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同步2010杨浦区一模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348608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装同步2010杨浦区一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散装同步2010杨浦区一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散装同步2010杨浦区一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散装同步2010杨浦区一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散装同步2010杨浦区一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装同步2010杨浦区一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装同步2010杨浦区一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杨浦区 2009 学年度高三学科测试语文试卷(答案做在答题卷上)(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2010 年 1 月一、8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 15 题。 (14 分)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 10000 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 4000 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2、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

3、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 、 “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中国主要流行从印

4、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 2 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

5、的一个有机组成,而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上古的自然崇拜观念,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漫长历史中的园林建筑。有人指出,中国的园林建筑,最主要体现的是天、地、人的自然融合,其主要要素是山、水、花草和建筑。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台、灵沼,而灵台、灵沼分别对应山、水。因为山、水是自然的基本元素,而建筑就是

6、置于山、水之中,构成“天人合一”的关系。种类繁多的民间公共建筑如宗祠、先贤祠、神祠、会馆、书院和景观楼阁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无不深深浸染着传统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较少,现存较完整的几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规定的布局模式,为示清廉,风格都比较朴素。属于居住建筑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现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 种类繁多,形式十分多样, 以其更直接更真切的方式面对普通人生,所体现的群体文化心态也特别率真而质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朴质明智之美,有时并不在皇皇巨构之下。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

7、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1在第段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 (2 分)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信息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 分)A.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有一个起始、发展、高潮和结束的过程。B.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影响到宫殿、都城规划、宗教建筑坛庙和帝王陵墓等几乎所有的建筑。C.注重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征,其中园林建筑就是一个范例。D.中国建筑群体组合讲求严谨、平和和深沉。3本文在介绍中国传统建筑中比较深入,不仅清晰地说明各类建筑的

8、不同的特征,还阐述了产生这些特征背后深刻的 、 、 等原因。 (3 分)4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空格:(3 分)结构 语言 特征 总分式作用 清晰地说明了中国建筑的各种的特征及它们所包含的文化现象。5.借鉴上文内容,选择一例典型的中国建筑说明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3 分) 3 (二)阅读下文,完成 612 题。 (23 分) 对文人来说,行走是用双腿丈量思想。孔子的一生都在行走,都在漂泊,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在行走中发现自觉修养和虚心好学无处不在。弟子颜回对老师顶礼膜拜,连孔子走路的节奏与姿势也一丝不苟地模仿,亦步亦趋。庄子对这种没出息的行为很是不屑,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失去了

9、自我,还能有多大折腾?所以他在秋水中编了一个邯郸学步的故事,来讽刺拘泥礼法的儒生。荀子的一生也走过不少地方,他在行走中发现了积累的重要性,他总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人走路讲究很大,大都中规中矩。有个性的走姿,还得看魏晋文人。魏晋文人放浪形骸,走路也不拘礼法,而且他们极喜欢行走。文人常常用行走的方式来成就自己独特的命运,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实际上是浓缩的历史。屈原走得沉重,他身上配挂着美玉,一路走来,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我依稀看到他行走的背影,高大的身子佝偻着腰,理想和道德的重量已经压弯了他的身躯,使他不堪重负。他的理想遥遥无期,又不甘舍弃,只好吟哦着“路漫漫其修远兮,

10、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路风尘,一直走进汨罗江中。李白的一生是艰难行走的一生,他的诗歌可以说是“走”出来的。他十六岁时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行走生涯,从蜀中一直走到夜郎,这个天生的有用之才,也深感行路之难,一下子作了三首行路难 ,对现实发出沉重的叹息和愤怒的抗议,所谓“蜀道难,难以上青天” , “大道上青天,我独出不得” ,多少压抑都付行走中!比起屈原和李白, 行走得比较洒脱。风雨横行的山路上,他穿草鞋,拄竹杖,笑吟“一蓑烟雨任平生” 。而有一天,解衣就寝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他又愉快地起床,走很远的路,去承天寺找到另一个无眠之人,一同闲庭散步,看月之圆缺,思人之悲欢。心理学家认为,走姿也暗藏

11、着性格的玄机,比如走路的时候速度快的,一般待人接物比较认真而严谨,言出必行,目标坚定。似乎有一点道理。据萧红回忆鲁迅,说鲁迅走路很轻捷,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鲁迅在披荆斩棘中开辟自己的路,正如他自己所说,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当代诗人流沙河历尽岁月的沧桑,谈不上人情练达,但却称得上世事洞明。在人人都想发财的时代,他说“富有富的活法,穷有穷的乐趣” ,又叹“嗟吾辈之苟活,蚁走蜂忙,天天疲于奔命,看彼等之雄起,狼吞虎咬,处处敢于发财。 ”他自述退休后的生活是“不开会,不上班,远离文坛,不争长短。只读书,只写字,近到菜市,只

12、买东西。 ”颇有些隐于闹市、仙风道骨的味道。与之对应,他走路似乎脚不着地,但绝不是那种让人担心的风一吹就倒的轻飘飘,他的飘逸之中有潇洒出尘的风度,用“大步流星,虎虎生风”来形容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也不过分,所以朋友们赞他“骨瘦身轻,风姿如鹤” 。 4 悲观者说:“每活一天就是又向死亡靠近一步。那时因为他紧盯着死亡,即使年纪轻轻也会步履沉重。中国人所有的陋习,差不多都被柏杨骂过,柏杨戏说他走路,一向两眼看地,瞧见一块钱,立刻一个箭步,抓在手里,死也不放。这种玩笑话,大概也是讽刺某些中国人的。读书是间接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了解人生。有一首诗,写得很有意思:当我的左脚踩住鞋带我的身体就倾斜了原来把自

13、己绊倒现代人的通病是忽视了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身的浮躁,急功近利,往往“欲速则不达” 。现代人的另一个通病是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其实达官贵人也好,贩夫走卒也罢,人生的终点站都不是一样吗?杭州的一家寺庙中有副门联,读之让人回味良久:是命也是运也,缓缓而行,名乎利乎,坐坐再去。美学家朱光潜也曾提醒世人:“慢慢走啊,欣赏” ,短短六个字,惊醒了不少人生旅途中的跋涉者。台湾作家张文亮就是一位,他写过一篇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的文章,说上帝给他一个任务,叫他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慢吞吞地让他烦恼不已,但同时让他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语,见到了满天星斗,他恍然发觉自己错了,不是上帝叫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而是上帝

14、叫 。文章告诉我们,陷入名利的滚滚红尘之人,放轻放慢人生的脚步,会发现享受过程的滋味其实很美。6.在文章第段空格处填上恰当的人名 (1 分)7.“用双腿丈量思想”在文中指 (2 分)8.在段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2 分)9.下面不符文章的观点的两项是:( ) ( ) (6 分)A.思想家在行走中得到启发。B.文人的“行走方式”的不同也形成了各自命运的不同。C.走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性格。D.路途中有坎坷,但我们必须坚定、勇敢地走下去。E.走路的时候把我们绊倒的往往是一根鞋带。F.慢慢走,不要忽略身边美丽的景致。10.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6 分)A.作者从“行”的角度

15、入题,独特而又富有形象性。B.文章旁征博引,思路开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C.整篇文章注重起承转合,逻辑清晰,条理分明。D.文章的语言以白描见长,朴素而令人回味。 5 E.文章通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文章的观点更鲜明。F.文章多用抒情笔墨,渲染了气氛,感染了读者。11.根据文章内容,为文章选择适当的标题。 (2 分)A. 文人之行 B.文人之醒C. 慢慢行,欣赏啊 D.行百里路12.选择一篇鲁迅的作品,来印证第段中“鲁迅在披荆斩棘中开辟自己的路”这句话。 (4分)(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 (6 分)13. ,溪上青青草。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落木千山天远大, 。 (黄庭坚登快阁 )五月渔郎相忆否, , 。 (周邦彦苏幕遮 )此地有 ,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