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210327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22013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命题人:纪少昆 审题人:语文组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瓷的文化元素中国瓷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譬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给人的感觉,这线条清新中总有些凄婉。这柳叶就不仅有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摹,还有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再如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一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大抵有花瓣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有时细细想来,这四、五、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

2、渐渐变得细致了。再譬如斗笠碗。斗笠是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斗笠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干净。不扬起脖子就可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又一种依恋的原因。还有如橄榄瓶、蒜头瓶、凤尾尊、鱼篓尊、马蹄杯、菊瓣盘、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还譬如瓷的釉色。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单色釉的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甚至比青花更接近瓷的本意。单色釉有燕支红、豇豆红。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中提炼出来

3、,是古代女子用来抹口红的。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就是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单色釉中黄釉为贵,黄是帝王的颜色。藤黄是色彩中的名贵。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有意思的是鳝背黄,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才能见到了。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沉稳。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还有青色。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色。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天之间。越窑是青瓷的重镇。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梅子青,粉青,都是刻骨铭心的气色。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

4、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的宋代汝窑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人向往。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自然的色彩。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譬如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永远的唯一。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就有了哥窑的冰裂面貌。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思。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瓷的制作。然而瓷

5、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瓷对自然的依恋,除了上述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无一不在中国人审美的范畴里。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咧或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凝聚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1不属于“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的表现的一项是( )A中国瓷的形制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的依恋,如柳叶瓶,海棠碗等瓷器多以自然景物作为形制。B单色釉具有单纯和清澈之

6、美,和青花相比,单色釉更接近瓷的本意,更能表体现出瓷对自然的依恋。C中国瓷的釉色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之心,临摹着自然的色彩,如秘色瓷的釉色临摹雨过天晴的青色。D瓷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的制作工序也少不了天意的参与,再如“窑变”产生的釉色也是自然天成的杰作。2对“中国瓷凝聚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既表现了对自然的依恋,也传达出中国人审美理想。B中国瓷的釉色可以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C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或者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一定是东

7、洋瓷。D以“斗笠碗”为例,人们喜欢斗笠的形制,是和中国人追求“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心理一致的。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从花瓣口碗的花瓣数量变化上可以看出,在宋代,人们的审美心理有了变化,有追求细腻细致之美的倾向。B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感觉,体现着瓷对自然的依恋的人心因素。C中国瓷上凝聚的天人合一思想”实则是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D文章结尾从瓷器的釉色和形制两方面说明了外销瓷和东洋瓷的特点,意在从反面说明正宗中国瓷的独特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7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6题。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

8、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彀者,射手)十万人,悉

9、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骑。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

10、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日击数牛飨士 飨:犒劳,慰劳B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保:通“堡”,营垒C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让:谦让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秘密地5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李牧用兵之道的一组是( )(3 分) 习射骑,厚遇战士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匈奴每入,辄入收保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A B C D6.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

11、李牧是赵国防御匈奴的优秀将领,他不急于攻打匈奴,而是将当地的租税都纳为军费。常飨士卒,训练士兵骑射,小心看守烽火台。这样好几年,赵国没受到什么损失。B由于赵王的误解,李牧被革职,后来赵王醒悟了,又再次起用李牧,李牧在赵王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后才就任。 C李牧到边境后,还是没有立即攻打匈奴,士兵们却愿意打一仗,在这种情况下,李牧精选了大量的战车、战马和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以及射手,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最后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败匈奴。D李牧被二次起用后,虽用兵有方,多次击退敌人,但由于他仍不听从王命,惹怒赵王,因而遭秦反间而死。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匈奴小入,佯北

12、不胜,以数千人委之。(4分)翻译: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4 分)翻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临江仙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8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借助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4 分)9下阕是否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1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 ,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 蜀道难 )(2 ) ,百年多

13、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3 )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 琵琶行 )(4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贾谊过秦论 )(5 )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7 )位卑则足羞, 。 (韩愈师说 )(8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 雨霖铃 )(9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10 ) ,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 醉花阴 )(11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莫言:把中国乡村的故事讲给世界格林“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 随着 10 月 11 日,莫言因其作品“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笔下神奇瑰丽的“高密东北乡”也一夜之间成为世界文坛最辉煌的地理名词之一。童年的莫言是苦难的,饥饿是一生的噩梦。五六岁时,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为了填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