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观后感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273085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观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观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观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观后感(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BBC 纪录片艺术的力量观后感一即使在 BBC 的一众 艺术类纪录片中,这套 8 集的【艺术的力量】也绝对出类拔萃。跟很多同类片子四平八稳的访谈风格不同,这个系列采用真人演绎、现场还原的方式,配上精到的视听语言和 Simon Schama 个性化且极富感染力的讲 述,每一集都超级震撼,实在是讲述杰作的精彩纪录片,不容错过。每集的开头,讲述人都从某件作品入手,提出一个疑问,然后在一个短暂但异常华美的片头之后,答案慢慢从艺术家的生平和其精神的激荡中浮现。更为强悍的是,根据具体内容的差异,每集都采用不同的视听风格和结构方式,难为制作者了。 内容上,如其名所示,“艺术的力量 ”,更准确的说,是艺术的冲

2、 击和震撼力,所以这其中没有优雅和谐的文艺复兴大师,没有恬静安适的传统风景画家,8 集 8 位,全是血脉贲张的狂人,在世时,或者已享有盛名,或者尚不为世所容,但其最好的作品都跟用来点缀和装饰的情调无关,而是为了震惊世人,SHOCK! 显然,首集绝不会是同时代的卡拉奇,而铁定是脾气暴烈、不可一世的杀人犯卡拉瓦乔,一位首次让底层人物形象出现在经典题材画作上的恶魔,讲述集中在卡拉瓦乔内心飘荡的魔鬼和天使,一场持久的争斗,罪人和救赎不是教堂里富丽堂皇的大师画作,而满布着现实的惊惧和血腥。 接着是伦勃朗,17 世纪荷兰俗世荣光的记录者,但让他真正伟大的,不是对虚矫美好的记录,而是真实的丑恶。和商业时代对

3、应,这一集的节奏相对要轻快一些,但底下的阴郁一如既往。 第三集是柏尔尼尼,大理石罗马的主要设计师。巴洛克时代,竞相邀宠,彼此拆台(主要是他和博罗米尼),争风吃醋,大肆铺张。柏尔尼尼的雕像饱满、热烈、情欲旺盛,本集一开头,讲述人说到一位法国的参观者,“如果这就是神圣的 爱,那我再熟悉不过了。” 特纳的第四集,也显然不会是着重那个享有盛誉的传统风景画家,那个特纳师承自克劳德洛兰,描绘着静谧优美的英国田园风光。通篇讲述的,是另一个特纳,出身底层,困扰,不安,画笔恣肆,惊世骇俗,但保有着艺术家的激情和良知。 达维德(这个 DAVID 是法语的姓,很多地方翻成大卫,不准确)的第五集可能是其中最强悍的,因

4、为背景是铁血峥嵘的法兰西革命岁月,法国佬以再生的罗马人自居,腥风血雨,风云激荡。这一切都反映在达维德的画作上,从罗马题材到现实革命,再到飞扬的拿破仑。这里会有一点意识形态上的小分歧,国内的教材当然都把他说成是进步革命的桂冠诗人,而事实上他免不了有红顶画家见风使舵的一面,还有对革命的褒贬,片中有句台词,“(【 马拉之死】)后面可以是斑驳的墙壁,也可以是无尽的虚无。” 梵高集因为有他的家信打底,主要分两个场景,一个是梵高在幽暗逼仄的小屋内自言自语,不见天日,另一个是广角拍摄的金色原野、炫目阳光,一如梵高转瞬即逝的悲惨生活和激励后世的不朽之作。片中说,在梵高这里,“艺术取代了宗教。 ” 毕加索集没人

5、来扮演他,取而代之的是轰炸场面的黑白纪录片。本集的主线是,一个宣称要砸毁一切传统标准的现代主义大师,如何在特殊年代重新找回艺术震人心魄的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在毕加索这里,至少曾经克服过形式玩闹和孤芳自赏的毛病。 最后一集讲的是罗斯科,一个在消费年代试图给日趋麻木的日常生活找回震惊体验和神话意味的反抗者。他的画我看着有点像是彪悍版的蒙德里安,但片子告诉我错了,他根本就不是蒙德里安那样的神秘主义者。这位俄裔美国画家经历过哥萨克和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紧接着面对的是永无节制的文化工业、消费快感、安迪沃霍尔,还有摇滚乐 ,在他看来,这无异于又一场屠杀。他说,在过去一穷二白的岁月,艺术没钱,但人们反而可以

6、无所顾忌地追逐自己的理想,如今,一切都成了约定俗成的商品,还有所谓艺术的力量吗?所以他断然拒绝了相当于今天 250 万美元的报酬,不想为纽约四季餐厅作画。很难跟人介绍罗斯科那些浓烈的色块,我们更熟悉更习惯的是早就熟视无睹的波普和招贴艺术。这一集开头提出的疑问是,艺术到底具有怎样的力量,能改变我们,改变世界吗?最后的回答是,不可能! 二片子是从对毕加索早年作品的回顾开始,在那些时候,毕加索沉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用自己无语伦比的天赋以及技巧来颠覆他所继承的传统。比如美,比如历史。裸体女人的魅惑在传统中多少带着神秘与魅惑,而在亚维农的少女中,它却变成了站成一排展示裸体的妓女。单手牵马的将军的手曾是标

7、准的权力描绘,在毕加索的旷野男孩儿中,同样的单手与随意却被抽取了历史与空间。他多么熟悉他先前的伟大画家们对各种元素反复和熟练运用,可是毕加索却坚决说:不!现在,形式大于内容。 这个时候的毕加索可不是画得出 Guernica 的毕加索,他才懒 得管政治。他的朋友说:“ 毕加索,那可是我认识的跟政治最不沾边的人了。” 但生活的节奏还是要快过艺术,毕加索再次回到西班牙,跟他的新情人一起,见证着 30 年代西班牙残留的斗牛场的血腥。死亡的人或牛,血腥的气味。这景象对他而言实在难以忘怀。1937 年的格尔尼卡,轰炸机从穿着布衫或带着礼帽的人们头上飞过,几乎是“不经意地”(”almost casually

8、”)扔下几颗炸弹。这是一个黑色玩笑吗?母鸡在错误的地方下了蛋?这里可不是战场。可生活才没空去琢磨这些玩笑,格尔尼卡只知道自己一下子从白天进入了黑夜,烟雾弥漫,房子着了火。黑白的世界印刷在黑白的报纸上四处传送,是想留下这一刻,还是仅仅想复制这黑与白?我们不知道毕加索是否也在看到这照片的时候考虑过这问题,我们只知道:他决意创作他的格尔尼卡,那老早答应了世博会的约稿,却久久久久没有任何头绪的与当下的政治世界直接相关的杰作。奥,他知道,这会是个杰作,只要他能够完成的话。 Simon Schama 对格尔尼卡评语是:毕加索再一次颠覆了艺术 不久前由他重新定义的现代派艺术。这一次,毕加索不再刻意拒绝历史,

9、相反还伸出他强壮的手臂,要用他手中的画笔重新承托起那沉甸甸的传统。他可没办法忘记普拉多美术馆里那些旷世的珍藏,那在战火中遭受着灭世的命运的珍藏。他也没办法忘记自己的祖国最伟大的画家 他自己的先驱者和珍视者戈雅。他们都在说:看,这是战争。不是吗?毕加索仍然是立体主义的大师,可是这一次,在格尔尼卡中,他挽救了立体主义潜在的分崩离析的命运。他为它们重新注入生命的整体性,注入自己的爱与恨,憎恶与自责,坚持、绝望以及救赎之歌。 就如同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一样,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一边巧妙地隐藏着他自己,一边无畏地探索着他自己。情人、情妇、孩子、母亲、格尔尼卡、自然、鲜血、受伤的马、疯狂的牛、拿蜡烛的人所有的形

10、象以及他们一起牵扯起来在他心里头奔涌的感情,毕加索都不放过。他睁大双眼朝自己最痛的地方的地方走过去,把他们画下来,一笔一笔,一点一塑形。他如此深刻地体验到了战争,只因他如此深刻地在自己身上 自己的全部身心 体验到了人性,完整的、无暇的、永恒的 也是无比脆弱的 人性。Schama 对毕加索创作过程的一点 评论我印象极其深刻,他称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初期的微小希望,随着创作的进行和深入便坍塌成了巨大的绝望和悲哀。那可是深深地怀疑?那可是沉痛的发觉人自身的脆弱与不堪一击?那可是悔恨或者无能为力之感?这可部真是鸿篇巨制。BBC 对格尔尼卡的描绘以倒地的士兵结束,他的伤口里开出小花,镜头又移动他摊开的手

11、掌中,里面写着画着救赎的纹记。(这纹记也曾在戈雅的五月三日的枪杀中出现,微小,但清晰。)而整个画面最为夺目的,是格尔尼卡的上空,那冷酷的、人造的灯泡眼睛,以及在它右侧,像拳击一样从无中伸出来的持蜡烛的壮手臂。谁会胜利呢?对毕加索来说,这也许并不是一个开放式的答案。善良对邪恶,其中一方必胜,然而我们却无法忽视任何一方。 “在战争面前,艺术家唤醒我们 的良知与不安。别忘了这时代的冷酷病:那些人假装什么也没看见,整理衣冠,安详地踱过这二十尺,移动到另外的艺术花园。毕加索撕开疮疤组织让我们流血,让我们辗转难眠。他如颁下命令,一字一顿在你耳边念出人性的律令,如果你仍愿遵守。这毕加索已经不是原来的毕加索了

12、。(Pablo Picasso is now an artist transformed.)” 只愿这影片别又成为新的催眠曲。人们关掉电视,就像他们闭眼不去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那样。三记得钱钟书先生有一本书写在人生边上,因此我想到人生是有边的,而且也常常有一种边缘的感觉,就象小时候拿个瓶子去捉蝌蚪,总有那么几个小家伙游走于瓶口处,一不留神就溜掉了,现在想起来,觉得它们应该是幸运的,它们会有机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青蛙,当然也可能是癞蛤蟆,但从概率上说会存在出现王子的可能;而瓶中的是我阶段性的宠物,最终夭折,如果也用概率来说,百分之百。 这样的情形似乎与现代的社会生存守则大相径庭,我们觉得在那个发着亮

13、光的高高的写字楼里聚集着,会有一种安全感,归属感,进而自豪感,如果被更小的空间所包围则会激发出成就感,似乎那个大大的玻璃瓶子让我们感到了久违的温暖。 现实的印象 深夜看了几幅油画,伦勃朗的,还有梵高。 当思想扩张的时候,需要主义的规范;当艺术繁荣的时期,又需要派别的分类;因此伦勃朗被称为现实主义,印象派,梵高比他年轻,为后印象派;只是他们活着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关于现实的主义,画画的时候也没有用好手中关于印象的派,不然不太好理解伦勃朗的破产、梵高的自尽。 另一种解释也许是他们都游走于人生的边缘,放着阿姆斯特丹的奢华、巴黎的繁浮不入,非要反其道而行之,以至于把自己的轨迹直接甩到了身后的那些世纪。

14、 现实的画面如同一面镜子,映得出我们眼见的世界,而印象则是我们对现实世界在画面上的反映,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不得不接受,后者不得不选择,而选择的效果是有差距的,表现为距离现实的远近,近的叫作品,远的叫伟大的作品。 行走于现实边缘的伦勃朗和梵高,在近现实的角度,为我们带来了超现实的印象,即为不朽。 温柔的单纯 来源于伦勃朗的一幅画,斜倚在门栏上的女佣。较之以往,从风格上来说并无大异,同样的唯美、写实与细腻,但变化已然初露端倪,其选择的视角、关注的主体从权势贵族转向市井平民。不知道为什么,在当时的阿姆斯特丹,在当时的伦勃朗所处于的被推捧的状况下,他所做出的这样的选择。他看到了什么?他发现了什么? 从

15、奢华富丽的人群中走出,从精美华贵的包裹中剥离,也许他看到了繁腐的侵蚀,雍容端庄、正襟危坐下的贫乏;也许他发现了刻意低调下的跋扈,油光粉饰下的乖张;这些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知的仅取决于我们的所感,从这幅沉静的作品中所看到的纯真、温柔与丰润。 虚浮总是弥漫在各个时代的上空,偶然的一丝微风划过,揭去了并不坚实的伪装,从一双独具审美视角的眼中,发掘出角落里瑟瑟发抖的单纯的美丽,一瞬间,跃然纸上的便是这份内在的平实所带来的精致的艳丽,以及那份不再是金色的光芒。 燃烧的理念 至此之后的伦勃朗,变了,人们觉得他越走越远了,人们觉得他的技艺在衰退,人们觉得他脱离了本是属于他的辉煌的本应步入巅峰的轨道。于是他开

16、始资不抵债,他破产了,他开始被穷困所滋扰。 然而,此时他为自己所画的自画像,我们看到了什么?那金色的光芒,四射出的辉煌,伦勃朗俨然如同一位君主,一位画界的帝王。他的画不再精琢,不再纯澈,不再像一面明镜透映出我们理所当然的想象。技艺是不会退化的,只有思维的停滞。因此,此时的伦勃朗他看到了我们所看不到的也不愿看到且终会被看到的真实的影像。 这一点与梵高的情况并不一样,梵高在表现他所看到的景象,我们需要从他的作品中去找寻他的意向;伦勃朗也表现他所看到的影像,他把答案放在作品中揭示着我们的表象,以至于我们难以接受,因为谁都恐惧会在照妖镜下发现自己的真相。 与之技艺相比,他们都不同程度地通过艺术的表现传递出一种信息,他们所摒弃的某些细节,是在诱发着变革,在暗示着某种征兆,当烈火熊熊燃起之时,无须去揣摩火焰跳动的舞蹈,也许该去思考,为何,火在烧。 时尚与灭亡 时尚这个词很有煽动力,需要我们 focus on,也就是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