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K12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模拟测验(含解析)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83242103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最新K12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模拟测验(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最新K12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模拟测验(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最新K12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模拟测验(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最新K12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模拟测验(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最新K12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模拟测验(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最新K12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模拟测验(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最新K12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模拟测验(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1. 史记殷本纪谓:“帝乙长子日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母为正后,得嗣。则其君位传袭之法,已开周人先声矣。”钱穆对此评论道:“至周初君位,颇有立贤之迹象,或以便於争强而然。如太王舍太伯、虞仲而立王季,为第一次立贤。”上述材料说明A. 商朝已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B. 西周王位世袭实行立贤不立长C. 宗法制的确立历经商周两代D. 商末周初王位继承制度未固定【答案】D【解析】据材料“至周初君位,颇有立贤之迹象,或以便於争强而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周初嫡长子继承制松动,有立贤的现象,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商

2、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故A错误;西周王位世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不是立贤不立长,故B错误;材料也不是反映宗法制的确立历经的朝代问题,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至周初君位,颇有立贤之迹象”,学生应该结合嫡长子继承制相关知识对选项逐一分析对比,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 唐朝中央机构中的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而唐太宗十分重视门下省的枢纽作用。这是因为门下省的工作可A. 降低中央决策失误率B. 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C.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D.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责【答案】B【解析】门下省负责审议和封驳,这有利于降低中央决策失误率,故A正确;科举

3、制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故B错误;门下省的审议和封驳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门下省的工作不是明确中央机构的职责,故D错误。故选A。3. 辽史在叙述契丹南征时,有诸如“沿途民居、园囿、桑柘,必夷伐焚荡御寨及诸营垒,唯用桑、柘、梨、栗。军退,纵火焚之”等记载。这一现象客观上A. 推动了区域性商帮的发展壮大B. 改变了北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C. 加快了蚕桑纺织技术南移步伐D. 隔断了南北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据材料“园囿、桑柘,必夷伐焚荡御寨及诸营垒,唯用桑、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桑柘被砍伐焚烧,这不利于北方蚕桑纺织业的发展,加快了蚕桑纺织技术南移步伐,故C正

4、确;区域性商帮的发展壮大,属于明清时期,不是宋辽时期,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契丹南征改变了北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故B错误;契丹南征客观上促进了南北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故D错误。故选C。4. 王夫之曾指出,“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如明明德(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者,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这集中体现了王夫之A. 重视实践的知行观B. 以知统行的方法论C. 本善习远的道德观D. 格物致知的修养论【答案】A【解析】据材料“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体现了实践的思想,这反映了重视实践的知行观,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

5、以知统行的方法论,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本善习远的道德观,故C错误;格物致知属于朱熹的理学思想,不是王夫之思想,故D错误。故选A。点晴: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区分四个选项中的理论观点的含义。学生要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王夫之知行观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进行正确判断。5.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过去,我们常常强调西方侵略者对我们不平等,但同时又把中国封建主义以夏傲夷的不平等置于视野之外。西方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中国封建主义的不平等之间有着时代的差距,所以,带来了不平等条约的西方人却又向中国要求平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鞭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两种不平等的实

6、质上是相同的B. 两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经济形态C. 二者都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D. 要客观全面的看待西方的侵略【答案】D【解析】西方侵略者对我们不平等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平等,中国以夏傲夷的不平等是封建主义的不平等,两者实质上是不同的,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两种不平等的经济根源的问题,故B项排除;中国以夏傲夷的不平等不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故C项错误;西方侵略者对我们不平等具有双重性作用,故应该客观全面的看待西方的侵略,故D项正确。故选D。6. 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入学的批判,一方面以西方现代性启蒙话语为理念背景,从而将古今问题延展为中西问题;另一方面又将孔孟、庄子哲学及传统文化特质回溯至封建专制

7、时代,将中西问题还原为古今问题,从而凸显了西方价值理性的现代普遍性意义。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A. 激情大于理性B. 重视传统文化的转化C. 强调思想解放D. 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答案】A【解析】据材料“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儒学的批判将古今问题延展为中西问题将中西问题还原为古今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儒学的批判过于绝对,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完全肯定西方文化,体现了激情大于理性的特点,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完全否定传统文化,不是重视传统文化的转化,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强调思想解放,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也没有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故D项错误。故选A。7. 南昌起义是中

8、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但南昌起义高举的仍然是“国民革命军”的旗帜。其主要目的是A. 国共关系尚未彻底破裂B. 起义主力是国民革命军C. 为了免受国民党的围剿D. 争取国民党左派的支持【答案】D【解析】南昌起义时,国共关系已经彻底破裂,故A错误;起义主力是国民革命军,这并不能解释高举“国民革命军”的旗帜的主要目的,故B错误;当时起义必然会受到国民党的围剿,故C错误;国民党左派主张联共进行国民革命,高举“国民革命军”的旗帜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国民党左派的支持,故D正确。故选D。8. 从两种民主形式看我国民主政治的优势中指出:我国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共生

9、性,决定中国民主政治的先进性。我国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科学性。由此可以推知协商民主的存在A. 强化了对民主党派的监督B. 拓展了我国民主的深度和广度C. 使重大决策上避免了失误D. 成为选举民主必要的组成部分【答案】B【解析】协商民主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强化对民主党派的监督,故A错误;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既有共生性又有差异性,这拓展了我国民主的深度和广度,故B正确;“使重大决策上避免了失误”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协商民主也不是选举民主必要的组成部分,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政治协商制度的性质和作用,学生应该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认识到协商民主与选举民

10、主既有共生性又有差异性,据此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 相对于探寻自然本源,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类本身,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正义与非正义、勇敢与怯懦、诚实与虚伪,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问培养等等。材料表明苏格拉底A. 对智者学派作了彻底批判B. 承认人在社会的崇高地位C. 较为理性地追求人文精神D. 已经具有完善的治国思想【答案】C【解析】据材料“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类本身,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智者学派作了彻底批判”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苏格拉底更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不是承认人在社会的崇高地位,故B错误;材料突

11、出人的伦理道德和品质,反映了较为理性的人文精神,故C正确;“已经具有完善的治国思想”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苏格拉底的人文思想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0. 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亚洲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材料反映了A. 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B. 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C. 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D. 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答案】D【解析】在直通印度航路发现以后

12、,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商品量大增,说明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的问题,故C错误。故选D。11. 有学者说,正是苏联的优势促使美国和欧洲走到了一起、也正是苏联的优势搁置了德国问题,并使法德伙件关系成了可能,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欧洲联合改变了国际局势B. 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下劣势C. 冷战有助于西欧走向联合D. 法德联合有利于德国统一【答案】C12.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说: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

13、解冻”的同时,又有担心,生怕“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 引起了社会动荡B. 只能在旧体制内徘徊C. 面临巨大的阻力D. 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据材料“生怕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改革中左右徘徊,不敢冲破旧体制,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赫鲁晓夫改革引起了社会动荡,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赫鲁晓夫改革面临巨大的阻力,故C错误;材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不敢突破斯大林模式,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时应该准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

14、阻止过解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入手,逐一分析选项,即可得出“在旧体制内徘徊”的答案。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经一个过渡时期。少奇同志认为新中国是一个“产业落后,发展又不平衡的大国”,“从实际看,当时我国工农业基础相当薄弱,现代工业只占工业的30%,而且我国旧有的工业是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工业,经济上不能独立农业也十分落后,分散的、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摘编自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材料二安徽省滁县地区在最初的农村改革中,相当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对改革抱观望态度。改革的领导者

15、及时规定了在农村这场大变革中干部的身份、报酬不变,报酬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在这项改革试点中,广东、福建等省的口粮销售价提高一倍左右,但是由于对居民发放了相应的补贴,加以适当的宣传解释工作和其他配套措施,结果消费者情绪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山火动荡。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使企业成为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经营自主权的、真正自负盈亏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增加微观层次对区北对改革的承受力,分散国家所承担风险的重要措施。摘编自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经济角度说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心须一个过渡时期”。(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体制改革中体现出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的意义。【答案】(1)说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连年的战争,以致经济趋向崩溃。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业落后,且体系不完善;经济成分复杂多样,特别是封建经济根深蒂固,改造困难,缺乏相应的经济建设经验;只能在苏联的经验上缓步前行。(2)原则。平衡原则;补偿原则;疏导原则;分散原则;稳定原则意义:提高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有助于走向市场经济,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企业的自主性,减轻了国家负担。【解析】(1)本题根据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