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凯诗歌《站街女》中的道德虚伪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172222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高凯诗歌《站街女》中的道德虚伪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高凯诗歌《站街女》中的道德虚伪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高凯诗歌《站街女》中的道德虚伪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高凯诗歌《站街女》中的道德虚伪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高凯诗歌《站街女》中的道德虚伪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高凯诗歌《站街女》中的道德虚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高凯诗歌《站街女》中的道德虚伪(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学院 2010 级本科三班蒋金坤 站街女每一个人的姿色都表明她们代表贫困的乡村站在街上目光不淫荡的妓女不是妓女所以还是叫她们站街女我心里舒服经过她们时我必须低着头才能经过她们我既害怕我的目光磕伤她们的目光也害怕她们的目光碰伤我的目光而且 即使经了过她们我也不敢转过身去 我害怕她们认出我这一个伤怀的好色之徒此生即使被家里的女人饿死我也不会在这些乡村的姊妹身上寻找满足的 尽管她们每天经受着双重的饥饿一千次一万次经过她们我也只能给她们一个冷冷的脊背这是当代乡土诗人高凯的一首小诗,它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站街女”的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张宏良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约 2000 万少女被

2、迫卖淫,创造的收入占 GDP 总量的 6%,相当于 1 万多亿人民币,这种肉体积累是世界历史上除曰本之外绝无仅有的现象.”站街女(街头卖淫女)作为性工作者的最底层的特殊群体,其生存状态及由此的利益链,已成为一种不得不关注的社会问题。那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诗人,他是如何用诗歌来阐释自己对站街女的感情的呢?这首诗总共三节,诗人以自己独特的目光和悲天悯人的细腻情感一一述说了自己对站街女的认识和所持有的态度。第一节诗人指出站街女不是妓女,她们目光不够淫荡,不回去挑逗客人,只是在街口麻木的喊一声:“进来!进来!”。“她们代表贫困的乡村站在街上”,浑身贫困的姿色。京华时报曾刊载的一则新闻,却让我们对文中

3、主角为供养两名古稀老人和三个正读书的女儿,而被迫出卖自己肉体的中年妇女肃然起敬!据报道说, 2006 年 3 月 25 日,为了护住 130 元现金和一部手机,一名中年女子在杭州的出租房内被害。办案时,民警获悉,这名中年女子的丈夫出车祸身亡,她一个人在杭州“打工”,供养着两名古稀老人和三个正读书的女儿。作者似乎是站在这种角度,称卖淫女为站街女,而不是妓女。作为一个乡下走出来的歌者,“诗人深知农村生活的艰辛,认为这些乡村姊妹的堕落一定有不得已的理由,所以称她们站街女,但诗人有没有想过,站街女和妓女有多大区别,诗人用相对儒雅的文字来侮辱他这些不幸的乡村姊妹,丝毫不给她们辩白的余地。诗人接着写道,我

4、在经过他们的时候,不敢直视她们的目光。这种不敢直视她们的目光有两种原因:一是害怕自己鄙视的目光灼伤她们,这一群本来就伤痕累累的农村女人。二是他害怕这些站街女的目光,害怕站街女充满希冀又恐惧的目光,以一副看嫖客的眼光看自己,这是一个出自农村的文明人所不能容许的。三是他害怕自己会有同情的眼光,所以诗人说,他不敢转过身,他没有勇气去面对这可以让心灵颤动的一幕。如此,则诗人确乎不够纯粹,他在躲避,在躲避自己一颗冷漠无情的心,以致没有勇气直视自己的内心。这是诗歌的败笔所在,诗人冷漠的叙述这一切,努力的远离这个站街女所在的地方,想尽方法的把自己和站街女撇清,而没有“释迦、基督担负人类之罪恶”的理想,这是他

5、只能成为小诗人的缘故。最后一节,诗人还大放厥词的说:“此生即使被家里的女人饿死,我也不会在这些乡村的姊妹身上”,诚然,作为一个活的实实在在的男人来说,家才是最重要的,责任、伦理、道德种种都不允许他放诞不羁。而且,这句诗中,诗人努力在把自己塑造成同情乡村的姊妹(站街女,下同),尊重乡村的姊妹。作者称她们姊妹,也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他与她们同根同底的出身,所以他冠冕堂皇的转折否定:一辈子不会在这些乡村姊妹身上寻求满足。然后诗人接着述说,虽然她们(站街女)每天承受着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我“即使千万次的的经过她们我也不会回转头,哪怕是用同情的目光看她们一眼。诗歌就此终结,凛冽之气扑面而来,诗人

6、以避而远之的心态,居高临下地看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他努力的想把自己纳入乡土这个地方,称这些站街女为他乡村的姊妹,但是进入城市太久了,他或许没有发现,他在努力靠近乡土文明、乡土世界的时候,却距离它们越来越远,而诗人一直以自己生活过的乡村社会作为自己摹写的素材,自以为始终放低姿态深得其髓,并为之自豪。这首诗从语言特色和修辞艺术层面来看,语言平实朴素,不事渲染,不具有音乐美和节奏美,也谈不上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所以个人认为,这首诗的艺术水平较低。文学理论家福柯有一个著名观点:“作者应重视在文学作品中的缺席”,所谓缺席,简单的说就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要多留空白,给读者多留一些想象的空间。那就这首诗

7、来说,诗人在情感上努力的和站街女拉近,但在心理上却毫无感情地疏远。最为拙劣的是最后一节,诗人歇斯底里地呼喊:“即使一千次一万次的经过(站街女),也不会回头。”像这样不留一点空白,确实不是上乘之作。我试图欣赏这首诗所蕴含的魅力,但最终只能就这个社会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探究:公众舆论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我们欣喜的看到,从政府部门到执法机关;从官员、警察到到普通公众,人们的良知在复苏;人们的法律意识在增强;人们对站街女的了解和认识在逐渐趋于理性化。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纯粹的诗人来为他们歌唱光明,而不是一味地叹息,一味地回避。俄国作家契科夫说过:“自莫泊桑以后,再也没有像样的短篇小说了,不过是大狗叫,小狗也叫,总还得汪汪地汪上一阵子”。比之诗歌,或亦如是。文献资料:人间词话汇编,周锡山主编,北岳文艺出版社文学理论教程,童庆斌,高等教育出版社木心文学回忆录,陈丹青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 1 月第一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