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83363325 上传时间:2021-06-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 教案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案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1 黄河颂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过去,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1、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2、。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写作此诗的意图。 教学难点: 把握诗文的基调,加强对诗歌的朗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

3、亲黄河!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创作背景 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 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一首独唱歌曲的歌辞,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 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

4、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三、解题: 本文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最关键?(抓住“颂”字) 四、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注音 山巅(din) 澎湃(png pi) 狂澜(kung ln) 屏障(png zhng) 哺(b)育 浊(zhu)流 九曲(q)连环 浊流(zhu) 滋长(z) 2、释词 山巅:山顶。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哺育:喂养。 五、合作探究: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一往无

5、前、无坚不摧 2、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颂黄河部分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历史贡献、地理特点、自然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 河精神。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

6、?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六、总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所以,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七、作业布置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2 狼 狼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聊斋志异里有狼三则,都表现了狼的奸诈狡猾这一主题,本文是其中一篇,蒲松龄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机智的屠夫战胜两只狡猾奸诈的狼的故事,表明了面对以狼为代表的恶势力时,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胜利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能理解

7、文章基本内容。 2.理解并掌握“苫蔽,顾,假寐,眈眈,洞,遂,黠,犬坐”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并了解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的阐释自己对文本寓意的理解与感受。 课时:一课时 三教法,学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小组探究法(我主要用在探究并阐明文本寓意) 学法:小组合作法朗读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堂开始时在PPT上播放狼的图片,边看边请学生回答对狼的印象如何?(奸诈,狡猾,团队合作,聪明,若有学生回答出聪明等词,教师可以引导说,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狼这篇文章,看看到底是狼聪明还是人聪明) (二)检查学生预习

8、情况 1.给下列汉字注音 缀,窘,苫蔽,眈眈,瞑,尻尾,假寐,黠 2,解释下列文言词的含义 缀,并驱如故,顾野有麦场,苫蔽,弛担持刀,眈眈,犬坐,意暇甚,暴起,洞其中,隧入,尻,盖,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重点在于解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有感情朗读 学生自读(每组派一个代表朗读)教师课文评价并指导,然后老师范读,最后听录音。 (四)文本研习 1.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在前面多次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要求语言简练,概括全面)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问不懂的字词,让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发挥大家的积极性,遇到

9、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教师再进行讲解。 2.深入思考,进行探究 问题一:默读课文,并划出文中写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这两只狼的哪些特点。 贪婪:“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如故。” 狡猾: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问题二:文中除了写狼,还写了屠夫,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文章是通过什么来刻画屠夫的?请在课本中圈出屠夫与狼搏斗的动作,并分析,你看到了一个()的屠夫。 通过动作描写,第3段的“顾”,“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毙”“转视”“断”等动词,“顾

10、”,“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毙”表明屠夫的勇敢和善于抓住时机,转视表明屠夫的谨慎、小心。 问题三:(1)两只狡猾贪婪的狼被屠夫“毙之”,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2)这句话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尽管狼很狡猾凶残,玩弄阴谋,但在与人的斗争中,只会自食其果,因为人有着狼没有的智慧和力量。 (3)作者在这里只是嘲讽的狼吗? 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狼,而是狼所代表的黑暗的恶势力。面对这样的恶势力,我们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问题四:作为一个故事,文章在第四段就已经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增加第五段,是否画蛇添足?以前学过的哪

11、篇文章在文章结构上(先叙述后议论)和本文相似? 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式,在聊斋志异里基本上每篇文章,在叙述后蒲松龄都会发表一下自己的评论了,上学期学过的伤仲永,和这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类似,都是先叙事后议论,不仅这些,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文章后面就有“太史公曰”,这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格式,只不过蒲松龄做了一些调整。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教案3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12、。 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二、了解作者: 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 (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 思考:A、勾画出

13、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 清除阅读障碍。其经历亦复如是 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奇绝壮绝的境界 老于旅途的人 以成其浊流滚滚 魄势 阻抑 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 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

14、,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 揣摩文章的语言: 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B第四节的含义 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