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考点汇总--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统编版2019)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84041977 上传时间:2021-06-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考点汇总--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统编版2019)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考点汇总--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统编版2019)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考点汇总--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统编版2019)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考点汇总--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统编版2019)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考点汇总--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统编版2019)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考点汇总--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统编版201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考点汇总--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统编版201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考点1: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1、地方:把军、政、财三权收归中央。设路州县三级制。2、中央: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是最高行政机构;但相权被三分: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和三衙分割军政权,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分割财政权,三司使被称为“计相”。(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合称“二府三司”)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特点(1)措施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在各路设立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

2、据的物质基础。(2)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考点2: 元加强中央集权1地方:行省制度(1)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2)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分权更集权: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但行使权力时是受到中央节制的。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央比较容易控制。(3)影响: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我国以

3、后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是我国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2中央:一省制:即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相权反弹,严重威胁皇权。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考点3: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宋元:精耕细作全面成熟,稻麦复种制,南宋江浙为经济重心。2、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唐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发展;促进交通

4、、贸易的发展;影响人口分布;促进南方人才教育;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3、土地兼并现象严重:a概况: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严重; 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b危害: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C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允许土地买卖。考点4:手工业的发展1手工业发展概况冶金业:燃料:宋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焦炭(南宋末年开始,明代流行)。棉纺织业:宋代:棉花推广到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出现。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衣被天下”) 制瓷业宋: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五大名窑;景德镇是全国的

5、制瓷中心,以产青花瓷器闻名,成为瓷都元:进入彩瓷生产期,以青花、釉里红为代表考点5: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1.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晓市、草市、鱼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宋元时期城市发展的特征:都市商业繁盛;宋代的汴京、开封、临安;元代的大都、杭州、泉州;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原因: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

6、量的劳动力;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民族政权的并立,整个中国的不统一给各国贸易创造了空间。【归纳总结】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阶段特征(1)从西周至唐: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2)宋元明清: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发展。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时期

7、: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1)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2)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3)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农业为手工业提供原料,农业生产工具革新为手工业提供市场,农业手工业技术提高和产品商品化趋势为商业发展奠定基础,商业繁荣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考点6: 宋明理学1、宋

8、明理学的背景: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家出现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情况。到唐宋时期,“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于是,理学在宋代逐渐确立。2、理学的创立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二程”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3、理学的成熟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1)理气关系论:理先于气;理

9、离不开气; 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唯心论)。理指天理,它是精神性的,气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物质性的。精神是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世界的本质是精神。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政治上维护封建统治。(2)理学的修养论:以本体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教育要“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影响:历史地位:(科考依

10、据 思想外传)(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4、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是宋代理学的继承和发展。(1)基本特征: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2)陆九渊(南宋) “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发明本心”;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3)王守仁(明朝)“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5、 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3)更多吸收了佛、

11、道思想。6、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和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归纳总结】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宋明理学继承了孔孟思想的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2)把孔孟儒学向高深广的方向发展。“高”即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是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是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12、体现世俗化考点7: 四大发明成就及影响 1、成就:(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

13、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影响:A、是四大发明影响最为久远的一项发明,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地主阶级提供了武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考点8: 文学艺术:1、宋词元曲出现的原因:(1)商品经济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阶层兴起。 2、宋词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李清照。(

14、2)豪放派: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等。 3、元曲:宋出现散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4、书法绘画:北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以行书名世 ; 元赵孟頫(楷书、赵体); 宋代以后,风俗画是最大亮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著名。【归纳总结】宋元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1)科技:宋元是三大发明的成熟阶段,更是其西传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2)思想上:宋代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适应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强化的需要。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

15、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3)文学:宋词一方面是表达对国家分裂的悲愤情怀;另一方面也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元曲反映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造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的现实。(4)书画艺术:宋元诸多书画家的产生与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繁荣密切相关,如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景象的写照。考点9: 选修内容: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2)积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军队战斗力弱,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3、直接目的:改变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4、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二)内容:1、富国之法: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