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81969407 上传时间:2021-05-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诊断报告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图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作为声音学习的其始课,将引领学生进入声音世界,去留心声音的事情。本课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通过听声音、造声音到探究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三个环节的活动,让学生亲历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运用假设与搜集证据去解决问题”的目标。本课的主要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提出与事实相一致的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本课科学探究能力训练的重点,将为本单元声音的传播、不同

2、的声音等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课为单元起始课。在本单元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各自具有不同的经验,尤其是一些在声乐或器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对于声音更是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的这些知识经验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对研究声音的有关问题有着极大的兴趣与热情。然而我们也发现,虽然学生知道许多发声的方法,但其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并未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且往往把发声的方法理解为声音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关注解释这些发声方法和发出声音之间具有的规律性的联系。在学习能力方面,因为有了前面我们周围的空气、冷和热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

3、对假设已不再陌生,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分析与表达,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的学生思维能力。三、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试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2、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科学知识: 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摩擦、弹拨、拉扯、敲击、吹气等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学会尊重客观事实。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

4、体发声的规律五、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瓶子、小棒、鼓、音叉等 2、学生准备: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3、演示实验:锣、棒槌、有关各种声音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虽然看不到也摸不着,然而每一种声音我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您听,传来什么声音?这些声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2师播放各种声音的课件,学生倾听。 3学生自由发言。4小结:许多声音不管它们来自哪里,都能够为我们传递信息。【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身边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无所不在,声音时时伴随着我们,知道声音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二)想办法制造声音 1提问:(出示保鲜袋)你有什

5、么办法可以使这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呢?【设计意图】这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和发声物体的多样性,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 2学生活动。3学生汇报。(搓、拉平后吹、摩擦、弹击、放气、撞击等) 4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用什么办法发出声音?5学生活动、汇报,教师肯定学生的创意。6谈话:刚才同学们用了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到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三)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猜测的目的是为了调动

6、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2学生猜测,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3谈话: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想法,究竟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怎样才能知道?(生:实验)4这个主意不错,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5谈话:大家看看,在桌上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些什么材料?这些材料要怎样操作呢?6学生观察材料并汇报。7教师肯定学生的细心观察并强调实验要求:实验时注意要对比,物体发声前是什么样的?发声时又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简单的文字、符号或图形及时记录下来。小组成员要密切分工与合作。【设计意图】运用间接观察法,借助于些其它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 8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及时表扬观察细心、合作好的同学和小组,并相机参与学生的活动。 9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情况。 10学生代表汇报,全般同学交流,互相质疑和评价。11引导学生进行归纳:通过以上实验与分析,我们发现:物体发声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发声时呢?从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结论?(板书: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建立振动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上升为抽象思维。12(用对比实验法进行反证)提问: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终止声音,振动会停止吗?终止振动,声音会消失吗?以下两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运用反证法的实验进行对比,可再次让学生感受声音与振动之间不

8、可分割的联系,并以此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 13证活动一: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敲锣的实验。 14证活动二: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摸喉部、体会人体发声的实验。 15思考并汇报:以上两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16小结:以上实验进一步说明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7总结(强化核心概念)。通过上述正、反两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四)总结拓展;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我们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主要用了哪些探究的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 2学生反思、汇报,教师及时肯定。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9、,你有什么收获?(组内同学互说互相肯定自己的点滴进步,再个别汇报。) 4你还想知道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 5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我们将在这个单元后续的课时中继续进行探究。希望同学们回去后多留意身边有关声音的事情或问题,多读有关这方面的书籍。谢谢大家!下课!活动结束,学生整理。七、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紧抓住“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个核心概念,以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产生的规律。本课教学中的亮点是特别关注,在加强学生动手做的同时,如何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获得和谐发展。本课在实

10、施教学的过程中有几点成功的做法: 1、诊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探究活动的设计力求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唯有如此,学生对探究活动才有高度的探究热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动才是积极、主动而且真实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如本课教学中制造声音的环节,让学生想种种办法使一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活动限定了材料,可是不限定方法,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刺激,具有了挑战性,学生愿意探索,愿意倾听,从而找到了很多具体的办法。例如: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在桌上摩擦、放个绿豆在吹气的袋子里晃、吹足气后再用手去撞击学

11、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材料。 听声音、造声音、研究声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并以此将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校园、家庭、社会等生活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食品保鲜袋、绿豆、矿泉水瓶(内附泡沫小球),橡皮筋、塑料尺、等常见的实验材料,从多角度、多层面为学生们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他们的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发展。既便于学生操作,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3、关注学生差异,重视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动手能力较差,有的不爱动脑思考面对同一的学习主题,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这个

12、难点活动,我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动手与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胆量和创新意识。设计理念:四、 1、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是一句经过了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都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为此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1)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获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3)再

13、次观察发声物体与振动的关系,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实现认识上的跨越。 在学生学习本课前,他们对声音的产生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我们在进行第一、二个观察活动后就要对这些相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他们的共同点,即振动,然后再围绕“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展开第三活动。这三个活动中,其中第二个活动是应重点展开,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推进,即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起观察“尺子、橡皮筋发声”的特点,作好记录,这是扶的探究过程,接下来再放开,让学生把习得的这一种研究方法迁移到对其它发声物体的观察之中,体现探究的层次性。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实现的活动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