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草原 |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Wo****W 文档编号:183821416 上传时间:2021-06-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草原 |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_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草原 |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_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草原 |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_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草原 |人教(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草原 |人教(部编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草原 人教(部编版)1、草原(第二学时) = 设计理念: 1在教学辅助手段上,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通过展示美丽的草原风光、介绍草原情况等,让学生比较全面、直观地了解蒙古族的地理位置、大致风光和民俗民风,使学生产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为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 2以读为主,读思结合,读中悟情。本文语句优美,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草原的深深情谊。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并在朗读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草原主人的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3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

2、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是纯朴简练,生动感人。这样优美的语句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成诵。 = 教材赏析: 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师在教导这些名著佳篇时,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语言文学美和蕴含的道德情操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从而陶冶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草原就是这样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他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理解美,天很美,抓住“蓝”;地很美,抓住一碧千里的“

3、碧”字。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碧”的语句,仔细品味。“平地是绿的,小丘是绿的”,“无边的绿毯”上羊群还为它“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加上那些“线条柔美”的小丘,就像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其次我们要让学生感悟到美,课文中有一段话时这样写的: “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人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切,一点也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4、”这一段的教学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尽情地想象,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意境,感悟到草原的人美。 =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画面、感悟等手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段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 教学重点: 1.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 教学难点: 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5、学生课外找一些有关内蒙古的地理位置、风光人情的图片或书面资料,还可以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自然的诗词、文章。 =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草原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学生自由发言) 2.我们来一起回味一下草原的美景吧!(出示PPT,边看课件边一起背诵课文的第一段。) 二、 学习喜迎远客图 1.教师导入:草原不仅风景美,而且那里的人也很热情。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草原的主人是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吧!(出示PPT) 2.对照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草原主人迎接远客的句子,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3.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6、 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相关的句子。(PPT) 句:“忽然,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的理解要抓住比喻句: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领会“飞”字的妙用: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交流感受后指导朗读:读出主人急切、热情的心情。 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草原主人们可能会欢呼些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5小结这一段的学习方法:看画面直观感受;对照

7、课文,读、划出相关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写上自己的感受;交流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1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 2提出自学的要求:(回顾刚才的学法: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 可以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3我们先来看画面吧。(出示PPT) 4自主学习。 5交流自己的感受。(随机出示句子)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 1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

8、,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归纳板书:自然美人情美草原)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

9、惜别的感情。) 2师总结: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五、学以致用(二选一) 1做一名导游介绍草原的美景。 2为草原设计一句宣传词。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 = 教学反思: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神似而且形似,生动贴切

10、,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注意了以下几点: 1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课标中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本课语言优美,用词丰富准确,并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草原美景和人们的热情好客的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所以在学习“迎接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两部分课文时,着重让学生多读课文,找到有关的重点语句,自己读自己体会,并交流自己的感受,而老师在一旁只起到点拨的作用。学生因为有

11、了自己的感悟,所以对语言的理解加深了,更加体会出了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性。 课后,学生们将本节课所学到的好词佳句按以往贯例都积累到了语言积累本上。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老师都能注重这方面的训练,相信学生将终身受益。 2.抓住重点词,读出意境美。 课文的第2-5自然段写了蒙汉同胞情深意长的热烈场面,我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让学生充足的时间默读体味,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迎客”、“相见”、“款待”“联欢”的盛况,从而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我让学生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一步体会到让作者留恋往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也留下了不少遗憾之处: (1)对于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如果能课内外延伸,增加一些表达蒙汉两族人民情谊的文字和画面,学生的体会会更加深刻。 (2)在合作学习课文时,老师需要很好的组织好,避免出现热闹却效率不高的局面。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