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复习提纲(精编版)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83607818 上传时间:2021-06-0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三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复习提纲(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1届高三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复习提纲(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1届高三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复习提纲(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1届高三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复习提纲(精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1届高三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复习提纲(精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三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复习提纲(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三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复习提纲(精编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唐代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2、 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

2、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关中平原)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3、秦:灵渠4、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黄河水患。5、农业工具:汉代:播种工具:耧车;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大镰;灌溉工具: 戽斗和翻车(P5图) ,隋唐五代:北方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 宋代:水转翻车(水力) 明清:风力水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主要成就:(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最初用 麻葛)(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

3、心的地中海地区,被称为“丝国”。(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4)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地区。(5)元代:黄道婆。棉布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6)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出现了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冶金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利和秩序,代表有司母戊大方鼎。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水排(冶金工具,非排水工具。东汉、杜诗)。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1)先有陶后有瓷;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2)瓷器:a、唐代:

4、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唐代越窑(浙江)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刑窑(河北)白瓷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宋代五大名窑:河北定窑(白瓷孩儿枕) 河南钧窑 江西景德镇窑 浙江龙泉窑 陕西耀州窑 (注意地理位置)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设置“草市尉”进行管理。(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5)宋代的“市”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

5、制(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2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1)开始比较早原始社会末期;(2)商人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3)逐利是商人从商主要动力; (4)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5)唐以前,对外商业贸易以陆路交通为主,宋元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唐代:俞大娘航船;客舍,邸店,车坊。北宋:益州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6)明清时期,会馆兴起,会馆是同一地域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出现商帮,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大。商途盗劫为患十分严重。 (四)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6、。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基础。影响:积极:“重农抑商”政策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消极: 社会经济活力受压抑,而新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萌芽,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重要原因。 (2)“海禁”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积极影响:暂时延缓被侵略,巩固统一,维护统治。消极影响:1、限制发展,严重阻碍资义的发展2、助长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3、阻碍交流,长期隔绝,逐渐落后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7、,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主要)。b外商企业刺激。

8、c洋务运动诱导。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中国的近代化。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初步发展(第一个发展高潮)从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a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直接)c“实业救国”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进一步发展”)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a辛亥革命扫除一些障碍。b“实业救国”影响。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经济侵略。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阶级

9、基础。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困境抗战胜利后(19451949)a内战的影响b国民党恶性通货膨胀政策C美国经济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d官僚资本排挤。e国民政府苛捐杂税。国统区工业体系趋于瓦解。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3)产生的途径有3种:1: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2:部分手工

10、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3: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4、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2)外商企业的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5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无锡保兴面粉厂)、周学熙。特点:(1)发展不均衡(集中于沿海地区;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

11、夹缝中艰难发展。)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利因素:先天不足;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其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后天畸形;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等。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7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

12、在斗争求发展,逆境中奋进,但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特点:时间的长期性。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2三大改造

13、(19531956年)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1)过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B、政策:和平赎买。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二、 中共八大 A、时间:1956年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C、意义:八大的路

14、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三、错误探索表现 :A、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简述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又有哪些重大失误,从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成就: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建设与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15、“一五”计划执行,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开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度基本确立。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党主要任务,促使社经济发展;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提出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申四个现代化;周,邓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失误: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文革”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四、伟大的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务员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