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文八上中考复习苏教版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83359361 上传时间:2021-06-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古文八上中考复习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古文八上中考复习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古文八上中考复习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古文八上中考复习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古文八上中考复习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古文八上中考复习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古文八上中考复习苏教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8分)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晓雾将歇 ( ) 月色入户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2、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 12.简答。 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9.消散(或“消歇”“散去”)门 院子(或“庭院”)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 B (2分

3、) 11.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12.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闲 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一11题。(10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锹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4、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记 乃记之而 去岳阳楼记B见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C以 以其境过清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3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 10选文第一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2分)_11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_(一)10分82分C93分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小溪)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蜿蜒,忽明忽暗

5、,忽隐忽现。(“斗”“蛇”1分,句意2分)102分游鱼清澈的水(每点1分)113分乐、悲(由乐到悲)(2分),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6、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二)记承天寺夜游(11分)19、遂:于是,就 寝:睡觉 但: 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7、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月色入户。户: 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19.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8、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9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列三题。(5分)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2分)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1分)(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2分)9“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

9、的情形。(2分,写出词语1分,品析1分)(2)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3)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人名)。(分)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其岸势犬牙差互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5(1分)柳宗元6(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其岸势/犬牙差互7(4分)砍掉一

11、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8(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10(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三、阅读(本大题含12个小题,共4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注 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敧:倾斜。嵌:张开。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置州:设置州郡。1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1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以其境过清 清: 南流数十步 南: 不可名状 名: 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