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各版本)

上传人:_****候 文档编号:183714484 上传时间:2021-06-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八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各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沪教版八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各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沪教版八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各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沪教版八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各版本)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沪教版八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各版本)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八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各版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八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各版本)(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沪教版八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各版本)(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吹胀气球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2、有Mg、Al、Zn的混合物共7.2g,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可能是()A0.2gB0.6gC0.8gD0.9g3、正确的实验操作对人身安全和实验结果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量取液体B加热液体C闻气

2、体气味D连接仪器4、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一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水的汽化和氦气的液化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 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ABCD5、碳酸乙烯酯(C3H4O3)可用作锂电池电解液,下列有关碳酸乙烯酯的说法正确的是()A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gB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6C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4:3D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00%6、根据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知识,你认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能再

3、分的最小粒子B同种元素的原子,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质子数C混合物中不可能只含有一种元素D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非常密切7、在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A氮气 B二氧化碳C氧气 D稀有气体8、如图所示,等体积的 A、B 两集气瓶内充满了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 硫,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可以看到()A B 瓶中有水流入 BA 瓶中有水流CA,B 瓶中均有水流入 DA,B 瓶均无水流入9、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液氮用作冷冻剂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氧气用于气焊D浓硫酸用作干燥剂10、下列关于2CO+O2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表示一氧化碳

4、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5:4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11、下列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A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B只有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13、现有反应:2Cu(NO3)22CuO+O2+4X,则X 的化学式为()ANO BNO2

5、 CNH3 DN2O314、下列碳单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 B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C用活性炭做饮水机的净水剂 D用铅笔芯粉末使生锈的锁头容易开启15、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下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16、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B少量有害气体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空气仍能保持洁净C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

6、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1%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曾被称为“惰性气体”17、“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分子的质量很小 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不同分子性质不同ABCD18、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气体是()AN2BCO2CO2D稀有气体19、实验室中利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可以制取氧气,其原因是()A都属于氧化物 B都含有氧气C都含有氧分子 D都含有氧元素20、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和步骤如下:(已完成装置气密性检查)()

7、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现象;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其中有错误的实验步骤是ABCD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1、发射通讯卫星的火箭用联氨(N2H4)做燃料,用四氧二化氮(N2O4)助燃,生成物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2H4+N2O4=3_ +4H2O,请在横线上填写化学式以完成该化学方程式。请计算9.6kgN2H4完全燃烧需要助燃物N2O4的质量_。2、选择合适的序号填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1)在通常条件下,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_(

8、2)酒精受热变成了酒精蒸气。_(3)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生成一种叫做氯化氢的气体。_(4)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_。(5)蔗糖更易溶于水_(6)冰雪融化_。3、有下列物质:氮气;净化后的空气;四氧化三铁;矿泉水;海水;红磷。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属于纯净物的是_。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完成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实验结论:(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_(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_,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_,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_(3)对比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

9、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_(4)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是_实验拓展:在本课题的实验探究中,我们使用了排水法收集气体,这说明气体具有_性质(5)久置不用的深井、久未开启的菜窖底部都存在着二氧化碳,由于它不能供给呼吸,人如果长期呆在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环境中会窒息而死,因此,人们在进入这些地方之前会进行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了_(任答一点符合题意)2、某化学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1)甲同学利用图一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锥形瓶底铺一层细沙的目的_;玻璃管的作用_,气球的作用_。实验结果;红磷燃烧反应前后总质量_(变大,变小,不变),_(能,不能)成功验

10、证质量守恒定律。(2)乙同学用A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结果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小,原因是_,若在燃烧的镁条正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则生成物体质量比镁条质量_(大,小,不变)(3)丙同学用BCD实验探究,能成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实验_,不能验证原因是_,_。(4)结论:当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_装置中进行,才能判断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相等。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1、下图为某牙膏的部分标签,活性成分单氟磷酸钠的化学式为Na2PO3F,请计算下列问题:(1)单氟磷酸钠的化学式量。(2)单氟磷酸钠中氟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11、(3)若牙膏中其它成分不含氟,则每支这种牙膏中,含Na2PO3F的质量为多少克?(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2、实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待完全反应后得到19.2g氧气,求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同时得到氯化钾的质量是多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A2、B3、C4、A5、C6、D7、C8、B9、C10、B11、C12、C13、B14、B15、D16、C17、B18、C19、D20、D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1、N2 13.8g 2、 3、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二氧化碳高 熄灭 正

12、常燃烧 高 高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多,氧气的含量少 不溶于水也不和水发生反应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地窖中氧气少,地窖中二氧化碳多(答一条就对) 2、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 点燃白磷 缓冲作用 不变 能 镁条燃烧产生的白烟逸散到空气中 大 B A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C中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 密闭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1、(1)144(2)13.2%(3)2.9g2、解:设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是x。,x=49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49g-19.2g=29.8g。答: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是49g;同时得到氯化钾的质量是29.8g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