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加氢合成甲酸的过程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274064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O2加氢合成甲酸的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CO2加氢合成甲酸的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CO2加氢合成甲酸的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CO2加氢合成甲酸的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O2加氢合成甲酸的过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O2 加氢合成甲酸的过程:热力学方面和 CO 的作用CO 2 的工业使用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没有还原剂 (氢)的作用下不会有助于减少 CO 2,二氧化碳的均相催化加氢制备甲酸(FA)没被应用在工业上的两个缺点是 1.贵金属催化剂的有效再利用没被开发出来;2.需要用碱(在大多数文献中是 NEt 3)改变 CO 2 加氢的不利平衡。巴斯夫(化学公司,年产量居世界首位) ,已经有意在克服这些局限性。开发了一种多阶段的液 - 液方法,该方法结合了活性催化剂的高效回收和甲酸的分离。采用溶剂胺和催化剂的结合,用这些组分的特性和相行为图 1 中分成三个步骤:1)氢化,2)催化剂提取,3)产物的分离。

2、不带游离胺混溶性甲酸三己胺(NHex3)的盐在相对温和的条件( 150,150mbar )下,可蒸发得到纯的甲酸和胺。NHex3FA 盐可以溶解在极性溶剂,例如二元醇,从而形成具有游离胺的两相系统(NHex3 不与二醇混溶的) 。二氧化碳加氢可以在两相液 - 液系统(二醇/NHex3HCOOH-NHex3)采用亲脂的钌配合物,例如使用Ru(H)2(PnBu3)4, (其中极易溶解在游离胺中)进行反应。在反应后,各相都分离开了,并且胺相(含有大部分活性催化剂) ,再循环回到加氢步骤。产物相(其中含有微量的催化剂)用热分离步骤中得到的游离胺萃取。从催化剂中萃取的胺也被再循环回到加氢步骤。提取后产物

3、相将无催化剂。甲酸然后通过蒸馏分离高沸点二醇和胺。溶剂被直接循环到加氢步骤,而胺被用于催化剂的提取,使得溶剂,催化剂和胺封闭循环。我们已经研究了这个系统的细节,特别是所用溶剂的重要热力学作用。我们还将存在于反应混合物中的物种进行了分光的研究。这项工作使该反应已有新的见解。虽然 CO 2 氢化制备甲酸是放热的,反应是强烈吸收能量 公式。 (1)。在碱如氨存在下,所述的碱质子化放出热,通过甲酸传递足够的能量从而使反应放能 公式 2,获得一个放能反应需要每摩尔甲酸大约 44-50 千焦。一些三烷基胺形成的甲酸富氧液体的盐,这是不带混溶性的游离胺。在这些盐中,只有一个当量的甲酸去质子化,而过量(相对于

4、所述胺)的大概是通过氢键来协调。例如,加入甲酸至 NHex3 中生成液体盐其中胺与甲酸的恒定比率 1.5,用的胺不是混溶性的。我们进行了大量以 Ru(H)2(PnBu3)4为催化剂的二氧化碳加氢实验。当使用 NHex3 作为唯一的反应物或溶剂时,我们在尝试的大量不同条件下都无法观察到甲酸的形成。根据由杰索普,野依等人7的报道,加入少量水或醇没有导致反应显著改善。此外,Fachinetti 等人,在添加 NEt 3 的反应体系中,加入少量的甲酸盐作为引发剂, ,在 NHex3 作为唯一的溶剂的情况下也未成功。为理解这一现象,我们研究了 NHex3FA 盐的形成量热学。我们发现甲酸与 NHex3反

5、应的反应焓仅为 28.1kJ/mol。由此可知,在热力学上二氧化碳在纯 NHex3 体系中加氢是不可行的,因为通过文献中给出的值的和我们自己的测量结果的组合来计算,通过胺质子化转换得到的反应焓太少。当用极性溶剂,例如二元醇这个图将变化。 当加入甲酸至 NHex3 和二醇搅拌两相液 - 液混合物中,形成 1:1 的甲酸盐。然后溶解在二醇中。显著转移每摩尔的 FA 的反应焓比在无溶剂体系中多。此外将HNHex3HCOO0.5 HCOOH盐加入到搅拌混合物 NHex3 和 2-甲基-1,3-丙二醇中也是放热,最可能是由于此时在二醇中 FA 的去质子化是 1:1的盐完成的。由于该溶剂效应,整体二氧化碳

6、加氢放热更多(大约 77 kJmol)并且明显在 NH 3 存在的 CO 2 加氢范围内。 看来这反应焓足以改变此反应为一个放能的过程。据推测,含 OH 的溶剂通过氢键来稳定甲酸盐阴离子,在 NHex31.5 HCOOH 盐类似于甲酸的作用。由于氢键不足以超出这个浓度,这产生了在加氢的产品相中甲酸的平衡浓度。该浓度可以由量热法来确定。我们发现加入甲酸至反应体系中的最大热生成点,并可以容易地识别,因为添加更多的甲酸后获得的能量减少。平衡浓度由二元醇的比例来测定的。 FA/二醇稳定地得到的摩尔比约 1:3 的范围内。由量热法观察通过在反应条件下进行的逆反应得到的最大甲酸浓度的平衡性质,过量的甲酸的

7、分解,CO2 加氢条件下由活性催化剂催化,在二醇中溶解成HNex3 HCOO的形式。二氧化碳加氢本身产率也与甲酸的量相同。在NHex3/二醇的系统中,我们还对获得催化剂有关种类的信息感兴趣,因此,用NMR 和 IR 光谱研究了氢化。的Ru(H)2(PnBu3)4被用作催化剂由于在NHex3 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这对于催化剂回收必不可少的,从容易获得的起始原料用简单的一锅法,以及它在氢化中良好的活性。对 CO2 加氢几个实验的钌四(膦)配合物进行了研究和理论研究, 11并提出有关活性催化剂的一些建议。CO 作为活性催化剂物质的配位体已普遍排除,由于 CO 加入到反应混合物中强的抑制效果。然而,可以

8、使用二氧化碳加氢条件有选择地制备钌羰基配合物。在这种情况下,甲酸或甲酸铵作为羰基化试剂。这些配合物可以在原位描述其特征,并且也可用于 CO2 加氢。文献报道了相互矛盾的结果启发我们去研究我们的条件下形成的钌物种。具体地,我们研究了 CO 的复合物。我们发现,在 THF 或甲苯中,当在室温下加入到溶液Ru(H)2(PnBu3)4甲酸本身作为温和羰基化剂。溶液中络合物1 的特征通过 1H 和 31P NMR 和 HRMS(ESI)光谱显示,并且结果和文献中给出的数据一致。在红外光谱检测下 CO 的信号在 1917 cm-1 是强吸收峰。化合物 2 只能在溶液中显示,因为当反应溶液在真空中被去除时,

9、在释放 CO 2下它分解为 1。配合物 2 在 1 H NMR 谱中 d =-7.8 ppm 时有两个三重峰和在 31P NMR 谱中 d =19.1 ppm 有一个双重峰和在 d =1.0 ppm 时一个三重峰,和所提出结构 2 一致。甲酸加入到Ru(H)2(PET3)4的甲苯溶液中,观察到相同的反应。用Ru(H)2(PnBu3)4作为催化剂,在液 - 液系统 NHex3/2-甲基-1,3-丙二醇中,二氧化碳的氢化一小时之后,通过 NMR 光谱胺相中也能检测到配合物 1 和 2。与此相反,用 NMR 光谱在二醇相中没有发现钌类。仅在非常高的催化剂负载量下用 NMR 光谱在二醇相检测少量的 2

10、。当在原位使用一个协议并以RuCl2 (cod )2和 PnBu3(cod=1,5-环辛二烯)的混合物开始,16 小时之后胺相经 IR 光谱,检测到 2 的 n(CO)信号仅在 1908cm-1。当进行逆反应也可以在的胺相发现相同类别,即Ru(H )2(PnBu3)4作催化剂和 2-甲基 1,3-丙二醇作溶剂, HNHex3 HCOO分解。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在三烷基铵甲酸盐分解成 CO 2 和 H 2(逆反应)中,CO 2 加氢的条件下以及当纯甲酸中加入惰性溶剂,钌四(磷酸吗啡)络合物形成单羰基配合物。当二氧化碳加入到反应溶液中此图发生变化。有 2.5的 CO存在的Ru(H)2(PnBu3

11、)4作催化剂时,没有甲酸形成。在反应之后胺相中用 NMR 和 IR 光谱检测,发现是二羰基配合物Ru(CO)2(H ) (HCOO )(PnBu3)2和 2 当量的游离 PnBu3,而不是化合物 1 和 2在溶液中用 NMR 和 IR 光谱检测到化合物 3,由于高沸点的胺溶剂作为纯化合物的分离是不可能的。在 1 H NMR 谱中检测氢化配体在 d =-5.5ppm 三重峰(用两个当量的磷原子分配给顺耦合)和甲酸盐在 d =7.9 ppm 有一个单峰。31P NMR 谱中所述的 PnBu3 配位体在 d =26.7 ppm 和在游离膦 d =-32.9 ppm 都显示出一个单峰。在红外光谱中 N

12、(CO)信号在 1952 和 2036cm-1 相同强度下有两个强的吸收带。出人意料的是,如果在不存在 CO 2 下加入过量的 CO(如 1:1 的合成气) ,只有单羰基 1 形成。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进行检测既没有 2 也没有 3。在游离的膦配位体存在下用甲酸配体来稳定二羰基配合物 3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介绍了使用均相钌催化剂催化 CO2 加氢制备甲酸新工艺。这个过程需使用的胺如 NHex3 代替常用的 NEt 3 向不利平衡移动。加合物如 NHex3FA 则是有利的,因为它们可以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热裂解,从而使所形成的甲酸分离。甲酸及这些胺相互作用的量热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在氢键

13、溶剂例如二元醇的存在下该系统仅提供足够的反应焓,使 CO 2 加氢反应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其最有可能来稳定 FA 胺加成物。如先前已提出在催化循环醇的参与下,可能发生但不是强制性的。当我们还表明,当使用高碱性的烷基膦配合物,如Ru(H)2(PnBu3)4或Ru(H )2(PEt3 )4作为催化剂,研究 CO 2 加氢下所有情况形成的相关羰基配合物。对于这种高度富电子的过渡金属络合物来说甲酸和它的加合物是良好的羰基化试剂。这些结果涉及到这类钌催化剂催化 CO 2 氢化的所有先前提出的机制,其并不包含这些物种。实验部分根据文献方法改进制备 Ru(PnBu3 )4(H)2。在 SV01 玻璃反应器中(约1L)中进行反应,用 Mettler-Toledo RC1e 反应量热器测量热, 。在典型的实验中,向反应器中加入溶剂或胺,并加热到所需的温度。然后将反应物用计量泵加入。加料完成后,继续搅拌 30-60 分钟。得到的热流量,反应热和热容数据。除了用量热法测得还可通过 IR 光谱(配备有 SICOMP(注册商标)的 Mettler-托莱多的 ReactIR(注册商标)的 ATR 探针)同时进行监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