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历史起源

上传人:men****ain 文档编号:183389446 上传时间:2021-06-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8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历史起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端午节历史起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端午节历史起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历史起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端午节历史起源端午节历史起源 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 或 DoubleFifthFestival),又称端 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 夏节、蒲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 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 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

2、致有以下诸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 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 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 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 浴兰之月。 大戴礼记为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 珍贵资料。如果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出现迄今历时二千余 年可谓渊远流长。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 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 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 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

3、至汉代盛行不衰。 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 有记载。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 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 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 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 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纪念屈原纪念

4、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 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 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 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 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 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 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

5、渔夫拿出为 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 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 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 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 爱国诗人屈原。 迎接伍子胥迎接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 (公元前 770-前 476 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 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

6、平王已死,子胥 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 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 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 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 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 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 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 月五日

7、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 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 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 “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 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 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 兴书局 1963 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 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

8、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 究。 1983 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 年 5 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 “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 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 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 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 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 “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 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 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2006 年 12 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 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 午节即夏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