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83363083 上传时间:2021-06-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教案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 童趣(沈复)教案 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体会文中的童趣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全文。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难点: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三、教学流程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2.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3.疏通字词,翻译全文。(二)朗读诗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在预习时已读过多遍,我想了解一下朗读的情况。先请大家

2、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发音要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1.全班齐读 【肯定学生的朗读,读得很流畅,但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把他们读错的地点记在黑板上】2.师范读第1段 【怎样才能抑扬顿挫注意停顿,分出轻重,读出感情。】3.请三个学生分读段 【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愉悦自豪】4.请一女生朗读全文 5.师生共读【读出古人摇头晃脑的一点感觉】(三)疏通文意同学们刚刚接触文言文,请你们把它和现代文比较一下,看看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简洁)那简洁的文言文要怎样翻译为现代汉语呢?下面老师以第一段为例

3、,教大家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教师把文章的第一段抄写在黑板上,并以此为例教他们怎么样在书上的字里行间作标记。)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第一种,换字法。即古代汉语中专有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没有,所以要换成现代汉语中表示相应用法的词,如“余”现代已没有,要换成“我”。第二种,加字法。即古代汉语因书写的不方便和用语的凝炼,词很简练,是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往往要添加一个字,成为双音节词。如“忆”翻译成“回忆”。第三种,调换法。即古代汉语中有些句子如果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翻译下来,往往会不通顺,所以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

4、的表达习惯。如“明察秋毫”如果按序翻译就是“能清楚看极细微的东西”,这显然是个病句,要把“清楚”与“看”换一下位置,变为“能看清楚极细微的东西。”这样就合符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了。第四种,补充法。即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省略的成份,翻译的时代要补充上来。第五种,省略法。即古代汉语中有许多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翻译的时代要省去。(带着学生翻译第一段,把一些重点的词记在黑板上。)有哪些词是我们不需要记的,我们又从黑板上擦去?如果这个词我们能准确地推断出来的话,我们就不需要记,并非是每一句话的每一个字的翻译都要记下来的,只有重点字词或不理解的字词才需要记录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带着学生把翻译一起整齐地说了一遍。教

5、师读一句原文,学生一起杂说译文。(四)当堂训练背诵第一段原文和译文。(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授课时间:第三周教学流程:(一)学习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二)复习前文翻译的五种方法。(三)疏通文意自学指导1:自读课文,根据课文下方提供的“注释”和“翻译五种方法” 逐字逐句地研读课文,把课文24段翻译成现代文(用铅笔翻译在课文中)。若出现无法翻译或无法理解的语句可先与小组同学讨论。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

6、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我回忆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

7、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四)达标测试

8、1.选出下列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 D )A方出神 B余常于土墙凹凸处C盖一癞虾蟆 D果然鹤也2. 翻译下面两个词类活用的词语:1).鞭数十(“鞭”,鞭子,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果然鹤也(“鹤”,白鹤,活用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3.选出下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C )A.观: 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B.时: 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C.为: 凹者为壑当作以丛草为林当作D.以: 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把(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通假字1.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2. 虾蟆 :蛤蟆判断句: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被动句: “舌

9、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省略句: (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于)草间”斗。第三课时授课时间:第三周教学流程:(一)学习目标1体会文中的童趣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检查背诵。我们已经完成了从“言”到“意”的转化,下面,我们就来研读这篇文章了。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呢?(童年的趣事)作者把它叫什么趣呢?(物外之趣)作者是从什么东西身上得到物处之趣的呢?(藐小之物),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而作者得到了,作者靠的是什么方式呢?(细察)(二) “物外之趣”自学指导1:文章主要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

10、微物”而获得的“物外之趣”。24段分别写了不同的“物外之趣”,请女同学朗读第2段,男同学快速找出本段中具体写了哪种“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观蚊如鹤(板书)(引导:是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是戏蚊之趣,把蚊子当做伙伴,做了两个游戏,书上是怎么说的?)自学指导:2:请男同学朗读第34段,女同学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在这里作者又找到了哪些乐趣?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草丛之趣”神游“山林”和驱赶蛤蟆。(板书)自学指导:3:把蚊子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

11、山沟,把癞蛤蟆当作野兽作者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呢?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板书)自学指导:4:“趣”是作者小时候得到的趣,那么文中的“我”给你一个怎样的印象呢?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中品味出这个小孩子的一颗美丽的童心:天真、调皮、有好奇心、有正义感归结:这就是童心。因为童心是好奇的,童心是富于想像的,童心是无比可贵的。问:你们小时候是否也有过与作者类似的童年之趣呢?(举了自己小时候吃西瓜,母亲让我别把瓜籽吃进去,说肚子里会长西瓜出来

12、,我很害怕从而小心地吃瓜。)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童年的趣事。小结:亲爱的同学们,美丽无忧的童年已经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们美丽的童心还在,不管时间怎样变迁,我希望大家一定要保守好你们可贵的童心!(三)达标测试1.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夸张手法,作者将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说明观察入神、细致,从而产生超出物外的乐趣,另外,此“庞然大物”也是相对于“见二虫斗草间”之“二虫”而言。2.写出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板书设计:观察:童 藐小微物物外之趣 想象、联想趣 戏蚊之趣 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丛草之趣(神游“山林”、驱赶蛤蟆) 林、兽、丘、壑,二虫相斗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