621日),最大连续降雨量488.7mm。入春以后,降雨量逐渐加强,夏季大雨、暴雨频繁;秋季降雨量与春季接近,但雨日较多而秋雨绵绵,春夏之交多暴雨,日降雨量可达100mm以上。年蒸发量1085.6mm,夏季占44,春秋季分别占27和24,蒸发量因地而异,一般随高程增加而减少。干燥度0.72,相对湿度81,以秋季湿

7、度最大、春季相对较干燥、秋季热而闷。区内常年多东南风,年平均风速0.7m/s,最大风速17m/s,多出现在夏季,春季间或出现但历时短暂。该段附近地段未见地表水体分布。3.3 地质构造场地在构造单元上处于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川东褶皱东北端的万县向斜南东翼,北靠铁峰山背斜,南临方斗山背斜,属川东典型的隔挡式分布区。勘察区地质构造位于万州向斜南东翼。岩层单斜产出,实测岩层产状为:31510,层面张开度11.5mm,表面平直,无胶结,岩层层面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对场地岩体露头进行裂隙调查统计,在基岩出露部位进行调查、实测,场地岩体中发育以下两组裂隙:LX1:18575, 裂隙延伸0.52.0m,间距约

8、36m,裂隙张开25mm,裂面平整,裂面无充填,闭合,无充填物,铁锈浸染,呈黄色,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LX2:28080,裂隙延伸0.31.5m,间距约25m。裂隙张开13mm,无充填,裂面较粗糙,无充填物。结合程度一般,属软弱结构面。3.4地层岩性据钻探揭示及地表地质调查,场地地层结构为:边坡坡脚南侧上覆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边坡坡顶北侧上覆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粉质黏土(Q4el+dl);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J2s-Ms)、砂岩(J2s-Ss)。现按由上至下的顺序分述如下:3.4.1第四系全新统1)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杂色,由褐色和灰色砂岩、紫红色泥岩

9、块石、碎石和粘性土等组成。硬质物粒径一般440mm,最大达100mm;含量约60%,厚度分布不均,最大揭露厚度9.2m(ZC036)。稍湿,松散。为新近平场回填。2)残坡积物(Q4el+dl):黄褐色为主,主要为粉质粘土,多呈可塑状,边坡顶部北侧原始斜坡地貌区分布,普遍较薄,局部低洼部位较厚,最大揭露厚度4.5m(ZC035),多为可塑状,干强度、韧性均中等,无摇震反应,为砂、泥岩风化物形成。3.4.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基岩层(J2s)1)泥岩(J2s-Ms):紫红色,暗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局部含砂质较重;强风化带裂隙较发育,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少量呈短柱状

10、;中风化岩芯较完整,呈柱状,节长一般在440cm。该层分布较广,为场地内主要岩层。2)砂岩(J2s-Ss):灰色,灰褐色,中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主要由长石、石英及少量云母碎片等矿物组成。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或短柱状;中风化岩芯完整,敲击声清脆,呈柱状。场地内多以夹层或透镜状产出。3.5基岩面及基岩风化特征3.5.1基岩面特征据地表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岩层产状31713,场地地形为剥蚀浅丘地貌;沿线纵向高差起伏较大;沿线横向高差起伏较大,本次场地范围内下伏基岩面埋深起伏较大;基岩面角度一般为515,最大约20。3.5.2基岩风化带特征 强风化带:裂隙发育,岩石结构已大部分

11、破坏,颜色及矿物成分明显变化,岩石被裂隙分割成碎块状,裂面多充填泥膜,钻孔岩芯多呈呈碎块状块状,仅少量为碎块状或短柱状,岩质较软,失水后自动崩解成碎块,手捏岩芯易碎散。场区内大部分钻孔均揭露到此带,厚度在0.603.40m,平均厚度1.40m。 中等风化带:岩石结构部分破坏,裂隙一般发育,裂隙中局部铁锰质渲染,呈锈黄色;局部见陡倾裂隙,面较平直,无充填;局部沿裂隙风化后,其周边呈褐黄色,岩体较完整。钻探取芯多呈柱状,少量短柱状。各风化带具体情况见钻孔情况一览表及工程地质剖面图。3.6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场地地层岩性及地下水在含水介质中的赋存特征,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勘察

12、场地地下水为大气降水补给。由于拟建场地西侧略高于东侧,有利于地表及地下水的排泄,大气降水除沿地表向北侧和西侧迳流,其余向下渗入。松散岩类孔隙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主要赋存在人工填土中。人工填土孔隙度较大,透水性强,不易存储水分;大部分大气降水沿地表顺坡排出场地,仅在雨季易形成短时孔隙水,属上层滞水性质,受季节影响明显。基岩裂隙水:场地岩石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和砂岩,砂质泥岩透水性差,为隔水层;砂岩为含水层。基岩裂隙水赋存在风化裂隙及砂岩层间裂隙中。由于地下水补给源单一,补给量匮乏,场地基岩裂隙水较贫乏。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岩层的构造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沿裂隙管道竖向运移至

13、潜水位附近后改变为顺层间管道水平运移,以泉的形式出露。勘察施工过程中,在各钻孔施工结束时,对所有钻孔的残留水抽干后进行了水位观测, 未见孔内水位有恢复迹象。说明场地地下水较贫乏,但场地表层分布的人工填土结构松散稍密,孔隙度大,在雨季施工时,地表水易沿着第四系填土渗入,故在基础施工时应加强地表水的排水防渗工作,并采取集水井等措施进行基础施工。3.7场地水土腐蚀性评价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和拟建场地区域资料,拟建场地环境类型为类。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据调查,场地及周边没有化工、印染等污染源,也没有固体废弃物、有害放射物质

14、等。根据原有建筑腐蚀情况,结合当地工程经验,判定本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3.8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拟建道路开挖或回填后将在局部路区段形成环境边坡,将对拟建道路产生直接影响,须进行有效治理。除此之外,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及邻近未发现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3.9 岩土设计参数设计参数素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泥岩强风化砂岩强风化砂质泥岩中风化泥岩中风化砂岩天然重度(KN/m3)21.519.7*25.325.5饱和重度(KN/m3)20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MP)7.2142.65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MP)4.4928.72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7931 46915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P)130300*500*400*2617 15482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55140*180*150*岩体破裂角()59.361.9基底摩擦系数()0.30.20.35*0.4*0.35*0.40.5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qe(kpa)270850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814水平抗力系数(MN/m3)103020605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