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成员差异性对社会网络的影响-个体及群体层次的实证研究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83250161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体成员差异性对社会网络的影响-个体及群体层次的实证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群体成员差异性对社会网络的影响-个体及群体层次的实证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群体成员差异性对社会网络的影响-个体及群体层次的实证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群体成员差异性对社会网络的影响-个体及群体层次的实证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群体成员差异性对社会网络的影响-个体及群体层次的实证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体成员差异性对社会网络的影响-个体及群体层次的实证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成员差异性对社会网络的影响-个体及群体层次的实证研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群体成员差异性对社会网络的影响:个体及群体层次的实证研究摘 要:基于相似吸引典范及社会归类理论,本研究认为群体中人口统计变量和工作价值观的个体间差异性及组成差异性分别对个体情感网络中心性与整体情感网络密度产生影响。本研究用45个工作群体(246个个体)样本对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社会互动及自我实现取向的差异性对个体情感网络中心性有显著负向影响,人口统计变量的差异性则对个体情感网络中心性没有显著影响;群体层次的情感网络密度假设也得到相似的验证结果.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限制。关键词:社会网络;关系人口统计学;组成人口统计学;工作价值观the imp

2、act of group members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y and work values on socialnetworks: examinations in individual-level and group-levelwang zhen-yuan, dai rui-lin(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abstract:based on similarity-attraction paradigm and social categorization t

3、heory, we propose that the group members dissimiliarity in demography and work values would influence his/her centrality in the affective network within the group. furthermore, we argue that the compositional diversity of the group in those variables would have impact on the density of the affective

4、 network。 the empirical result with 45 groups(246 respondents)shows that the dissimiliarities of an individual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elf-fulfill with other group members hav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centrality of the affective network, but the dissimilarities in demography have no impact on it。

5、in group level, group diversities in the same variables as individual level have impact on the density of affective network。 finally,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are discussed。key words:social networks; relational demography; compositional demography; work values1 引言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是目前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

6、社会网络或社会资本对个体、群体的许多结果变量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个体及群体绩效1、权力2、升迁3等等。上述研究在个体层次特别集中探讨了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如中心性)能为个体提供取得或控制信息、获取资源等优势,进而能为个体带来效益;在群体层次则关注网络结构特性(如密度)对群体绩效或领导效能等变量的影响。然而,这些个体为什么会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某些群体为什么密度比较高呢?这些问题在过去的研究中很少涉及,并没有很好地被回答4,5。许多学者也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并且一再呼吁未来的学者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网络的前因变量46,特别是一些个体特质5,6对社会网络的位置及结构特性的影响。相似-吸引典范(sim

7、ilarity-attraction paradigm)以及社会归类理论(social categorization theory)认为表层可观察(如年龄、性别)、表层不可观察(如年资、教育程度)以及深层不可观察(如人格特质、价值观等)7的相似性/差异性会对成员满意度、组织承诺、人际互动等结果变量有所影响810。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人口统计变量和工作价值观的个体间差异性如何影响个体在社会网络的位置(中心性),以及群体内组成差异性如何影响整体网络的结构特性(密度)。由于差异性/相似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较大5,11,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对情感网络特性的影响。2 理论与假设2。1 相似-吸引典范和社会归

8、类理论一般将人口统计学的研究视角分为两大类:一是在个人层次为关系人口统计学,探讨特定个体和其他成员在人口统计背景变量的差异性对个体行为及态度的影响;另一则是在群体层次为组成人口统计学,探讨团队/组织组成成员在人口统计背景变量上的多样化程度对团队层次后果变量的影响12.此研究视角的理论基础是相似吸引典范和社会归类理论。相似-吸引典范的主要论点是个体间若在某些特征上具有相似性,则容易互相吸引及喜欢8,9。这是由于具有相似背景的人容易分享共同的生活经验及价值观,相处时较为自在,易于沟通,因此,人们倾向和自己相似的人进行互动9.社会归类理论指出,人们会使用一些社会特征来定义心理的群体或提升自己的社会认

9、同8,9。个体的社会归类通过两个机制来完成:其一是自我强化(selfenhancement),指个体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某些特性的比较来进行归类(例如性别、年龄及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背景),完成归类后将对自己所属的类别产生社会认同;另一个则是自我持续(selfcontinuity),指个体持续和其他人进行社会比较,以确保在社会类别内相似性及社会类别间的差异性能达到最大来维持其自尊和对社会认同的正面评价8,9。riordan7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研究架构,表明年龄、种族或性别等表层可观察的变量,是社会归类、社会认同的重要依据,但是最易产生刻板印象、偏误。无法从表层观察到的变量(如年资、教育程度、人格特质

10、和价值观等)则需要成员间较长时间而持续的互动,才能发现彼此的相似性或差异性,此时则是通过喜欢/吸引、行为整合等机制对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2.2 人口统计变量及价值观的个体间差异性对个体情感网络中心性的影响以往已有一些研究证实,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以及年资的相似性会影响个体间的互动、沟通以及建立友谊关系.例如tsui oreilly8证实若下属和上级性别不同则上级对该下属的正面情感会是较低的,给予绩效评分较低;上司更喜欢与其教育程度差异小的下属;上司喜欢年资差异性小的下属,就会给予较高绩效评价。过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偶关系,然而本研究认为群体内彼此的相似性/差异性将影响到个体在其中社会网络的位置

11、。基于相似吸引理论,如果某一个体和其他成员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性小,则他容易和其他成员互相吸引并且建立起连结,因此该成员的情感网络中心性会是较高的;相反地,基于社会归类理论,如果某一成员和其他成员在人口统计变量的差异性大,则该成员较难和其他成员产生融洽的感觉,同时由于差异性大也不会被归类到同一类,因此该成员和其他成员的连结就少或连结不紧密,他的情感网络中心性就会是低的。假设1 个体与其他成员人口统计变量上差异性越大,其情感网络中心性越低。假设1a 个体与其他成员性别差异性越大,其情感网络中心性越低。假设1b 个体与其他成员年龄差异性越大,其情感网络中心性越低。假设1c 个体与其他成员教育程度

12、差异性越大,其情感网络中心性越低.假设1d 个体与其他成员团队年资差异性越大,其情感网络中心性越低。价值观是一种持久的信念,将影响个人的偏好或厌恶,进而指导个人的行为方式13.价值观的相似性主要基于相似吸引典范制影响人际间的互动。个体和其他成员的价值观越相似,则他们的认知处理历程相似,行为、途径及目标的选择也会较为一致,彼此行为可预测性高,这将使得他们的行为表现、喜欢/厌恶的事物将越相近,因此互动后容易达成共识、建立互信或友谊9.反之,价值观差异大的成员之间进行互动时,少了上述的机制或历程,将使得互动的程度较差。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个体若与其他成员在价值观上差异程度小或相似性高,则容易和其他成员

13、建立情感连结或人际信任,因此他的情感网络中心性会较高;反之,该成员若是和其他成员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很大,则不容易和其他人有好的互动,其情感网络中心性就会是比较低的.在工作价值观方面,本研究主要关注社会互动取向、受人尊敬取向以及自我实现取向.社会互动取向是指对在工作中良好人际互动情形的重视程度;受人尊敬取向是指对在工作中获得自我肯定与别人尊重的重视程度;而自我实现取向则是指对工作中能否实现人生目标、展现个人才华的重视程度14。假设2 个体与其他成员在工作价值观上的差异性越大,其情感网络中心性越低。假设2a 个体与其他成员“社会互动取向”价值观差异性越大,其情感网络中心性越低。假设2b 个体与其他成

14、员“受人尊敬取向”价值观差异性越大,其情感网络中心性越低。假设2c 个体与其他成员“自我实现取向”价值观差异性越大,其情感网络中心性越低。2.3 人口统计变量及价值观群体内组成差异性对群体情感网络密度的影响在群体层次,过去已有一些关于群体内部人口统计背景变量的组成差异性(异质性、歧异性、多样性)对群体层次变量的影响的研究,如团队凝聚力(group cohesion)、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社会整合是群体成员心理上和其他成员建立连结或和其他成员互相吸引及互动的情形,进而能追求共同的目标,而团队凝聚力则是社会整合的感情维度10,15。oreilly等人10认为社会整合包

15、括几个因子,例如被团队吸引(凝聚力)、对其他成员的满意度以及成员间互动的程度。他们证实了年资的差异性对社会整合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年龄的差异性也是负向的影响(但不显著).smith等人16证实高层管理团队的年资差异性对非正式沟通的程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我们认为,整个群体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工作年资的差异性对成员彼此间的互动会有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体社会网络密度。从相似吸引典范来看,若群体在人口统计背景变量的组成相似性越高,成员间的互动就会越频繁,网络密度越高。从社会归类理论来看,工作群体内成员的人口统计背景变量相似性高,成员间更易将自己和其他团队成员归为同一类别,同类别内建立连结的程度是高的(

16、网络密度高);反之,成员间连结程度较低(网络密度低).假设3 群体内的人口统计变量组成差异性越大,群体的情感网络密度将越低。假设3a 群体内的性别组成差异性越大,群体的情感网络密度越低。假设3b 群体内的年龄组成差异性越大,群体的情感网络密度越低.假设3c 群体内的教育程度组成差异性越大,群体的情感网络密度越低。假设3d 群体内的团队年资组成差异性越大,群体的情感网络密度越低。在相似性的探讨里,以往更多的研究是有关人格特质、态度等对群体社会整合的研究,关于群体层次价值观的组成相似性/差异性的实证研究是比较少的15,17,18。如同个体层次,群体内成员在工作价值观的差异性越小或相似性越高,彼此间对工作和对事物所持的信念越一致,彼此对事情的看法和对事物的喜恶越相似,越容易产生共识,容易相互吸引而成为一个内团体。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