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道德修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162237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十一章道德修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二十一章道德修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二十一章道德修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二十一章道德修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二十一章道德修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十一章道德修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一章道德修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一章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道德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形式之一。社会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公民,不仅要加强道德教育,而且要提高公民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有着丰富的道德修养的理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吸取其合理因素,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推动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第一节道德修养概述一、什么是道德修养修养是一个词义广泛的概念, “修”本意是指整治、提高、修正, “养”本意是指培养、陶冶。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们在政治、道德、学术以及各种技艺方面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锤炼的功夫,也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努力所达到的一种能力和思想的品质。所谓道德修养,主

2、要是指个人在道德品质上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是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规范转变为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道德实践。道德修养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指人们道德培养的渐进、动态的过程,是依照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所进行的学习、体验、对照、完善等一系列的道德实践过程。第二,是指在经过长期的道德培养后所达到的道德水平与境界,是一个较为稳定的静态状态。道德修养历来为中外古今的伦理学家所高度重视,虽然他们身处年代各不相同,所代表的阶级不尽一致,所持观点各有异同,但对于道德修养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中的重要意义,几乎是一致肯定的,并从各自

3、不同的理论前提出发对此进行了阐述。在我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中,有着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古人把“修身” 、 “养性”看做是“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的根本。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他不仅强调“修己以敬” ,即强调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情,而且强调” 、 “修己以安百姓” ,认为只有修养成高尚的品德,才能使百姓得到安宁。孟子更强调所谓“养气” ,要通过“内求”的方法培养“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很 显然,他的所谓“养气” ,就是说的内心的、道德方面的修养。在大学 、 中庸中,更是把“正心” 、 “诚

4、意” 、“修身” ,提到“治国” 、 “平天下”的高度。宋明理学家则将其视作天理人欲之间的斗争,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需要与此体认省察之。 ”因此提出“主敬”的修养功夫,认为“敬则天理常明,自然人与惩治消治。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道德修养已被看做是提升思想境界、铸造理想人格的重要手段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好的灵魂可以得到幸福,没有美好的灵魂,就会失去幸福。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灵魂的净化,要求人在每天晚上时,认真反省自己的所思所为,去恶从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求得至善,至善就是幸福,而要达到至善,必须加强道德修养,尽力遵循

5、理性,直至达到对真理的沉思实现理性的生活。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伦理学家奥古斯丁也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良心的作用。他认为,人只有通过“我和我自己斗争”的内心风暴,才能使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上帝面前,通过忏悔,接受良心的谴责,惩罚自己的罪恶,克制使人堕落的肉体欲望,挣脱束缚意志的情欲铁链,从而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近代西方著名的抓学家康德也特别指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指出,人是一个理性的存在物。理性即是“善良意志” ,也就是人向善的意愿和决心:只有从“善良意志”出发的行为,才是惟一道德的:所以,人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把道德法则作为理性原则,自觉按照“绝对命令”行事,排除一切感性的经验,排除主体的一切偏好

6、、兴趣、利益欲求等。马克思主义历来更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恩格斯在谈到德国工人运动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时,就说过德国工人运动的优点之一,是他们“属于欧洲最有理论修养的民族,他们保持了德国那些所谓有教养的人几乎完全丧失了的理论感。 ”列宁也曾说:“政治上有修养的人是不会贪污的。 ”毛泽东同志曾经号召全党来一个学习竞赛,以提高“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 ”邓小平曾经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

7、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们党的一大长处和优势,就是把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同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讲求共产党员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革命战争年代,党员和千部要讲个人的修养;党执政了,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党员和干部同样要讲个人的修养。 ”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更加从实践的角度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将个人的道德修养实践和整个时代发展进步相联系,赋予了它崭新的内涵与意义。二、道德修养的特征道德修养是一种道德素质方面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是人们依据社会道德整体要求而进行的道德实践过程。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往

8、往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道德观念,其中既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又有层次高低之别。这种先进与落后、高层次与低层次的道德观念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影响到人们对行为的选择。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两种或者多种对立的道德的冲突和斗争中,鼓励人们追求先进的、高层次的道德目标并诉诸于自己的行为,以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首先,道德修养是一种自觉的思想斗争,是道德个体的自律。道德修养是建立在高度的自觉性基础上的。它不是社会上那种外部的两种对立的观念或者势力的斗争,而是一个人头脑中进行的两种不同道德思想的斗争,是自己“跟自己打官司” 。自己当“被告” ,自己当“原告” ,自己当“法官” 。这里的“原

9、告 ,就是社会先进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被告”就是自己头脑中不符合这些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活动以及思想意识,而“法官”也就是修养者本人。 “原告” “被告” “法官”都是修养者自己,因此修养者具有自觉的精神,才能严格解剖自我、改造自我,最终完善自我。其次,道德修养是人们内在道德需要的体现。道德修养是道德主体自觉、自为、自愿的行为,而并非是由于受到某种外在力量的影响作出的。道德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较高类型的部分,马克思把它称为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学家马斯洛则将其作为人类高层次的需要,即: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追求高层次需要的人,可能全神贯注在满足这种最高层的需要上,以至自觉或不自觉地牺牲较低

10、层次需要的满足。第三,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道德修养的形成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成。所谓“习惯成自然” ,原有的道德习惯、道德意识总是容易扎根在人的心里难以去除,新的习惯、意识的形成必然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这也是任何新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有坚忍的毅力、坚定的决心和旧的习惯、意识展开不懈的斗争,并做到知行统一。第二节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一、道德修养的途径 道德修养的途径问题,是任何一种道德修养理论都必须认真加以认识和解决的。中国古代的伦理学家对此作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理论和观点。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1、,在他道德认识获得的道德知识、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锤炼自我。而不是仅把道德当成说教,而自己从来不准备去践行,如此善良道德人格的培养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水中捞月。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的、勇敢的人” 。第三,道德修养要同终生的道德实践活动相联系。人们头脑中新旧道德观念的斗争,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践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甚至有反复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人们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再到认识,往复循环,不断提高,不断地达到新的道德境界。人的生命延续到哪一天,道德修养就坚持到哪一天

12、,不因一得之功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二、道德修养的方法在明确了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根本前提下,我们认为,道德修养可以从以下儿个方面人手:1学习求知人的道德修养是与认知联系在一起的。在进行道德修养之前,往往会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进行道德修养,为什么社会会要求个人遵行道德规范的要求,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等等间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与学习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人认为“知识即美德” ,清楚地看到了美德与知识的联系,而知识只能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一方面,要将学习伦理道德知识与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学习伦理道德知识,对于道德修养是必不可少的。有了伦理道德知识,才能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为

13、什么要进行道德修养,如何进行道德修养等。学习一般文化知识,尽管与道德修养不一定有直接的影响,但人们往往在读书钻研中陶冶了情操,使灵魂得到了净化从而是有助于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与学习活中的”识结合起来。 “学之道,先于穷理,理之要,必在读书。”然而,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榜样或典型,比书本上的道德知识更直接、更生动,注意学习就更易有深刻的感受。2内省自讼内省自讼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对此做了充分的阐述。孔子的“内省”和“自讼”的实质是提倡自省察实的道德修养, “内省不疚,夫何忧

14、何惧?”是说内心不断地自我省察,就不会感到愧疚,也就不会有什么忧愁和恐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即看到贤人应该考虑如何向他看齐,而遇到不贤之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与他相类似的毛病。通过这种反复的自省过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并长期坚持下去。孔子还提出“自讼”的看法:“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感叹未曾见到能发现自己的过失而在内心自责的人。自讼就是对自己的过错进行内心的自我批评,自己当自己行为的法官,实行道德上的自我制裁。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吸收并发展了孔子的内省观点,他认为修养之道在于从“心”内求,因此,在道德培养的过程应当“反求诸己”孟子说:“爱人不亲,反

15、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就是说爱抚他人却得不到亲近就应该反问自己是否“仁” ,治理民众却得不到治绩就应该反问自己是否“智” ;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回应就应该反问自己是否“敬” 。凡是所做的事情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就都应该返回自身寻找原因,只要自身端正了,天下都会归服。明朝思想家王守仁也提出:“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 ” 提倡“省察克治”的方法,认为人应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自我体察,不断清除内心的私欲邪念。这种“内省” “自讼”的方法,是对自己行为以及所表现出的品德是否合乎道德标准的自我检查的过程,也就是个

16、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以及自身道德认识和道德价值的自我评价。这一过程可能是在某种条件下的灵光一现,也可以是一个人持之以恒的长期行为,而真正能够使个人道德修养得以提升的,只能是后者。 “吾日三省吾身” 的道德修养方法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克己自律道德修养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克己自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就是要人们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念,时刻保持道德的信念。自律是德国著名的伦理学家康德所提出的。自律就是人们自己制定出道德规律,又要求自己遵守,即“人为自己立法” 。康德认为道德的根据存在于道德行动的主体之中,是人自己为自己造出道德法规,而不受外界影响。他提出道德原则自明,道德行为自主。自律是一切真正道德原则的源泉,只有遵循自律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也就是说,道德主体不再把道德规范看成是一种外在的束缚或负担,而是能够将其转化为自身积极的、内化的意念,实现个体道德修养的完善。道德修养是一个自我解剖、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外部的条件和影响是起到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