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讲稿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270899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伯克段于鄢》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郑伯克段于鄢》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郑伯克段于鄢》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郑伯克段于鄢》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郑伯克段于鄢》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伯克段于鄢》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伯克段于鄢》讲稿(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郑伯克段于鄢讲稿今天要讲的是左传 ,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又名左氏春秋 。 春秋大家都知道是孔子作的,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春秋左氏传这个“传”字,咱们大家看到这个“传” ,很容易想到的是传记,但在这儿显然不是传记,而是“注释”的意思。春秋左氏传意思就是,一个姓左的人对春秋所作的注释,解释。春秋出来之后有为它做注释的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春秋三传” , 春秋左氏传是三传之一,其他两传是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 。春秋左氏传据说是左丘明撰写的,但是不是左丘明现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 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它文

2、笔优美,文辞简练。这部书所记事迹上起周宣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 805 年。书中编年记事,是用鲁国公来作为次序纪年。鲁国一共是十二位公, 左传就是按照这十二位公的次序来编写历史事迹。这部书止于鲁悼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 464 年,一共是 259 年。左传主要记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史事和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一共是三十卷,十九万余字,内容涉及了:兼及西周时期部分史事和夏商以前的古史传说。取材甚广,包括各国旧史口碑传说等等。所以它是今天我们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最重要的典籍之一。2左传的通行本,有清阮元刻的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本,比较容易懂的注本是当代人杨伯峻先生注的,叫春秋左传注 ,1981 年

3、由中华书局出版。咱们学习左传最重要的参考书,就可以选择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 。今天咱们要学的左传的篇章,题目是郑伯克段于鄢 。这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也就是左传最开始的一段。这个标题是后人所加的,因为编年体史书里是没有标题的。这篇记述了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两个人争夺君位的情况,它反映出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贵族之间矛盾的加剧。这篇文章也刻画出郑庄公的伪善的面貌和阴险的手段。下边开始看正文,我先给大家念一下第一段:这个就是第一段下面咱们逐字逐句的分析第一部分第一段:“初”就是当初的意思。这是左传追记往事的习惯用法,在这儿是指郑伯克段于鄢之前的事情。郑武公姬姓,名掘突,他是公元前770前 744 年在

4、位。庄公就是郑庄公,郑庄公是前 743前 701 年在位,郑庄公是伯爵,所以称郑伯,他是春秋初年势力强大的诸侯。这个“共”字在这念 gng,共叔段, “共”当时是一个国的名字,在现在河南的辉县。 “叔”表示弟辈的排行, “段”是真正的他的名字。3因为共叔段最后逃到了共国,所以后人就把他叫作共叔段。“叔”就是咱们古代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就是伯仲叔季。比如孔子就是孔仲尼,所以文化大革命管他叫孔老二,因为他是伯仲叔季,是仲,这个叔呢应该是老三。这个以排行为名字的习惯,其实以前在中国还是比较多的,像咱们很熟悉的水浒里面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他们都是以排行为自己的名字。现在在中国好像这种习惯,用

5、排行作名字的倒不是很多见。倒是日本很多见,比如著名的演员叫寅次郎,寅次郎的故事就是日本电影的名字。还有一个动画片叫龙子太郎,还有更早的姿三四郎,这些名字里面它都是用排行,但是中国古代它一般不用一二三四,而是用伯仲叔季。第二部分第二段及莊公即位:及,到。 即位 ,就位,登上君王的位置。为之请制:姜氏向庄公为共叔段请求给予制作为封邑。制:地名。为 (wi) ,介词,替,给。公曰:“制,岩邑也。 岩(y n)邑:险要的城邑 。邑,城邑。本义指人口聚居处,不论大小或人口多少。面积大、人口多的城邑为大城邑,较小的为中等城邑,更小的为小城邑。本篇“制,岩邑也”, “ 佗邑唯命 ”、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6、”等句中的“邑”字都是指大小不一的城邑。敝邑是谦称自己的国家。虢(u)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叔,又称虢公,季历(周文王之父 )第三子,文王之弟。虢叔4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就以郭为姓氏,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叔和虢仲都被封为虢国国君(虢国为周代诸侯国) , 其中一个被封在雍地,称作西虢,另外一个被封在制地,被称作东虢。后东虢被郑国灭亡。 因为“制”原来是东虢国的领土,东虢国被郑武公所灭, “制” 就成了郑地。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于是。佗邑唯命: 佗:“他”的异体字。 “唯命”:“唯命是听”的省略。 “唯是” 是宾语前置的

7、固定格式, “唯” 是语气词, “是”复指前置的宾语。句意:其他的城邑惟命是从,即只听您的命令。请京,使居之。京,地名。离国都约四十公里。郑武公去世后,姜氏马上提出要求将制邑封给共叔段的请求,郑庄公虽没有答应母亲的这一要求,却给了母亲一个台阶,除去制以外城邑,都可以封给弟弟。郑武公与郑庄公对待姜氏提出的要求,所采取的态度是不同的。这与一个是夫妻关系,一个是母子关系有相当大的关系。郑庄公既要考虑不得罪母亲,又要竭力维护自己的政权。他不愿把制邑封给弟弟的真实原因何在?庄公正式登基后,武姜要给小儿子共叔段争取到发展势力的根据地,请求将共叔段分封到制邑去。庄公婉转拒绝。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应允。庄

8、公以虢叔的死为理由拒绝了将“ 制邑” 分封给弟弟,看似对弟弟的关心,实则是有其政治目的。据考证, “制” 即为现在河南的荥阳5市,是通往关中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一旦落入他人之手就会危及到自己的政权。如把制邑分封给他,无异是纵虎归山,自己鞭长莫及,无法对其控制。而“京邑” 离国都只有四十里,便于安插卧底时刻监视共叔段的行踪。谓之京城大(ti)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大,通 “太”。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 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第三段祭仲曰: 祭仲为郑国大夫。大(d)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国中,

9、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大(di)夫( fu) ,指医生。都城过百雉(zh):都邑的城墙超过了 300 丈。雉:计算城墙的单位。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都,本义是大邑。次于国都,等级高于一般邑的城市。但大小也不一。用作动词,则指建都。如“都于洛阳” 。汉代以后,凡大的城市都可以称“ 都”,京城称“首都” 、 “京都” 。城,本义是城墙。如本课。用作动词,指修建城墙。如小雅出车 “城彼朔方。 ”是说在那朔方筑城。 “城”、 “郭” 二字虽然都指城墙,但有分别,里城叫“ 城” ,外城叫 “郭”。引申为城市。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为何城墙的大小

10、会引起祭仲的警惕呢?因6为城墙大,就意味着城邑大,人多势众。春秋时代,受封的人在自己的封邑里拥有独立的赋税和军队,俨然一个独立小王国。难怪祭仲要为国君担心。先王之制 :先王,前代君王。大都:大城市的城墙。不过参国之一: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参,三。国,周代国指诸侯国领地。上古 “国”又指国都。先秦“国人” ,一般也并非全国之人,而是指国都的人。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 “五分国之一” 的省略。小九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 “九分国之一”的省略。周代城市城墙大小的规定:周天子国都的城墙最大,540 雉;诸侯国都的城墙为 900 丈,也就是 300

11、雉;大都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就是 300 丈即 100 雉;中都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也就是 180丈即 60 雉;小都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也就是 100 丈约 30 雉 。 (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一个城邑,若是城墙超过了一百雉(即 300 丈) ,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而现在共叔段居住的京这个城邑的城墙超过 100 雉,规模已经超过了定制,不符合制度所规定的了,您以后将很难受。今京不度: 不度 ,不合法度。 7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君將不堪: 不堪 ,受不了。堪,能忍受,能支持。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 焉,疑问代词,哪里。辟, “避” 的古字。“焉”

12、 字的基本用法:兼词:兼“于” 加 “此”的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 例如: 虢叔死焉。 (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如: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 ) 愚公移山 语气词:如:南方有鸟焉。 荀子劝学對曰:姜氏何厌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可以把宾语提前,然后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加 “之” ,从而构成一个固定的宾语前置的格式。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再看两个例句: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厌,现代义指憎恶、讨厌;古代义指满足,也有憎恶、讨厌义。不如早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无使滋

13、蔓:不要让他滋长蔓延,这里指发展自己的势力。 “无” 通“毋”,不要。蔓,難圖也:图,图谋,谋划,这里指想办法对付。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蔓延的野草还不能除掉,何况您那8尊贵的弟弟呢?犹,副词,尚且,还。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做不义的事,必定自己垮台。毙,上古义是倒下去。 左传用毙 23 次,大多与死无关。有几次“毙” 后的人还会说话,可见没死。汉以后才有“死”义。用于抽象义,则有垮台或失败的意思。子姑待之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姑,姑且。之,代词,指共叔段自毙之事。这段主要表现兄弟冲突,显庄公伪善。同学们,刚才咱们讲了郑伯克段于鄢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给大家讲了重点的字词,现在,

14、我把这两段翻译一下。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取妻名叫武姜,她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是难产,使武姜受到惊吓。所以给他取名“寤生” 。这个“寤生” ,其实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难产。于是讨厌他,武姜喜欢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等到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邑,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关口,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地方唯命是听。姜氏请求“京” ,庄公让共叔段住在那里,因此,共叔段被人们称为京城太叔。这是第一部分的译文,第二部分译文。祭仲对庄公说,凡是城市的城墙周长超过三百丈的,就是国都的祸9害,先王规定的制度,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能超过国都的五

15、分之一,小城市,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京不合法,不合规定,这不符合先王的制度,君王将无法忍受。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做,我到哪里去逃避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会有满足呢?不如及早处置她,不要让她的势力发展。如果共叔段的势力发展起来,就难于对付了。蔓延的野草还不能除掉,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己摔跤的,您姑且等着瞧吧。从这两段咱们可以看到,在统治阶级内部,为了权力,连亲兄弟之间,也是像仇敌一样,互相矛盾很深。做弟弟的,想和哥哥夺权,做哥哥的,看着弟弟,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还说,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就是冷眼旁观他的弟弟,越来越犯错误。第三

16、部分第四段“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而”这是古汉语里边,很常见的一个固定搭配,意思就是不久。“大叔”就是共叔段。 “命西鄙、北鄙” ,这个“鄙” ,咱们大家都知道,是偏远地区的意思。就是遥远的边邑,遥远的小城市。咱们以前学的,在中学的时候学过为学 , 为学里面有“蜀之鄙有二僧”这个“鄙”的意思,就是蜀地的偏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所以这个“鄙” ,是偏远之地的意思。“西鄙、北鄙贰于己” , “贰于己”的意思就是指,原来属于庄公管10辖的边邑,同时臣属于共叔段自己。这个“贰”就是两属,臣属于两个主,既属于庄公又属于共叔段。“公子吕曰: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 ,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 “欲与大叔” ,“欲”咱们都知道是想的意思, “与”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