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考点练实用类文本专项阅读(一)

上传人:黑*** 文档编号:182351070 上传时间:2021-05-1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7.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考点练实用类文本专项阅读(一)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考点练实用类文本专项阅读(一)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考点练实用类文本专项阅读(一)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考点练实用类文本专项阅读(一)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考点练实用类文本专项阅读(一)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考点练实用类文本专项阅读(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考点练实用类文本专项阅读(一)(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考点练 实用类文本专项阅读(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題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

2、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材料二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

3、怎么表达才动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

4、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摘编自辽宁日报)材料三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

5、新诗?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

6、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在中外诗歌的评

7、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囯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

8、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C.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

9、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D.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作出不恰当的评价。(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D.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处于高峰期后的“熟透”阶段,现代新诗处于生长期,二者不可比。B.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

10、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C.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的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依然不够成熟。D.新诗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4).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应如何评价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的发展形态,当下正在经历重新部落化的过程,占据主导地位的媒介从口语、印刷媒介转向电子媒介。传统部落由空间、语言和地理位置决定,这一时期由于时空边界难以打破,交流

11、和信息传递只能在特定的物理空间范围内进行,人们的感官觉知处于平衡的状态;文字和印刷技术的出现,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被打破,文字、书籍使得人们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去部落化时代,理性、逻辑、单向性和阶层化的社会心理逐渐形成;然而电子媒介再次打造了一个时空同步的世界,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恰恰是通过人们各种感官同步互动而实现,人们重新回到了部落化时代的感官同步时代。个体的能动性被不断释放出来,传统的宏大叙事和权威叙事被打破,部落化的微小和个体叙事再次回归到重要位置。不同于都市,乡村社会始终是一个情感有机共同体。共同体中“尽管有种种的分离,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

12、然保持着分离”。在数字时代,将乡村作为共同体,为生活在其内种种分离的不同成员提供了彼此博弈、合作、共赢的平台,使得曾经的乡村统治转向了社区式治理。建立和完善数字时代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也是最难突破的环节。从依靠乡绅治理、行政管理到法治约束,乡村治理体系关系着社会结构的稳定、社会关系的建立、社会权力与各种资源的分配。过去,乡村管理是垂直式的,缺乏双向反馈机制,共同体内部的各个主体之间未形成有机联结,结构单一曾一度由于信息不透明和不公开,乡村社会中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体缺乏沟通、互相猜疑,这不仅增加了乡村治理成本,也增加了治理难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为改变此种现状提供了绝佳的

13、机遇。互联网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沟通交往的媒介,是实现信息最充分共享的天然桥梁。它加快推动了政策公开和信息透明,同时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工具为不同主体间沟通对话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在数字乡村建设现实中,2019年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向全国推广的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小镇,在政府、村委会、企业、社会组织、学者、村民等各方协同努力下,展开交流对话,推动了各方的了解与理解,充分调动了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建立了法治、德治、村民自治相结合的现代治理体系。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引擎,源源不断提供乡村振兴的动力,市场化不仅激活了当地农业经济,而且将传统部落外的土地、人和乡土文化再次联结起来,具有显著“

14、重新部落化”特征。信息时代多元主体的治理体系不仅发挥了农民的自主性,也使得个体与政府、企业在治理权力的博弈中实现了动态平衡。建设数字乡村需要将一元化的乡村统治转变为多元共治的社区式治理,为不同主体提供在乡村振兴中积极作为的空间;同时不同主体本身也要深刻理解在历史长河中以及在当下数字化时代乡村基于中国人的意义,从而在互联网构筑的新环境中不断凸显传统乡村社区固有的多元共同体意义。(摘选自“重新部落化”新媒介赋权下的数字乡村建设)材料二:目前我国有9亿多网民,不到三成来自农村。数据显示,到今年3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怎样缩小城乡之间

15、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让互联网世界变得“更平”?近日,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部署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希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应该看到,近年来“数字十乡村”已经展现出广阔前景。截至2019年10月,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网络触角的延伸,跨越了崎岖小路,连通了深山沟壑。在短视频的风靡和直播间的热闹里,正宗土货和好山好水让越来越多人“种草”;在数字化资源的流动过程中,村里的书屋和学校“搬”来大城市的博物馆、千里外的好课堂。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繁荣乡村网络文化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正当其时。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数字乡村不是智慧城市的

16、复制版,要因地制宜、精细探索不同类型乡村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方式。我国农村地区广袤,资源禀赋、人口结构、认知水平、消费能力迥异。山高坡陡的偏远地区怎么建设?语言文字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怎么推广?这些都是摆在数字乡村面前的课题。反过来看,利用好各色各异的乡土风情,又能为数字乡村增添不同风味,最终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在“未开垦”的广袤乡村,数字化建设仍需落地生根;在“已播种”的地区,数字化建设还要继续挖掘潜力。当互联网的因子撒向更广阔的土地,信息化成为田园牧歌的生活常态,数字乡村的美丽图景可期。(摘选自精细开垦数字乡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随着社会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