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模拟测验(A卷)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83246640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模拟测验(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模拟测验(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模拟测验(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模拟测验(A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模拟测验(A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201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模拟测验(A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模拟测验(A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原名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题命题:沁阳一中语文命题组 责任老师:郝焕(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杜甫很忙我们无须紧张 最近,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图片爆红网络,而今年又恰逢唐朝大诗人、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诞辰1300周年,因而,这一组让杜甫“时而手端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的图片,让许多人痛心疾首,因为,被恶搞的是诗圣杜甫,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对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的诗中圣哲,我们怎能如此作践呢?但是,我们的这种紧张,是不是“反应过敏”了?从看到的“杜甫很忙

2、”的系列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年轻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无中生有地为杜甫“添枝加叶”时,基本还是能够摆脱低俗的,他们更多地,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嫁接”到这位诗人身上,其中,将杜甫“洋化”成NBA球星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如果着眼于所添加的内容与课本中“原创头像”的关系,那天衣无缝的衔接与那独出心裁的构思,确实能够让我们惊叹于这些学生的想像力之丰富。因而,当我们要批评这些年轻人的胡思乱想时,我们自身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我们哀叹今天的学生想像力严重缺乏,毫无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他们稍微出格的表现又大加挞伐。我们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这位被学生折腾成“很忙”的人是诗圣杜甫,

3、不过,我们也不要忘了,去年就已经有人指出:“高中历史课本古人长相惊人一致。”课本中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竟然长得一样,统一的“倭瓜脸、肿眼泡、鹰钩鼻”,唯一的变化是胡须的形状与长短。虽然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历史人物头像,但是,80后之前的一代又一代人,对此依然是印象深刻,他们戏称:“上了这么多年学,所有人都被骗了。”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杜甫其实只是一个符号,而不再是那位忧国忧民的诗圣,类似杜甫的辛弃疾等古人的头像,都被学生“添枝加叶”过。事实上,这样的“添枝加叶”,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新鲜事,随便翻开一名学生的课本,几乎都能看到他们对课本中的人物或景物进行“改装”

4、的情况,只不过,在网络的推助之下,“杜甫很忙”显得更为社会所知而已。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坦然。“杜甫很忙”只是一种调侃,一种放松,或者是一种宣泄,我们没有必要将其上升到糟蹋圣贤的“高度”。“杜甫很忙”,但我们用不着很紧张。国外,对兴师动众地调侃诺贝尔奖都能宽容,对调侃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能够宽容,我们对学生的即兴涂鸦,为什么就视如洪水猛兽呢?成熟的文化,本身就必须具有包容性与多元性,只要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不变调,“杜甫很忙”,总比“杜甫很闲”要好得多。(选自2012年第6期国学)1下面关于“杜甫很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搞诗圣杜甫的基本上都是中小学生,从恶搞的情况来看,他们能

5、够摆脱低俗。B不能否认的是,通过恶搞图片,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想像力非常丰富。C不要认为“杜甫很忙”是对圣贤的糟蹋,因为这只是一种调侃、放松,或者是宣泄。D在社会道德基调不变的情况下,对“杜甫很忙”应该持一种包容的态度。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批评这些年轻人本身也是一种矛盾,因为我们哀叹他们没有想像力,但他们稍出格又忍受不了。B作者认为被恶搞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是诗圣,这是一种亵渎,所以很是痛心疾首。C既然以前教材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画像长相差不多,那么,其实杜甫只是一个符号。D“杜甫很忙”之所以显得更为社会所知,是因为有网络的推助,其实大可不必大惊小怪。3根据文

6、章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学时,在自己的教材上给人物随便添加几笔,可能是个眼镜,也可能是绺胡须,其实一般是闲来无事或好奇。B调侃、搞怪名人的情况出现,如果不是恶意,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应该本着一种包容的态度。C杜甫被恶搞也只是一种个性化解读、一种另类的表达,应该合理引导,不要视为洪水猛兽。D当学生有稍微出格的行为时,不要一棒子打死,因为这是他们创新能力的体现,应该提倡。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

7、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

8、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章邯狐疑,阴使侯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愿将军孰计之。 孰:仔细、周详 B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 竟:竟然C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 期:约定。 D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 涕:

9、眼泪5下列各句子中,不属于章邯背叛秦国原因的一句是(3分) ( )A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B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 C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 D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高三天不见长史欣,长史欣很害怕,赶紧返回部队,却不敢走来时的道路,因为他担心赵高派人追杀他。B陈馀给章邯分析说:赵高平素谄媚二世,受二世宠信,但秦国危急,也怕二世诛杀他;所以赵高会利用法律杀章邯而求得自保。C陈馀送给章邯的信中说 “上天灭亡秦国,不愚昧的人都知道”,目的是劝章邯保全自己。D章邯第二次派人见项羽,想要订立盟约。

10、项羽因为粮草不足,而最终同意结盟。7把文言文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2)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注 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8上阙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6分) 9“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1、6分)(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2) ,/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戴望舒雨巷)(3)寻梦?撑一支长篙, 。(徐志摩再别康桥)(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5) ,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凝望那道横眉卞毓方20年代中期30年代初,围剿鲁迅曾是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鲁迅生前曾想出一本围剿集,展览一下“阴面的战法的五花八门”,供读者和他的文章对照了看。但由于精力不济或形势变化,始终没能完成。鲁迅生前的热望变成了遗愿,而这

12、遗愿又一直拖到近年,拖到当事诸君大多魂归道山、化作乔木,才得以实现。出一本汇编要等一个花甲,那么五千年历史之长之久,又能编出几多拷贝真实、剪辑世象的奇书? 如今才得以对照了看。也正由于当事人纷纷仙去,我们才能平心静气,不带一丝感情色彩。然而,我左看,右看,正看,反看,还是觉得鲁迅的文章最具时代光彩。这是因为我武断地认为他们,至少是他们中的多数,既没有像鲁迅那样,从异域盗来火种煮自己的肉,也没有像鲁迅那样,反复拷打自己心中的鬼魂;既没有鲁迅那种决绝的怀疑精神,也缺乏鲁迅那种心寒入骨的忧患意识。因此,就难以接受鲁迅的歌、哭、怒、骂,更无法吃透他那充满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复仇。这就自然分出了高下轩轾。我们说,元气就是元气,虚火就是虚火,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如潮的咒骂,充其量只是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倒是因此而引发的鲁迅的驳诘,却如同刻刀于石,任怎么刮也去不掉。 镜头闪跃。复兴门外大街,鲁迅先生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