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归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4035466 上传时间:2021-06-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归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归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归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归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归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归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归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幽州台歌1.背景(理解即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2.作者(背)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文学家。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3.题目(背)幽州台,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4.节奏(会划分)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古体诗 前/不

2、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5.解词(背过) 前:过去。后:后来。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ng)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6.翻译(背过)往前见不到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向后也看不到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登楼远眺,想到宇宙邈远、广阔无边(深感人生的短暂与人的渺小),我独自悲伤,流下眼泪!7、文本分析(背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2)前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

3、,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孤独寂寞苦闷的情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 画面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维万千,想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深感人生的短暂和个人的渺小),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2) 理解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独: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凄凉独怆然而涕下:作者面对天地的悠悠,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8.(背)1)这首诗,诗人缅怀追念,联想到过去未来都看不见赏识

4、人才的明君,进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的情感.2)这首诗传达出时空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3)艺术表现上最大特色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望岳1.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诗风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

5、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2.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解词岱宗:指泰山。夫:语气词。无实意,强调疑问语气。 未了:不尽。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割:分荡胸:心胸震荡。曾:同“层”。 眦:眼眶。 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上。“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是登上泰山后,觉得其他山都仿佛变得矮小了4.翻译泰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6、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有机会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 5.整体感知全诗围绕望,写远望.近望.细望.盼望,距离由远及近,时间从早到晚,并由望岳联想到登岳。本诗从不同角度写景,描绘了泰山绵延不绝和神奇秀丽的雄伟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勇攀绝顶的远大志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6赏析文本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表现了作者初见泰山时欣喜、惊叹与仰慕的情形。(修辞)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以“未了

7、”齐鲁大地的辽阔无边,以此来衬托泰山的绵延高大。表现了作者初见泰山时欣喜、惊叹与仰慕的情形。(炼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虚实结合,“造化钟神秀” 是虚写,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美, “阴阳割昏晓”是实写,突出泰山的遮天蔽日。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写作手法)“钟”字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形象,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写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将阳光切断,使得泰山南北一明一暗,生动体现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炼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生”字写出山腰云雾层层缭绕,腾云生起之势,用“曾云”衬托出山高

8、。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生动地写出一只只小鸟好像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表现出了山谷的深远。细节描写,曾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蕴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蕴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哲理。登飞来峰1、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元日、梅花2、节奏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解释词语缘:因为4、翻译句子飞来峰顶有

9、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东升。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5、背景(见课时练)6、赏析文本飞来山上千寻塔“千寻”夸张的修辞,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实写,正面描写塔高)闻说鸡鸣见日升 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景象,表现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侧面烘托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议论做铺垫(虚写,侧面描写高)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浮云: 困难、障碍和挫折等 。不畏: 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人生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身在最高层: 高层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当

10、今社会象征人生期待之高远 7、主题这首诗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游山西村文体:七言律诗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诗意: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又浑,在丰收之年待客,菜肴特别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前面无路可走时,(突然出现了)柳色深绿、花色明丽的村庄。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着简朴,古风犹存。从今以后,假如允许(我)趁着月明来闲游,(我可能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门。赏析:首联写农家的好客习俗,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表现

11、了村民淳朴的性格。“莫笑”道出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颔联写村外的美景,包含困境中仍然蕴含希望的哲理,给人以乐观向上的感受。颈联写淳朴的的乡村民风,运用对偶的修辞,既表现诗人对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民的喜爱。尾联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主旨:本诗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农村优美的景色和浑厚的民风,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己亥杂诗1、走进作者龚自珍(1792-1841),字璱(s)人,号定盦(n),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定盦文集

12、2、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 浩荡:形容广阔或壮大。这里形容诗人离别京城时的无限愁绪。白日斜:夕阳西斜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落红:落花4、在弥漫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西下,我挥舞着马鞭远离京城,向东奔向天涯。飘落的花瓣不是无情之物,它化作春泥后会更好地滋养新花。(一片片花瓣飞离枝头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积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花新苗。)5、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特定情境烘托离愁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即落花, 比喻诗人自己。 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现在人们常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颂牺牲自己、培养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或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