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5.2.2 第2课时 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184033881 上传时间:2021-06-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5.2.2 第2课时 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5.2.2 第2课时 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5.2.2 第2课时 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5.2.2 第2课时 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5.2.2 第2课时 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时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 1.灵活选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证明;(重点)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平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平行的判定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类型一】灵活选用判定方法判定平行如图,有以下四个条件:BC=10;1=2;34;B5,其中能判定ABCD的条件有( )A.1个 .2个 C3个 D4个解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即可求得答案B+B=18,ABCD;12,ADBC;3=4,BCD;B5,ABD.能得

2、到ABC的条件是.故选C.方法总结:要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首先要将题目给出的角转化为这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再看这些角是否满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类型二】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结合平行公理的推论进行证明 如图,直线AB、CD、EF被直线GH所截,170,10,2=10.求证:()EFAB;()A(补全横线及括号的内容)证明:(1)3180,2=(已知),3=70( ).又1=(已知),1=3( ),EAB( ).(2)230,_( ).又EFB(已证),_( ).解析:(1)先将2=110代入2+380,求出3=7,根据等量代换得到1=3,再由“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即可得到EFAB;(2)先由“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出CDEF,再根据“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即可得到CDAB.答案分别为:()等量代换;等量代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CD;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CD;AB;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方法总结: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除了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外,有时需要结合运用“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类型三】添加辅助线证明平行 如图,FN于F,F交AB于点E,NF交C于点G,1140,2=50,试判断A和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通过观察图可以猜想AB与CD互相平行.过点F向左作FQ,使F

4、2=,则可得NFQ=40,再运用两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可得出结果.解:过点向左作Q,使MFQ250,则FQMFMFQ0040,ABFQ.又因为1140,所以+NQ1,所以CDF,所以AB方法总结:在解决与平行线相关问题时,有时需作出适当的辅助线探究点二:平行线判定的实际应用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行驶,那么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为( )A.第一次右拐60,第二次右拐12B第一次右拐6,第二次右拐60C第一次右拐60,第二次左拐10D第一次右拐60,第二次左拐6解析: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的路线与原路线一定不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同,说明前后路线应该是平行的如图,如果第一次向右

5、拐,那么第二次应左拐,两次拐的方向是相反且角度相等的,两次拐的角度是同位角,所以前后路线平行且行驶方向不变.故选D.方法总结: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将实际问题正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即画出示意图或列式表示,然后再解决数学问题,最后回归实际三、板书设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并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本节课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本是一个艰难的起步,应时时提醒学生应注意的地方,证明要严谨,步步有依据,并且依据只能是有关概念的定义、所规定的公理及已知证明的定理,防止学生不假思索地把以前学过的结论用来作为证明的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