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矛盾性 (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225943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曹操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矛盾性 (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曹操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矛盾性 (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曹操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矛盾性 (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曹操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矛盾性 (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曹操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矛盾性 (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曹操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矛盾性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曹操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矛盾性 (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论曹操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矛盾性摘要:曹操的在文学中的地位丝毫不逊色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现在的学者研究曹操的诗歌的过程中,偏重于研究曹操诗歌的文学史意义,对曹操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的研究明显的少于对其文学史的研究。 在本文中通过分析曹操的诗歌来分析曹操内心的思想情感,分析曹操内心中的矛盾性,以及矛盾性所表现的几个方面,通过对曹操诗歌的把握,以史学为参考,来分析曹操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矛盾性。关键词:矛盾性;生命意识;建安风骨引言曹操的诗留传下来的 20 余首,多为四、五言句的汉乐府类诗题。曹操戎马一生、横槊赋诗,其诗章非吟自军旅之事,既发自军旅之情,凝聚着政治家的豪迈、军事家的壮烈、文学家的神

2、采与诗人的浓缩。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创始者和精神领袖,成为建安文人的典范,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操诗歌慷慨悲凉,表现出了浓重的悲情意识,同时曹操的诗歌由于自身和当时社会原因也表现出了浓重的矛盾性。众所周知曹操的文学形象是矛盾的是复杂的,用易中天先生的话来说:“曹操的脸从多彩变成惨白”正式这种对这种矛盾性最形象的表述。当然我在这里论证的矛盾性不是特指曹操的功与过或者说曹操到底是一个英雄还是一个奸雄的讨论,而是分析曹操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性。曹操的诗歌不事雕琢,慷慨激昂、感人肺腑。在钟嵘的诗品中这样评价曹操的诗歌:“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也这样评价曹操的诗歌

3、:“曹孟德诗如摩云之雕,振翮捷起,排焱烟,指霄汉,其回翔摇意取直上下,肯乍下复高,作起落之势。 ”从前人对曹操诗歌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曹操的诗歌是其真实情感的抒发而作。很少有矫揉造作的层面在里面。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歌真挚的情感中来体会其在诗歌中而表现出来的矛盾- 2 -性。这种矛盾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对汉室存留的矛盾曹操以及曹操的父亲作为汉室的臣子,从小也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忠于天子、成就功业是曹操所追求的。但在为官过程中曹操渐渐地发现汉室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名存实亡中央政府,各路诸侯拥兵自重、黄巾起义爆发,整个华夏大地一片混乱,百姓生灵涂炭正如曹操在蒿里行中记载那样:“白骨

4、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这当然不是曹操所要的世界,也不是曹操所要的汉室。由此导致了曹操对汉室的存留就表现出了浓重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曹操想做周公成为一代贤臣,另一方面这个朝代已经无药可救,一味愚忠于此只能只能做这个腐朽的王朝的殉葬品,正如曹操在他的诗歌精列中所说: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万事万物都有它生长和衰亡的规律,人是如此一个王朝亦是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心怀忧愁呢?但曹操却仍希望自己可以“周公吐甫,天下归心?”成为一代贤臣。曹操的这种对汉室存留的矛盾心理在他的早期的诗歌薤露行中表现的最为明显:薤露行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

5、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这一首诗歌创作于董卓作乱后曹操离开洛阳逃归乡里的这段时间。这首诗客观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曹操当时的心里状态。全诗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这首诗的前八句的大意是:汉室在传到二十几代后所重用的大臣实在都是庸才,就像猿猴穿着人类的衣服。做事情知小谋强、犹豫不决。荡复了先主的基业,最终导致宗庙沦丧。主要就是指何进与袁绍不听曹操的劝诫执意命董卓进京诛杀十常侍,最终导致事件败露何进被杀,董卓趁机进入洛阳,挟持天子暴虐专政。后面八句写董卓作乱专权,颠覆了帝

6、业,焚毁洛阳、西迁长安、废立天子。这首诗歌语言简练凝重,用朴实而哀伤、简练而凝重的笔调记录了从何进诛杀十常侍到董卓作乱专权的这一段时期的自己的思想状态还有整个社会的时代状况。同时也表现出了曹操对汉室的是拥立还是废除的矛盾心理,在全诗开头曹操没有直接谴责董卓的暴行,而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东汉- 3 -王朝宗庙燔丧的原因不是在于董卓祸乱京城而是在于君主用人不当,没有尽到一个作为君主最基本的素质:任用贤能。我们知道在古代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秦晖在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 1对论语这一则的解释来看,认为“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支配,即君要像个君,臣

7、才能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才能像个子;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所以说曹操在薤露行开头对于君王的批评其实已经暗指自己有要建立一个新王朝的愿望了。但对最后曹操仍然把自己比作忠于前朝的“微子”从这前后的“心里矛盾”中可以看出曹操对汉室的存留的矛盾 2。二、对于人生方向的矛盾曹操蒿里行和对酒中所描述的那样为了拯救黎民苍生等等原因最终还是毅然决然的走上了这条成就功业但却危机四伏的人生道,曹操在踏上这条政治斗争的道路之后却依然向往着一种平静的对酒当歌的生活方式,由此而产生生活方式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生方向。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

8、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这首诗作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是时曹操已平定北方,率军南征至长江,与孙权决战。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欢宴诸将。酒至兴处,他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短歌行 。作者从全诗的第一句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疑问开始 3。全篇都充斥着作者一种愁苦与矛盾的情感 , 短歌行的前半部分表现- 4

9、 -出了曹操对“对酒当歌”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这种“美好时光”易逝的惆怅。中间表现出曹操“何枝可依?”不知道怎样才是自己所要追求的人生方向的矛盾心理。第三部分则表现出曹操想成就功业的进取心理。所以说整个短歌行可以说表达的就是曹操两种生活方式的矛盾心理。 4 我们知道曹操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正如龟虽寿中所描写的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曹操一方面认为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从而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羡慕文人可以以一种感性而潇洒的生活状态 5。

10、曹操在苦寒行中同样也有这种矛盾心理的表现, 苦寒行写于建安十一年(206)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大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诗,其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此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曹操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作了如实的记录。 6 表现出曹操对战争的厌倦心理,和“征人思乡”的情感。通过这种情感的抒发来表现出曹操的文人情怀,但作者又不得不指挥军队进行战斗,不得不为自己的功业去战斗。这在某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作者对于人生方向的矛盾。正如诗中所说:“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

11、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7。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作者处于一条艰苦卓绝使自己不断的迷失方向的小路上。用王国维老先生的话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条艰辛的小路也正预示着曹操人生的道路,曹操这条路上的迷失暗喻着自己人生道路的迷失。迷失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曹操对于人生方向的矛盾。三、曹操诗歌中对于生命意识的矛盾从东汉末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长达几百年的大乱世时代,国家战乱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生命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会消散,从三国初年就已经开始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从贵族到平民都是朝不保夕,东

12、汉末- 5 -年战乱、饥荒、瘟疫、自然灾害时刻危及着人们的生命,在后汉书的记载中:地震50次、水灾23次、旱灾24次、虫灾20次、瘟疫次11、雨灾11次、雹灾10次、大饥荒9次、山崩8次。 8 在这些自然灾害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生命转瞬即逝。曹植在说疫气中有这样的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 ”通过这一场大的瘟疫的流行足可以表现出当时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的威胁。由于生

13、命的短促,诗人们开始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活着,开始思考人本身存在的意义,曹操作为一个见证这个乱世的诗人,作为建安文人的泰斗和领袖,也必然会对生命意义进行思考 9。生命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对于如何实现生命的永恒。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这样的记载:“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 死而不朽 ,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

14、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10 这是古人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一种哲学层面的理解,古人认为要实现自身的不朽就要:立德、立功、立言。我们再反观三国时期,在曹操的时代,那个时期用孔子的观点来说,应该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到处都是战乱到处都是尔虞我诈。的确在三国这种乱世保持一种所谓的高尚的品德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曹操也没有这样做。放弃立德,转而立功和立言。但是单单的立功和立言就没有所谓的矛盾性存在了,然而曹操也受到了另外一种思想的影响,那就是:及时行乐。这是战乱时期产生的两种极端思想的另外一种,这样一群人逃避现实,空虚、壮志难酬,没

15、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社会,也无法让自己融入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大潮中,因此就产生了逃避思想。这俨然是当时另一种社- 6 -会思潮,很显然曹操也受到了当时的那种思想的影响,例如曹操的气出唱:“华阴山,自以为大。高百丈,浮云为之盖。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玉女起,起舞移数时。鼓吹一何嘈嘈。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乘云驾龙,郁何务务。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来者为谁?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乐共饮食到黄昏。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这是曹操的一首游仙诗,曹操游仙诗最大特点为其写作出发点与他人不同,屈原因君王不信任他,而有被弃於世之

16、感,对世事失望不已,满腹牢骚无处宣洩,只好藉远游幻想发洩内心之不平,故其诗中充满消极出世及沉郁激愤之情,曹操位极至尊,睥睨群雄,故其思想基调与他人不同,他并非求神仙之道以避一死;乃因年华老去,盛年不再,而其理想却尚未完成,内心忧虑不已,发出功业未就,时不我予之感,因此冀望能如仙人般长寿,争取更多时间以达成其治世理想,其态度为奋发进取,积极入世,借游仙抒发积极治世之态度,表现出了曹操对于生命的虚无感和面对乱世,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的是仙人宴会的场景,以此来表达自己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结 语综上所述;曹操的诗歌朴实而富有激情,慷慨悲凉的诗句中表现出了浓重的矛盾性,余冠英在论及曹操诗歌的特点时说:“作者感慨很多,而这这种感慨是对民间疾苦的同情或对建功立业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怅惘”曹植的诗道:“烈士多悲心”曹操的感慨就是烈士的表现。这种悲心源于对人生矛盾。曹操将这种矛盾注入于在诗歌中,给人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