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3课时)(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letao****18521 文档编号:181971381 上传时间:2021-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3课时)(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桃花源记》(3课时)(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桃花源记》(3课时)(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桃花源记》(3课时)(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桃花源记》(3课时)(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3课时)(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3课时)(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3课时)(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学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

2、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三、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便舍(she3)船豁(huo4)然开朗屋舍(she4)俨(yan3)然阡陌(qian1mo4)衣着(zhuo2)黄发(fa4)垂髫(tiao2)怡

3、(yi2)然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咸(xian2)间(jian4)隔魏(wei4)晋郡(jun4)下诣(yi4)刘子骥(ji4)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四、我译大家评。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2、复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A、通过加字换字的方法。B、结合注释。注释中往往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解释的。C、结合上下句加以猜测。D、增删调补。3、翻译文言文的要求:A、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B、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

4、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C、译文要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第一段:(补充注释如下)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惊异。穷:走完。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第二段:(补充注释如下)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5、(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第三段:(补充注释如下)乃:于是。所从来:从哪儿来。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

6、: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村中人)见了渔人,于是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他们,如此古义:像这样说如此今义:这样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

7、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唾液2.一词多义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志之名词,标记寻向所志为:作为捕鱼为业对不足为外人道也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3、词类活用缘溪行名词作动词,沿着。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完。未果,寻病终名词作动词,实现。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作动词,意为感到惊奇。七、拓外延伸有几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请找出来并理解,完成练习册P63第9题第四小题。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怡然自乐形容

8、高兴而满足。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六、小结今节课我们的任务有朗读背诵、归纳字词、理解出自本文的成语。同学们回去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时要提出你质疑之处,下节课我们共同来理解。七、作业翻译下面文言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此人一为具言所闻。6、后遂无问津者。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二、研讨课文内容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9、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5、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6、渔人临走时,村人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

10、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8、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三、学会质疑创造思维的培养1、全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渔人的行踪;进桃源前在桃源离桃源2、当时渔人是顺流划船还是逆流划船?请找出依据?逆流;依据:林尽水源。3、渔

11、人是第一次来这里吗?请找出依据?是第一次;依据:忽逢桃花林。4、渔人忘路之远近是因为溪流鱼多,渔人忙于捕鱼,迟迟不肯收手,还是渔人一无所获,因而不甘心,仍一路撒网而去?5、渔人再探桃花源是否言而无信?为何找不到原先做的标记?6、桃花源的社会与渔人所生活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村人说来此绝境的原因是“避秦时乱”,说明这里是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地方;村人由于长时间与外界断绝来往,因此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以至连桃源外的朝代的更替也不知道,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告诉村人,村人听了都感叹惋惜,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同时又为自己能置身事外而感到庆幸。四、教师小结: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